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1933年的文学之冬,作家们“不知道如何是好”



按照历史学家理查德·J. 埃文斯的看法,1933年后留在德国的作家几乎没有创作出不错的作品。

面对重大的历史时刻,人们的反应多么不同。悲伤与愤怒有多少,投机和谄媚就有多少。世界总是在变化,美德发自内心,而不仅仅是站队那么简单。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宋宇

责任编辑:李慕琰

1933年5月10日,在纳粹德国的柏林歌剧院广场(今倍倍尔广场),五千多名德国大学生将两万多本书焚毁。焚书由纳粹德国宣传部和两个学生联合会组织,同期在纳粹德国和奥地利多地均有焚书活动。(视觉中国 图)

1933年2月5日,希特勒上台几乎就要一星期了。克劳斯·曼在日记里写下一句:“不知道如何是好。”

在《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里,这句话令人难以忘怀。这本书像一天又一天的大事记,时间跨度不长,就是1933年1月底到3月中旬而已。主角是一群心慌意乱的作家、艺术家,这些了不起的心灵陷入了茫然,像是炼金师开始面对元素周期表。

克劳斯是名作家托马斯·曼的长子,文学生涯正慢慢起步,感情生活纷纷扰扰。纳粹没上台时他家就不得安宁,眼看要跟魏玛共和国一并完蛋。同性恋者身份给他平添波折;家里的司机居然是个探子,幸亏不是最坏那一类。

魏玛共和国的理念先进,但大部分形如空中楼阁,政局、经济与民生都走向崩溃。各大政党都拥有武装力量,又以历经“一战”操演、见惯世间残酷的老兵为基础,好勇斗狠易如反掌。纳粹上台有民意,但颇为稀薄,靠谎言、暴力和运气稳定基本盘,后来再用反犹和流氓行径制造了社会稳定、经济腾飞的假象。

作家、艺术家们的生存环境一向好得多,消息更加灵通,不至于面对死于非命的危险。这一点,可以对照书中附上的一条又一条血淋淋的社会新闻。

他们做选择的一大基础是希特勒将很快垮台,就像魏玛共和国的众多前任总理。很不幸,这一次他们错了。有一位宛若先知的外交部工作人员,拜访犹太裔讽刺作家瓦尔特·梅林的母亲,建议梅林赶快离开。“应该出去多久?”“我想说,15年。”

算算看,纳粹德国存在了12年。这个预测已经相当精确了。即便非常乐观的人,焦虑感也会慢慢转化为绝望,就像被抽掉脊椎后用尽全身力量站着。纵使意志坚定或天真烂漫,也招架不住日复一日的消磨。

那么,事态恶化与逃亡成为《文学之冬》里相当

主题:魏玛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