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上海文艺这十年|在上海写作,书写伟大时代


速读:10月18日,“学习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座谈会”在上海作协举行。 从她与父亲管新生合著的长篇小说《百年海上》到原创话剧《暖·光》,再到原创现代淮剧《大洪流》、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她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上海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也用作品讴歌时代,刻画人文精神,同时坚持守正创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作为上海青年写作者,她希望自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写出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真诚的人。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24-10-18 17:17 来源: 澎湃新闻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

在这十年里,作为全国文学重镇,上海创作出大量文学作品,推动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10月18日,“学习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座谈会”在上海作协举行。上海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高渊主持会议。

文艺工作的理想境界

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几点强调: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强调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其他重要文明成果的必要性,等等。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这十年,上海作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比如力推“红色起点”系列作品,号召老中青三代作家参与其中,深耕上海红色文化资源。

孙甘露也表示,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内容非常丰富,对文艺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指引作用,依然有待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学习。

作家程小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的话是一种很好的引领,引领文艺工作者进入一种最好的理想境界。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上海作协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过程中付诸实践。“十年前,作协开始推进现实主义创作基地的写作计划。与上海市交通委共同建立了第一个现实主义创作基地。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十年来也很有成效。对作家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平台。”

这十年里,程小莹参与了交通委的所有重大创作项目,比如反映公交行业改革历程的非虚构《小扬州,到上海》、聚焦上海出租车行业的改革故事《故事从那时候开始》、体现上海水上交通历史演变的《船与码头:黄浦江的故事》,也被委托采写上海援疆干部的先进事迹——非虚构的《我到新疆去》。

“十年里,还有诸多现实主义的主题创作。我有几点感受:一,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二,许多不起眼的人物,与城市基本生态却休戚相关;三,这样的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表达是有难度的;四,文学没有所谓高低贵贱之分,现实主义是个广阔的创作天地。我们唯有真诚。” 程小莹说。

新时代文学的新亮色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作家马伯庸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引用了清代文学家赵翼的《论诗》,认为这两句诗对当下的文艺创作是一个非常大的启示。“我们无论是做科幻作品还是历史作品,实际上写的都是当下。只有吃透时代的精神,才能写出和当下有共鸣的作品。”

在学习了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后,马伯庸一直很关注当代人的精神到底在哪里。因为2017年的一次契机,他注意到上海华山医院原来叫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它是中国红十字会兴建的第一家医院,也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家现代医院。院史馆里的每一份老照片、旧文献,都能勾连起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事件和大人物。在此启发下,他写下了长篇小说《大医》,讲述了清末民初中国第一批红十字会医生在乱世中奔走救亡的故事,并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写不出像《繁花》这样充满上海风味的作品。但我能做的是将上海在近代史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在中国命运转折时期作出的特别贡献凸显出来。以古观今,将现代的上海和以前的上海做一个连接。希望自己接下来的创作,也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将真正的时代精神和上海的文化内核结合到一块。”马伯庸说。

作家匪迦则从网络文学的视角出发,提出十年前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给网络文学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局面。“十年来,我作为网络文学的读者和创作者,亲身感受到网络文学正在往主流化和精品化的方向发展,不但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成为文化出海的主力军,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一抹亮色。”

他还提到,自从2014年以来,以上海、浙江为开始,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网络作家协会或组织,中国作协也成立了网络文学中心,让网络作家越来越有归属感,各类针对网络文学的奖项和扶持也逐年增长,比如“天马文学奖”就被誉为“网文界的茅奖”,而很多传统的文学奖项,如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百花文学奖等都设置了网络文学作品专项奖。“在未来的创作当中,我会继续牢记讲话精神,坚持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为网络文学的主流化、精品化和经典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写之不尽的广阔上海

“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写作者,非常幸运。中华几千年的伟大文明,近现代一百几十年独特的文化生态,改革开放数十年勇做领头羊的先锋精神,都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作家、上海作协原副主席孙颙从自己的写作实践出发,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在历史文化随笔《长河千帆过》之后,孙颙开始对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历史产生浓厚兴趣。“我思考的问题,梁启超这批人如何走出戊戌失败的阴影,成为近现代社会转型期的见证者。我进一步发现,这些文化人,有的是到了上海,辗转出国考察,也有不少落脚上海继续文化活动,比如创办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更加有意思的是,上海原来主要是作为商业贸易城市而影响中国的发展,这段时间,文化的辐射能力,甚至政治活动的影响,也大为增加。”

作为对上海有浓厚感情的写作者,孙颙投入了这个题材,完成了最新的长篇小说创作。他郑重地说:“上海题材,是我们写之不尽的广阔天地。”

作家管燕草也回顾了自己这十年的创作与心路。从她与父亲管新生合著的长篇小说《百年海上》到原创话剧《暖·光》,再到原创现代淮剧《大洪流》、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她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上海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也用作品讴歌时代,刻画人文精神,同时坚持守正创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在90后作家三三看来,上海是一个非常立体而丰富的地方。作为上海青年写作者,她希望自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写出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真诚的人。“我从小跟我外婆生活在一个老年人社区,从小就对人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普通的并没有太多精神生活的人。我渐渐意识到,这里面很多人都值得写。”

三三还透露,明年她将申请更多深入人民的驻地计划,想看看这些体验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在自己的写作中,“我的写作就是为了抵达他者,抵达更多真正的人。”

在新征程新起点上砥砺前行

回望这十年,上海作协工作扎实,成果斐然。

就文学作品方面,《红日》《上海的早晨》《蹉跎岁月》《长恨歌》《繁花》等作品入选2019年度“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2014年滕肖澜以中篇小说《美丽的日子》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程德培以《谁也管不住说话这张嘴》,张新颖以《中国当代文学中沈从文传统的回响——<活着>、 <秦腔>、<天香>和这个传统的不同部分的对话》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批评奖;金宇澄的《繁花》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7年萧萍的《沐阳上学记·我就是喜欢唱反调》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小说奖,殷健灵的《爱——外婆和我》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散文奖;2018年陈思和的《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小白的《封锁》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21年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诗·恐龙妈妈孵蛋》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幼儿文学奖;2022年郜元宝的《编年史和全景图——细读〈平凡的世界〉》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2024年马伯庸《大医》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奖。

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表示,回望这十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上海作协团结引领上海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努力培养各类文学人才,精心组织各类文学活动,积极推动对外文学交流,推进网络文学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上海文学事业取得了崭新的业绩。

马文运也提出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勉:第一,我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二,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第三,我们要树立创作精品力作意识;第四,我们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新征程新起点上,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将继续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主题:上海|创作|习近平总书记|现实主义|上海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