登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5周年,重大合作平台引领大湾区向“知”图强!


速读:自2023年1月以来,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率先在前海合作区开展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申请人在内地发明专利优先审查申请试点业务。
2024年10月17日 16:17

 走四方 寻真知·广东行

记 者 手 记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5周年。

  5年多来,粤港澳三地同心同行,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扎实推进,创新资源要素跨过河、越过江,频繁流动、深度共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活力越来越强。

  在这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竞速争先,在对接融合、创新协同上加速成型,成为知识产权示范引领的样板、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穿梭于高楼林立的产业园区之间,我惊讶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走到一线与创新主体对话,我感慨于科技研发的背后总有说不完的动人故事;试用综合服务平台,我欣喜于一键“下单”,心仪的知识产权服务便可以“收入囊中”……接近一个月的实地采访,让我深刻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各重大合作平台处处涌动着创新机遇与发展潜力。

  前行的风帆已经高高扬起,让我们一同期待,粤港澳大湾区这艘巨轮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劈波斩浪,在下一个5年挺立潮头。

横琴合作区:粤澳奔赴 书写产业能级跃升新篇章

  濠江两岸,一边是广东省珠海市横琴岛,一边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与澳门桥海相连的独特区位优势使得横琴岛不仅是粤澳两地路相“通”、人相“和”的“连心桥”,还成为全球创新要素集聚地。记者在横琴岛走访发现,芯联集成、京东集团等头部企业和德国艾伦塔斯、美国邦吉等跨国企业密集落子,星罗棋布的科技创新载体与高楼林立的特色产业园区相互辉映,处处迸发着创新创造带来的生机活力。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横琴合作区)实施范围为横琴岛“一线”和“二线”之间的海关监管区域,为琴澳一体化建设把准了“定盘星”。3年多来,横琴合作区带着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破茧而生”,大力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打造“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的澳琴联动发展模式,积极布局“四新”产业(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现代金融),促进高端要素加速集聚,实现从蕉林绿野到创新热土的华丽蝶变。

  “建立健全粤澳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水平”“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知识产权相关内容多次被纳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构建优质科技创新环境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加速助力横琴合作区建设步入“快车道”。

  打造横琴合作区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下称服务中心)是赋能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的创新之举。“自2022年运营以来,服务中心面向琴澳两地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通过搭建服务载体、推动跨境转化、打造品牌活动、加强人才培训等,与澳门高校科研机构深入合作,助推粤澳知识产权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服务中心的运营方——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年多来,服务中心取得了一系列有益成果,“比如,在产业赋能方面,服务中心围绕集成电路产业、中医药产业等横琴合作区重点产业构建起专利导航基地和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在跨境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方面,推动首单粤澳两地知识产权跨境质押融资业务落地,打通跨境质押融资单向通道等。”上述负责人介绍。

  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和更加开放、公平的营商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在横琴合作区扎下根来,珠海大横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大横琴科技)便是其中之一。“横琴合作区在收集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知识产权培训活动,同时积极提供专利导航服务,让企业能够少走弯路,全身心地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合作区精细化、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让大横琴科技研究院副总经理易田田印象深刻,她告诉记者,大横琴科技作为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及珠海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肩负着建设“智慧横琴”的重任,始终高度重视自主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将高质量专利培育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大横琴科技已在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电子围网、视频安防等核心技术领域提交国内专利申请5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超90%;提交国际发明专利申请10件,覆盖美国、欧盟、日本等;拥有54件软件著作权。

  2024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93亿元,同比增长6.1%;“四新”产业增加值117.80亿元,同比增长6.4%;实有经营主体超过5.8万户,其中,澳资经营主体达6411户……当前,横琴合作区的发展建设如火如荼,“1+1>2”的倍增效应逐步显现。在这片开放包容、“新”潮涌动的热土之上,“琴澳和鸣”的协奏曲已然奏响。

广州南沙:湾区之心 打造区域产业发展“磁力场”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枢纽,有着“湾区之心”的美誉。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赋予南沙区“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新定位。自此以来,南沙区瞄准“粤港澳全面合作”“面向世界”两大关键词,按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速键”,推进知识产权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全面支撑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行走在南沙街头,不时会看到一辆头戴“帽子”的小马智行无人驾驶汽车自动避让其他车辆,在道路上安全行驶。从一家初创公司到成为国内领先的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的悄然蜕变与南沙区的蓬勃发展同频共振。2023年,南沙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3.54亿元,同比增长4.3%;新增1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首次突破1100家,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

  只需输入关键词,就可以一键进行内地、香港、澳门三地知识产权大数据检索比对,这在粤港澳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可以轻松实现。“粤港澳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是具有内地、香港、澳门三地知识产权大数据检索比对功能、专利数字化表征功能等特色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提供知识产权交易和转移转化服务。目前,平台已收录知识产权数据超1.3亿条,集聚了可转移转化的知识产权超3万件,高效推动粤港澳创新创业与协同发展。”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业务总监戴川告诉记者。

  据介绍,该平台还引进了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59家,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多种类的知识产权服务。“当前,平台升级了2.0版本,对机器学习专利语言方面进行了技术提升,优化了专利检索结果三地对比、专利词云图、检索词英文翻译等功能,支持多条件逻辑匹配。”戴川表示。

  “多亏了南沙分中心的悉心指导,让我们的2件发明专利申请通过快速预审渠道成功获得授权,为企业顺利生产运营提供了保障。”南沙区一家生物科技企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自2023年3月揭牌以来,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南沙分中心以强化知识产权高端要素集聚、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全面加强南沙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水平为目的,提供知识产权“全链条”精准服务,增进与企业、园区、协会之间互联互通,让知识产权服务在园区“住下来”。“南沙分中心累计处理企业专利快速预审相关问题咨询173件,协助南沙区完成专利预审备案企业达70家。”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南沙分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心还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服务入企惠企工作,以“接待到访+主动走访+线上咨询+持续跟踪服务”的方式,处理企业知识产权综合公共咨询216件,助力企业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强保护的有力支撑。“协会作为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为全区企业提供宣传培训、维权援助、纠纷调解、商业秘密保护等服务,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共同推动南沙科技创新事业的繁荣发展。”广州市南沙区知识产权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姜勇向本报记者介绍,在南沙区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协会在各重点产业园区布局建设13个重点产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保护工作站,贴近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站点覆盖南沙所有行政区域,辐射企业3000余家。此外,为推动企业积极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协会还通过制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指南》、成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家库等,护航南沙企业“走出去”。

  潮涌南海,向“新”而行。南沙区正以越来越强的平台作用,为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注入强劲动能。

前海合作区:深港相融 精耕知识产权服务“试验田”

  “原本需要2年至3年才能依托专利推出的产品,历时不到半年就已经申请到发明专利,成功上市销售。”发明专利能够快速高效通过审查,这让港资企业深圳市知榆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知榆科技)创始人、技术总监陈兆泉感到惊喜。

  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半岛西部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下称前海合作区),和知榆科技一样受益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主体不在少数。自2023年1月以来,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率先在前海合作区开展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申请人在内地发明专利优先审查申请试点业务,已累计办理相关发明专利申请54件,其中已有27件专利成功获得授权。“这有助于支撑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更加便捷、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知识产权服务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对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对外贸易等起着支撑作用。前海合作区充分发挥深港合作“桥头堡”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扩大开发开放。2023年2月,《关于协同打造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的十六条措施》(下称“十六条措施”)正式发布实施,部署了推动深港知识产权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支持香港知识产权在前海转化运用,打造知识产权跨境服务体系等四大方面16条举措,掀开了深港两地深化知识产权领域合作的崭新一页。

  “十六条措施”实施一年多来,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深港知识产权合作推进小组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知识产权问询点在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揭牌,构建起覆盖知识产权司法、行政、仲裁、公证、法律服务的全链条保护体系……一项项扶持政策、一个个试点示范项目落地前海合作区,汇聚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澎湃浪潮。

  支持前海国际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建设是“十六条措施”为提升深港知识产权跨境服务便利化水平、促进两地科技成果转化下出的“关键棋”。据介绍,为促进深港创新要素便利流动和知识产权成果高效转化,该中心自2022年启用以来,着力打造“两平台一基地”,即深港全生命周期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国际化专利转让许可和技术转移孵化服务平台,以及国际贸易和现代服务业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基地,其中,国际化专利转让许可和技术转移孵化服务平台已上架运营专利超过9万件。

  “香港深厚的科研根基和顶尖的科研人才,叠加上前海合作区开放的政策环境和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为推动深港两地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实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前海国际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执行董事李飞向本报记者介绍,为进一步理顺和推动解决深港在技术进出口审批、资金跨境转移审批等运行不畅、机制规则衔接不够完善的问题,该中心牵头推进深港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成立全国首个跨境知识产权联盟——深港知识产权运营联盟。依托联盟对接政府政策、产业园区、扶持资金、人才措施等,推动深港科技成果对接转化从零星、分散走向平台化、常态化,让更多的创新成果在深港扎下根、开出花。“当前,联盟已成功推动370余项香港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利技术对接深圳科技企业开展成果转化。”李飞表示。

  眼下,前海合作区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平均不到2.5天就有一家服务类机构落户。踏上新征程,前海合作区肩负着“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使命,继续在现代化服务领域精耕细作,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楫扬帆、破浪前行。

河套合作区:科创为魂 共谱深港协同发展“协奏曲”

  登高远望,地处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和广东省深圳市中南部连接地带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下称河套合作区)被蜿蜒的深圳河一分为二,一侧是面积达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园区,另一侧则是面积达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

  河套合作区尽管面积不大,却是粤港澳大湾区4个重大合作平台里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跨境模式让这里汇聚了一批深港优质科创资源。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发展规划》),明确赋予深圳园区新的发展定位,为深港两地打造协同创新高地带来了新机遇。

  一年多来,河套合作区协同发展的道路走得是否顺畅?知识产权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记者深入深圳园区,探寻科创资源“过河”背后的创新动力。

  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等科研成果竞相涌现;苹果、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接连落地;具身智能机器人、化合物光芯片等中试平台揭牌成立……河套合作区“科创朋友圈”越拓越大,高端科创资源从“零星散布”发展为“集聚发展”。截至目前,河套合作区已初步建立起深港科技创新高效协同机制,汇聚科技企业440多家,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累计超过160个,吸引1.5万余名科研人才,累计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1700件。

  “从0到1”,代表着技术研发取得突破,而想实现“从1到100”的跨越,则需要通过转化运用和经营管理让创新成果“落地生金”。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下称南方中心)作为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之一,自2018年成立之初便开始了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的有益探索。“5年多来,依托于河套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及独特条件,南方中心遵循政府引导、国际标准、高点定位、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探索出一条‘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产业’的‘河套模式’,在知识产权证券化、质押融资、价值评估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南方中心董事长黄卫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具体而言,南方中心积极创新境内外融资模式,助力全国首个深港跨境“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落地河套合作区,为区内科创企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金融支撑。同时,为进一步推动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南方中心建成知识产权开放许可平台,上线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超过3万件,并与20余家内地及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接专利1.487万件。

  今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深圳河套)国际转化试点平台(下称河套平台)获批建设,标志着河套合作区乃至深圳在推动知识产权国际化运营和转化方面迈出新的一步。自获批建设以来,深圳市知识产权局大力推动河套平台开展专利国际转化匹配对接、交易撮合等业务,不断丰富平台服务功能,推动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和国际创新成果在内地转化。

  “当前,河套平台建设运营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深圳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河套平台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对接,筛选并发布了一批高价值专利交易需求,截至目前已与100余件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专利初步达成交易意向,并成功执行了首个海外专利授权和采购业务,完成知识产权交易合同1000万余元。“河套平台将继续推进专利可视化展示、专利估值、专利评估及知识产权质押内保外贷工作,推动更多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和国际创新成果在内地转化。”上述负责人表示。

  乘着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河套合作区的科技创新底色越擦越亮,向着“世界级科研枢纽”的目标不断迈进。(本报记者 薛佩雯)

(编辑:刘珊)

主题:知识产权|横琴合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