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不发圈,有种城市生活叫“老派”
速读:不少城市掀起了老派约会、老派生活的风潮。
拍照不发圈,有种城市生活叫“老派”原创。
老派生活的复兴,并非人们对单一城市的偶然选择。
(图/视觉中国)老派格调。
生活不在别处,美景亦在当下。
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婧
责任编辑:戴春晨
不少城市掀起了老派约会、老派生活的风潮。
“老派”(Old School)一词,原指恪守传统、经典的方法和风格。跟“约会”“生活”等词语相遇时,它描绘的是一幅与当下“速食文化”截然不同的图景:
青年人在假期选择带着孩子到城市周边徒步,年轻人开始探寻有历史的老街区、有故事的独立小店,快节奏的暴走变为缓慢的餐后散步……
从城市文化的视角来看,“回归老派”既是当代人对高转速生活的回应,也是城市空间与社会文化互动的新形态;既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修复,也是城市文化生态的再造。
走出家门,在那些非同质化且保留着时光痕迹的城市空间里,人们再次看见了烟火气,也开始意识到:手机取景框无需刻意对准他处,拍照不为发朋友圈,身边亦有美景。

女子在公园晒太阳。(图/视觉中国)
老派格调 老派生活的复兴,并非人们对单一城市的偶然选择。不同文化基因、空间肌理与治理智慧共同作用,促成了多个城市在现代化治理的过程中仍保留着老派的格调。
格调不在体量的大小,气质不在历史的新旧。“推门见熟人”的邻里感,是老派生活的核心。
成都是典型的老派城市。这座城市的老派不是刻意复古的景区,而是藏在市井烟火里的松弛节奏、刻在生活细节里的讲究,以及代代延续的“慢享”基因。
“老房老院子,小街小巷子,沿街一溜小铺子”,这是成都玉林巷弄最真实的写照。这片充满烟火气的街区,曾是诸葛丞相训练羽林军的营地。从汉代军营到如今的市井街巷,玉林的土地上沉淀着两千年的时光。
宽窄巷子虽已商业化,但拐进旁边的泡桐树街、小通巷,仍能看到老茶馆的竹椅摆在路边,竹编灯笼挂在斑驳的砖墙上。
成都老茶馆表演长嘴壶的艺人。(图/视觉中国)
若得闲,走进更地道的望平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