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大象”在快跑,银行步履疾缓迥异
“十四五”期间,绿色信贷规模从12万亿元增加到43.5万亿元(2025年三季度末),接近翻两番;绿色债券存量规模从8132亿元增加到2.31万亿元(10月末),增幅184%。
四大国有行在五强中占据四席,绿色金融领域主力军地位当仁不让,其中农业银行蝉联第一。
11家股份制银行分化加剧,5家挺进前20名,6家退居后30名;30家城商行和12家农商行分布在20个省(市),也是观察当地金融“五篇大文章”质效的窗口。
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鹤鸣
责任编辑:丰雨
中国绿色金融领跑世界:绿色信贷余额持续稳居全球各国之首,绿色债券2025年上半年发行量跃居全球第一。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如何再着墨绘就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中央金融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金融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王江近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要“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金融供给质量”。
银行业是绿色金融的最大贡献群体。在绿色金融“大象”续跑之际,哪些银行步履更快?哪些银行绿色金融占比最高?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最新研制发布的2025年“绿色银行榜”恰逢其时。
作为2025年“金标杆—新金融竞争力榜”( 下称2025年“金标杆”,详见 《五大行业,近400家机构,谁才是“金标杆”?》 )17个子榜之一,“绿色银行榜”终榜遵循“金标杆”自诞生之日起便确立的客观、科学、公正和透明之四项原则,通过定量和定性数据测评、深调研和权威专家评审团打分三大维度,综合评估各受测评银行在绿色投融资、碳减排、节能降耗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2025年9月开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沿用初榜测评指标体系,以2025年中报数据为依据,对受测银行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更新( 指标体系及初榜详见 《仅3%微“体量”,5家小行何以与大行分庭抗礼?》 )。在此基础上测算出客观分值,此项分值在总分中占比70%。
与此同时,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对受测银行进行深调研,并遴选11位专家组成评审团。专家们对受测评银行“背对背”实名制独立评分( 详见 《评审团再扩容,11位评委青睐谁?》 )。上述两大维度测评结果在总分中各占比15%。其中,深调研环节包括问卷调研、线上调研和实地走访部分银行。
以上述三大维度分值及对应权重为测评依据,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制而成2025年绿色银行榜终榜。终榜显示,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在五强中占据四席,绿色金融领域的主力军地位当仁不让,其中农业银行蝉联第一名;股份制银行队列中,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继2024年后再度包揽前两名;2024年城商行亚军青岛银行再上层楼拔得城商行头筹,厦门银行和南京银行紧随其后;农商行阵营中,沪农商行夺得第一。上述10家银行同时也是绿色银行榜终榜年度十强。
“十四五”期间,绿色信贷翻两番
中国银行业对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情况的数据核算统计和信息披露规范化始于2012年。次年起,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始按统一要求向监管部门定期报送绿色信贷相关数据。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出台“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当年四季度起,在每季度发布的信贷投向报告中,对银行业绿色信贷数据进行专章披露。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调整完善,“十四五”开局之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正式施行,绿色债券首次被纳入绿色金融评价体系。一个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债券快速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市场日趋多元化为特征的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壮大。

“十四五”期间,绿色信贷规模从12万亿元增加至43.5万亿元( 2025年三季度末 ),接近翻两番;绿色债券存量规模从8132亿元增加至2.31万亿元( 2025年10月末 ),增长184%;绿色贷款余额、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年均增速分别达29%和23%,远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及全部债券托管规模的年均增速。

在庞大基数之上,2025年绿色贷款和债券持续增长。其中,截至2025年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4.4%,较全部贷款增速加快9.35个百分点;绿色贷款占比较年初提高了1.3个百分点;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突破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近8%。
在此背景下,“金标杆”60家受测评银行绿色金融整体质效如何?在可比口径下,受测评银行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合计30.42万亿元,占银行业全部绿色贷款的72%;较年初增长3.96万亿元,占全部绿色贷款增量的74%。相对于全部贷款增速,上半年受测评银行绿色贷款增速加快9.15%。

中国绿色金融规模、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但身处其间的不同市场主体表现迥异。绿色银行榜终榜显示,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平均得分分别为45.13分、23.36分、18.07分和16.83分,差距较大。

四大行五席有其四,农行成功卫冕
与普惠银行榜终榜类似,国有大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主力军地位亦当仁不让。绿色银行榜显示,农业银行继2024年后蝉联总得分第一名,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获第二、第三名,工商银行排名第五。6月末,四大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占受测评银行的72%,占全部银行业绿色贷款余额的半壁江山。

从分项子指标观察,6月末,工商银行绿色金融和绿色贷款余额均超过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近8500亿元,三项子指标得分均列第一。但该行中报在绿色债券相关业务方面的信息披露不足,失分较多。虽然上述信息披露于工商银行10月1日发布的《半年度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专题报告》,但所有受测评银行中报信息披露截止日期为8月31日。为公平起见,对该报告涉及指标不纳入测评。
相比而言,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6月末绿色信贷余额均达5.72万亿元,与工行的差距较2024年末持续收窄,显示绿色贷款增速更快;绿色债券业务方面,农行和建行的中报信息披露更为全面,因此两家银行得分不仅双双反超工商银行,建行还凭借更高的绿色债券业务规模(含发行、承销及持有),在数据测评维度以微弱优势得分领先。

农行则在深调研和评审团打分两个维度得分均列国有大行第一,表现更优。与2024年一致,农行精心准备并按时反馈问卷调研相关问题,且包含多处增量信息,因而在深调研维度获得接近满分;农行也更受评审团青睐,11位专家评委中有8位将选票投给了农行,得票数与兴业银行、沪农商行并列第一。事实上,这三家银行恰是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三个组别榜单的总得分第一名。
在上述两大维度所获高分加持下,农行以1.47分的微弱优势力压建行获得绿色银行榜冠军。
股份行两极分化:兴业领跑渤海垫底
11家股份制银行分化加剧,5家挺进前20名,6家退居后30名。

兴业银行、中信银行跻身十强,分列第4和第8名,虽较2024年分别下降1位,但在股份制银行组别中仍以明显优势分获冠亚军。平安银行( 第12名 )、华夏银行( 第13名 )、招商银行( 第18名 )进入二十强,排名较2024年分别提升3位、6位和3位。绿色金融整体质效稳中有进。
绿色金融是兴业银行长期深耕的特色和优势。2024年,该行获得“金标杆”银行业绿色金融榜第三,股份制银行第一。2025年上半年,该行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业务多项核心指标继续保持股份制银行前列。6月末,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规模达2.43万亿元,在受测评银行中仅次于四大行。其中,绿色贷款余额1.08万亿元,居股份制银行第一;上半年,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和承销规模分别达到2498亿元和91.15亿元,均居股份制银行第一。兴业银行不含绿色贷款的绿色融资规模达1.35万亿元,在受测评银行中高居第一。
然而,其他6家股份制银行的绿色金融得分排名均在后30名区间,且除首次纳入测评的渤海银行(第51名)外,广发银行( 第36名 )、浙商银行( 第37名 )、民生银行( 第40名 )、浦发银行( 第41名 )、光大银行( 第44名 )排名均较2024年明显下滑。
究其原因,一是2025年度测评银行扩围,在港上市的16家银行首次进入榜单,其中6家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整体得分领先于广发银行,10家银行得分领先于光大银行。这说明绿色金融业务处于“腰部”的银行竞争更加激烈;二是上述股份制银行数据测评维度得分较低。特别在碳减排和节能降耗方面,因所披露的数据未达全集团口径( 或称全辖口径 ),人均碳排放量、单位总资产碳排放量、单位总能耗实现净利润等多个相关“综合指标”计算结果出现异常,失去统计和评价价值。
城商行排头兵,三家杀入榜单前十
受测评银行中,30家城市商业银行和12家农村商业银行分布在20个省(市)。这些区域性银行也是观察当地金融“五篇大文章”质效的窗口。

绿色银行榜显示,青岛银行( 第六名 )、厦门银行( 第九名 )和南京银行( 第十名 )挺进总榜十强,包揽城市商业银行组别单前三名。
上述3家银行所在的山东、福建、江苏恰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领先的省份。仅以受测评银行作为样本,山东3家城商行( 青岛银行、威海银行、齐鲁银行 )在数据测评环节得分分别排城商行第一、第四和第九名,其中绿色投融资维度得分更排名第一、第三和第五名,展现出山东银行业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整体实力。
其中,青岛银行在2024年排名第十,城商行排名第二的基础上,2025年再进一步。在数据测评环节,该行得分排名所有受测评银行第六,与总得分排名一致,仅次于四大行和兴业银行。在深调研环节,该行不仅认真答复问卷问题并及时反馈,还详细补充了该行在绿色债券发行、承销、投资等方面的最新情况,进一步完善了该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信息披露完整度,也有力“助攻”了数据测评维度得分。在专家评审环节,该行获得城商行中第二多得票数,仅次于北京银行。
上述三大环节比拼之下,青岛银行超越众多全国性银行和头部城商行,夺取城商行第一名。连续两年的优秀表现,佐证了青岛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具备持续的竞争优势。
分细项观察,青岛银行主要归功于动态变化指标的高得分。该行绿色投融资规模增速、绿色贷款余额增速、绿色贷款增速等多个动态变化指标上的得分居全部受测评银行第二名。上述这些指标的第一名,是同样来自山东的威海银行。6月末,威海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41.8%,比该行全部贷款增速快32.8个百分点,绿色贷款余额在全部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达23%,较年初提高了5.12个百分点,上述四项子指标得分均为所有受测评银行第一。但该行在深调研和专家评审打分两个维度均未获得分,最终总得分仅排名第30名,城商行第14名。
农商行优等生:得分虽高初现隐忧
沪农商行( 第七名 )成为绿色银行榜十强中首个农商银行代表。绿色银行终榜显示,沪农商行在数据测评、深调研和专家评审打分三大环节得分均居12家受测评农商银行第一,总得分榜第七名、农商银行第一名,排名较2024年分别提升4位和1位。

虽然沪农商行在农商银行组别登顶、总得分榜排名提升,但隐忧已现。数据测评环节,沪农商行得分主要依赖存量规模方面的更大优势,而绿色贷款增量和增速弱于可比同业。特别是在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速及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两个方面,沪农商行较年初均出现小幅负增长,未获得分。
与青岛银行、威海银行、齐鲁银行一样来自山东,青农商行排名绿色银行榜总得分第二十名、农商银行第二名。从得分分布看,该行三大环节均有得分,虽然数据测评得分仅列农商银行第九,但深调研和专家评审环节得分排名分列农商银行第二名和第三名。
绿色银行终榜的测评结果显示,中小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信息披露完整度有所改善,特别是在非信贷绿色金融业务方面,通过定期报告和问卷反馈采集到的数据量较上年明显增加,数据测评维度更趋完善。但中小银行数据测评维度整体得分仍不及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深调研维度和专家评审维度的得分在总得分中的实际占比相应更大。
“十五五”期间,银行业如何提高绿色金融供给质量?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一要继续强化对重点领域的绿色投融资支持力度,为低碳转型、生态保护、污染防治提供多层次、全链条、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二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能效信贷、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供应链融资等创新业务;三要优化评价机制,进一步把环境指标与经营指标、财务指标相关联,增强绿色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四要完善信息披露,特别是提升股份制银行在碳排放、节能降耗方面的数据采集要求,以及城农商行在非信贷绿色金融业务的信息披露完整度,提升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