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深度的10万+人物故事爆款,是怎样写成的?

秋水
在如今的自媒体年代,平台与算法的加持,使得人物 故事 已然成为最能快速破圈传播 的 题材之一,比如近年来我们耳熟能详的《平原上的娜拉》 《城堡里的马原》 《 幸存者李佳琦 》 ……
就像 《华尔街日报》 所说 : “ 和景物以及事件相比,读者还是更喜欢人物 。 ”
01
2023年3月,一篇《城堡里的马原》突然在网络上疯转,不仅迅速突破100万+的阅读,在公共舆论场还引发了大规模的传播和长时间的震动。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罗兰, 四 年 前 才 刚刚结束了十余年的 公务员 生涯,2021年进入媒体行业,做记者不到两年。
当时,罗兰接到杂志社编辑给的 一个选题:采访作家马原。
马原 13岁的小儿子马格半年前离世,编辑希望 挖掘 他老年丧子后 将 如何面对 生活 的故事 。
以往的报道中,马原的形象都是 “ 桃花源式 ” 的:
在西双版纳建 城堡,为妻儿营造自然、诗意的生活 ;
孩子马格不上学 ,在山野中自由成长;
马原发布孩子去世的消息时,称 “马格没出任何意外,没有任何痛苦。是上天突然接走他。”
看着很完美的故事,但罗兰隐隐觉得, 有哪里不对 。
因为阅历告诉她,真实的生活一定是复杂的,不会只有诗意和美好。如果真的 “没出意外、没有痛苦”,那么孩子去世的原因 究竟 是什么 呢 ?
要突破惯有的叙事, 她就 必须 像调查记者一样,搜集 海 量 的信息 , 然后抽丝剥茧地 寻找 这个人物切入的新角度 。
在马原的自传作品中,她 很快 找到了关键 线索 : 2008 年,马 原 查出肺部长了一个肿瘤,做穿刺显示“未见癌细胞”。他决定停止检查治疗,改用“换水”法应对。他认为水是生命基础,肿瘤也由水带来,“换成好水,或许就能把它带走”。
谈及儿子马格自幼的身体不适时,他表示仍可用“掩耳盗铃”、“视而不见”和“自欺欺人”来面对疾病。
看到这里, 罗兰 判断 出这个 选题 是有 价值的 。
这是罗兰在 判断人物故事 价值时使用 的方法之一,看 故事 是否存在 B面,即更深入的、不易觉察的一面。
罗兰在瑞士获“全球真实故事”提名奖时在会场外留影
最终她 在《城堡里的马原》里呈现出了 故事的另一面:
主人公以自我为绝对中心的生活;
儿子患有先天性疾病,却因父亲不相信现代医学,未能及早就诊;
生活环境的美和诗意背后 ,是妻子付出 的 大量劳动 ……
于是,我们看到了《城堡里的马原》那个震撼人心 、个人风格强烈的 的开头 ——
城堡的主人老了。大部分时间,作家马原只能躺卧。半躺在客厅向外望,他看不到城堡最醒目的那座四层红色圆形砖楼,它就矗立在西双版纳姑娘寨高处,像是旧日土司的碉楼。
城堡和碉楼,形成鲜明的对照,就像是月亮的正面与暗面。
文章发布后,社交媒体上一时间大量关于父权、女性处境、未成年人保护、乃至心脏病治疗等方面的讨论围绕故事展开,影响深远。
在罗兰看来, 我们对人物理解的程度,决定了故事的深度和质感。
如今自媒体时代,书写人物故事不再是专业记者、作家的御苑,我们见证着越来越多真挚的素人书写打破圈层:
从2017 年 刷屏全网的《我是范雨素》到 登上 20 2 3 豆瓣阅读 年度 榜 第一 的 《我在北京送快递》 ,再到 20 24豆瓣阅读 年度 榜 第 二 的 《 我的母亲做保洁 》 , 这些素人写作以不加修饰的真诚叩击人心;
但我们也无法忽视 那 些遗憾 —— 许多人手握珍贵的素材,却苦于无法 写 出 动人的 故 事。就像 一 位给我们留言的学员所说: “ 父亲的一生波澜壮阔,我很想为他留下文字,却不知从何下笔。 ”
正是这样的困惑与期待,促使我们沉下心来,用半年时间精心打磨,最终推出了《南方周末人物故事写作课》。这门课程从人物判断、采访沟通,到挖掘精神世界、掌握重要写作元素,四大模块环环相扣,更有一讲优质嘉宾课,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人物故事写作方法。
无论是想记录家人故事的普通人,还是想提升内容质感的媒体创作者,都能在这门课里找到具体的方法,让笔下的人物真正 “ 活 ” 起来 。 我们相信,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生命,都应当找到它最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
原价¥499
早鸟价 ¥ 419
南周会员专属价仅需359元
点击下图,立即报名学习↓
02
今天要聊的第二个爆款是: 《幸存者李佳琦:一个人变成算法,又想回到人》 。
它刊发后不仅破 100万+传播,还 获得了 当年11月 的 谷雨公共写作奖。《冰点周刊》负责人从玉华点评道: “毫无疑问,这篇是所有关于李佳琦的报道中,光谱最丰富的、颗粒度最小、打开任务扇形面积最大的一篇。”
镜头拉回 2019年。才刚满27岁的李佳琦仿佛一夜之间 闯 入了大众视野。
当时还在《智族 GQ 》报道组的刘敏 接到杂志社的任务,准备去挖掘一下这位 90后网红主播的故事。
这篇采访历时三个月。开始的一个多月, 并不顺利。她和李佳琦本人、团队和合作方都聊了个遍, 无非是一个网红的成长故事。
刘敏 不满足于这样 对人物 浅层的理解。
记者刘敏
在采访陷入僵局的时候,编辑 建议她去一趟李佳琦早前就学和工作所在的城市 ——南昌,去看看他的过去是 怎 样的。
刘 敏 得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细节 ,印象最深的是 :离开南昌的前一晚,李佳琦当众哭了。
刘敏在文稿里 写道:
2017 年端午节,离开南昌的前一夜,李佳琦又张罗了一场酒局,二十多个人坐了两大桌, 大家又去酒吧喝酒。张莹坐在卡座里,本来喝得开心,却发现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地不见了。
她出门去找,看到李佳琦正被几个朋友围着,坐在酒吧门口凳子上抹眼泪……
“我去上海,我一定好好发展......你们放心,我会赚很多钱,我养你们......"李佳琦低头呜咽着。
这个场景是李佳琦人生的转折点,他从南昌的普通小镇青年,转变为全国观众都认识的流量人物。而他对离家出门闯荡的恐惧和不舍,也引发了许多读者的共情。
也正是这个场景,呈现出李佳琦独特的个性,使他不再只是一个“网红”“流量主播”这样扁平的标签,而是一个有鲜活灵魂的具体的人。
好的人物故事,一定是特性与共性的结合。
刘敏撰写的《幸存者李佳琦:一个人变成算法,又想回到人》 不囿于 “ 草根逆袭 ” 的叙事。
这篇文章里, 还 藏着互联网时代的集体困境 —— 一个人如何被算法规训、重塑,又如何在流量洪流中挣扎着寻找自我;
藏着阶层跃迁中的普遍焦虑 —— 当财富与社会认可度失衡时,个体对 “ 被看见 ”“ 被接纳 ” 的深切渴望。
对读者而言,这样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命运的范畴,它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每个人心中都有的身份困惑与向上生长的渴望,自然拥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
最终,这篇作品不仅收获了海量读者的共鸣,得到了李佳琦本人的认可 ,更成为李佳琦后续报道者们高频引用的范文 。
了解更多人物故事写作技巧,欢迎加入训练营↓
5位国内一线记者 、主 编 、传记作家
17节 音频 课 +5场直播答疑+1次 作业点 评 +
42天社群 伴 学 +500多页 电子学习资料包
原价¥499
早鸟价 ¥ 419
南周会员专属价仅需359元
点击下图,立即报名学习↓
03
人物报道,如何在 大型公共事件中及时响应 , 并恪守媒体伦理成为爆款 , 吴呈杰有他自己的采编经验。
《一个中国球迷,在世界杯现场 “阳了”》 和 《马航家属对东航家属说:不要走我们走的路》 发出后 阅读量 迅速 破 6 0 万, 成 为 “ 正面连接 ”创号 以 来阅读量最高的两篇 。
作者吴呈杰,是个妥妥的斜杠青年。
他是 2014年的江苏省理科状元,因为成绩太过闪耀,热搜 上了几回。
他本来立志做一个新闻人,但身边的人都说新闻专业不好就业,他就进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金融。
但是他热爱的一直是写作。于是,读完金融后, 还是进了媒体。
还在《人物》做实习生的时候,他就获得了第一届 Epoch非虚构故事大赛冠军。随后在《智族GQ》和《正面连接》工作期间,他又连续获得2023年、2024年两届“全球真实故事奖”提名。
年轻一代的非虚构写作者中,他可以说是很能聊的一个, 他采访过数百人, 从杀人犯 到最顶尖的学者、明星 ,其中不乏从不接受采访的 “硬骨头”。他现在还有一档很受年轻人欢迎的播客《除你武器》。
非虚构作者吴呈杰
但是谁能想到,这个 “饭桌上最会聊天的人”,从小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i人。
当上实习记者后,他会在采访的前一天就开始紧张,幻想着写作素材不靠采访就能从天而降。
作为曾经的 i人本i,吴呈杰会在课程中告诉你, 采访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和训练的。
他 自己亲测有效 的两个方法, 沉浸式采访和 3D式采访 。 不 仅 能 在采访中 帮到 你 ,而且 也 能 让 你 在生活中与人交往时 发 挥 重要 作 用 。
罗兰、刘敏、吴呈杰 ……他们都是 10 万 + 爆文生产者,也是人物写作中不断创新的中坚力量。
除了以上几位老师, 谷雨非虚构奖得主杨宙老师 也是 前 《人物》 杂志作者,多次荣获谷雨非虚构奖。她的 作品总能捕捉 人物身上那些超越现实、充满精神性与文学意味的瞬间。她 也将在课中 分享如何让平凡人物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
这 次我们还邀到了重磅嘉宾 —— 人物传记作家周桦 。 她的成就自不必说, 王石、刘永好、褚时健都把她当作最值得信赖的倾听者和写作者。
周桦老师说,这节课的目的不是希望大家去写一部巨著,实现所谓宏大、传世的目的,而是让大家掌握一些实用的方法:无论你要为家族长辈写一本回忆录,还是想写一位历史人物的传记,都能下笔有路,心中有数。
04
这门课程 教了些啥?
系统剖析人物故事写作方法的课程 在网上 并不 多见, 直面当代生活、有丰富实战写作经验和多元视角的 授课 讲师 就 更为难得。
这 次,我们 邀请 了 5 位国内一线 记者、编辑和 非虚构 作家 ,构建了一套 实用的 四步写好一篇人物作品的方法。
第一步 , 判断一个人物值不值得写 。 无论哪种体裁,对人物理解的程度都决定了故事的深度和质感。 《南方周末》 特稿记者 罗兰老师 从选题价值出发、从人物预判出发, 教 你 炼就一双发现好题材的火眼金睛 和深入人物 深层欲求的理解力。
第二步,打开人物 心扉。 确定选题之后,接下来的压力就是采访。很多人都将采访视如畏途 。 《人物》《 GQ 》《正面连接》前作者吴呈杰讲师 会 陪你探究从零开始认识陌生人, 建立 深度关系捕捉关键信息。
第 三 步, 写出精神世界 。 进入写作阶段 , 《时尚先生 Esquire 》杂志前副主编 刘敏老师 将 会告诉你 怎样选择合适的故事 佐证自己的判断, 怎样从更广阔的角度呈现人物 。 刘敏老师认为, 走近 人物 的精神世界 就要先 探寻人物 性格 ,而只有写出深层驱动力才能真正展示出一个鲜活的灵魂。
第四步, 让人物写作走得更 远 。 除了前三步, 还有哪些 重要 元素在人物写作中是 可 以 画龙 点 睛 的 呢? 谷雨非虚构奖得主杨宙 老 师会讲一讲, 怎样用结构元素找到人物核心命题,如何用一个细节呈现人物状态,以及用克制的语言与留白为人物保留那份无法被简单概括的真实。
此外, 更有加餐课 讲述 怎样写好人物传记。 对人物传记感兴趣的同学,一定不要错过 。 人物传记作家 周桦 老师 将从写作人物传记的基本原则、如何整理人物资料、如何搭建传记的文稿结构和如何写出丰富动人的人物内核,四个维度教你从 0 到 1 写好一 篇甚至一部 人物传记。
在这堂课上我们 5 位老师分工合作,用拆解的方式,把人物写作分成四个单元以及优质加餐内容,一个一个给大家掰开来讲,同时又环环相扣,形成一部人物写作的实操手册。
05
高密度课程安排,构建人物故事写作学习闭环
本课程设置 了 1 7 节 音频录播 课、 5 场 视频直播答疑、作业等环节,帮你 系统 构建 人物故事 写作的学习闭环。
1、 1 7 节音频录播课
4 大版块 及 1 节加餐课 ,共 1 7 节音频录播课, 2025 年 11 月 20 日起每周四更新一个版块课程,课程更新后可以反复回听。
2、 5场讲师视频直播答疑
2025 年 11 月 26 日起,每周三 19:00 视频直播答疑,每场时长约 90 分钟,错过可回看。课程中有不明白的问题或是写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都可以提问,讲师将通过直播为你解答。
3、 42天 社群 伴学
报名学员请务必在课程详情页添加班主任贝贝微信并发送订单截图,班主任将在训练营开营前邀请学员进入学习群。
你将在群里结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群里相互鼓励、交流、分享,共同学习成长。学习群将保留一年。助教还将在课程 上课期间 各时间节点提醒你课程上新、发布资料、提交作业,帮助你学习巩固,查漏补缺。
4、 一次作业 点评
结课前将布置一次结课作业,讲师将对优秀及有代表性作业进行点评,其他符合要求的作业将由南周助教团批改。
5、 购课特别福利
购课学员均可获赠:独家 专 题讲座《真实故事计划的生产和传播》+《如何组织与架构长篇非虚构》
无论你是
想打好写作基础的学生
想学习非虚构人物故事写作秘诀的媒体人
时刻与文字打交道的内容从业者
想提高写作沟通能力的职场人
都可以学习这门课程
原价¥499
早鸟价 ¥ 419
南周会员专属价仅需359元
点击下图,立即报名学习↓
(本文为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