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躺平的诺奖得主:极限死线挣扎,流浪喝酒种树


速读:鲁夫昆是1952年出生的。 安布罗斯不得不重新转回Science,而后者竟慷慨地同意将其与图斯尔的论文一起送审—— 只要能在周五之前提交论文。 “顺便说一句”,编辑补充道,“还有第三篇稿件,作者大卫·巴特尔”。 鲁夫昆开的面包车车型,道奇A100,当年嬉皮士最喜欢的款式。
上观新闻

上观新闻

2024-10-08 12:29

来看看 “死线斗士” 和 “哈佛赌王” 的精彩人生吧。在他们背后,还有一个与四次诺奖有关的 小虫子 。

安布罗斯:

死线是第一生产力,60小时出奇迹

2000年的一天, 安布罗斯 看到了鲁夫昆的一篇论文摘要 。论文展示了let-7在不同动物物种中的高度保守性,跨越了从海胆到人类的广泛物种。老安花了10分钟时间 望向窗外 ,一番深思:如果let-7具有如此广泛的保守性,那么其他类似的微小RNA也很可能存在于各种生物中,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俩人笑起来跟表情包似的。图自Washington Post

仰望完星空后,安布罗斯和实验伙伴罗莎琳德·李(Rosalind Lee,也是他的妻子)开始了有针对性的测序和搜索工作,成果也不错:他们鉴定了大约十几个线虫的微小RNA,其中一些(如mir-1)广泛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物种中。但他们鸵鸟地认为, 自己是唯一有动机进行这种搜索的人 (同行:当我傻吗?我们也看了 鲁夫 昆的论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知获奖后,安布罗斯开心地和妻子自拍。图自X/The Nobel Prize

在2001年7月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安布罗斯还听说了大卫·巴特尔(David Bartel)在试图从线虫中克隆微小RNA,但认为后者“不是个线虫人”,然后就把这事儿抛诸脑后。

时间很快来到一个月后。8月6日,星期一下午,安布罗斯收到了Sicence编辑发来的审稿邮件,邮件中是图斯尔(Tom Tuschl)的新论文摘要——在果蝇和人类中发现新的微小RNA!他不得不告诉编辑,正在准备发表一篇相似发现的论文,存在利益冲突,无法审稿。

虽然这篇“论文”尚未成形。

安布罗斯急了。周二上午他试图 通过快速通道向Cell提交论文预审 ,提及了他们鉴定的新的、系统进化保守的微小RNA;但编辑当天下午拒绝了。安布罗斯不得不重新转回Science,而后者竟慷慨地同意将其与图斯尔的论文一起送审—— 只要能在周五之前提交论文 。“顺便说一句”,编辑补充道,“还有第三篇稿件,作者大卫·巴特尔”。

更大的问题在于: 周五交初稿,现在是周二晚上,论文字数0 。

在接下来的60多个小时里,安布罗斯和罗莎琳德一边进行最后的实验,一边画图,一边站在实验台旁疯狂码字以避免睡着。 死线就是生产力,他们竟然真的在周五下午把论文初稿发出去了。 论文被接受,和另外两篇一起发布了,尽管所有三位审稿人都指出 这篇初稿写得极其糟糕 。

两天半里累得迷迷瞪瞪的两口子表示:还要啥自行车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布罗斯与罗莎林德·李。二人既是战友,也是夫妻,并共同获得了AAAS颁发的克利夫兰奖。图自Joseph Mehling

鲁夫昆:

流浪到科学界的嬉皮士

鲁夫昆是1952年出生的。在嬉皮士风潮最盛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鲁夫昆正是意气风发的男大,顺理成章地沾上了一点嬉皮士的风气。

1973年,留着长发的鲁夫昆从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 (他爸也读的这个学校,他自己也出生在伯克利,老土著了),拿了个生物物理学的学位,但也不急着找工作,而是 买了一辆蓝白相间的面包车,沿着美国西海岸漫无目的地兜风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夫昆开的面包车车型,道奇A100,当年嬉皮士最喜欢的款式。图自classiccars.com

据鲁夫昆后来在访谈中回忆,他当时去面试了一家核电站、试着去当电台DJ(可能都没面试上),最终在酒吧喝酒时, 得到了一份种树的工作 ,而且种树工几乎都是满怀理想的年轻嬉皮士。

种树的回忆,后来被鲁夫昆反复提及,也成为鲁夫昆女儿小时候最喜欢的睡前故事,“ 种树合作社是工人所有,讲环保、讲性别平权,白天在陡峭的山坡上淋雨挨冻种树,晚上在帐篷里喝酒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一起种树造林的嬉皮士。图自lovegrass562104061.wordpress.com

在用1年时间种了大概5万棵树后,种树小能手一路向南流浪到玻利维亚,偶然看到了《科学美国人》这本杂志。在看了一天一夜之后,他意识到“是时候回去了”。 于是,这个世界少了一位植树达人,多了一名科学家。

关于当流浪嬉皮士的经历,鲁夫昆还是蛮感慨的:“ 当流浪者和当科学家没啥不同 ,都是跳上一辆公共汽车,不知道这辆车或这个实验会把我带到哪里去。”

今天的鲁夫昆还有一些嬉皮遗风。根据实验室成员泄露的情报来看,鲁夫昆可能是“哈佛赌王”——每当学生、博士后提出什么想法,鲁夫昆都会说,“行,我赌3美元”。

线虫和星空,我都研究

这名分子生物学家并不满足于 在地球上研究微生物 。

自2000年以来,鲁夫昆跟地球物理学家 玛利亚 ·祖贝尔(Maria Zuber)以及NASA搞了20多年的联谊,开发了一种DNA测序仪, 计划将仪器送到其他行星上去,通过测试外星的土壤标本,来看看那个星球有没有和地球类似的生命痕迹。

鲁夫昆的疯狂假设,是地球生命可能起源于别的星球。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吧,太阳系刚刚形成,最原始的生命在不同行星间跳来跳去,落在地球上的种子变成了花鸟虫鱼和我们。

从研究小小线虫,到试图寻找“同根同源的外星生命”,鲁夫昆并非是一时兴起。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人类的手开始伸向地球之外,对外太空的好奇从那时起就深深种进了5岁鲁夫昆的脑海里。

主题:安布罗斯|论文|微小RNA|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