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与机遇并存:Soul张璐团队这份报告揭示当代大学生如何使用AI
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迭代,ChatGPT等工具已从“新鲜事物”转变为大学生群体的日常辅助工具。正是基于这一趋势,Soul张璐团队联合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发起专项调研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129份,并据此发布《2025年大学生AI使用行为与心态洞察报告》,揭示当下大学生使用AI的行为偏好、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差异,以及对AI技术依赖与自主思考平衡的真实态度。
信息获取方式大迁徙,AI成受访大学生“第一反应”求助对象
报告指出,AI工具已成为受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65.9%受访者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求助AI而非其他渠道,标志着新一代“数字原住民”信息获取习惯的已发生转变。这一变化在不同学生群体中呈现明显差异:受访大四毕业生对AI依赖度最高,每天多次使用比例达21.2%,远高于大一新生的8.0%;受访理工农医类学生认知最深,70.9%表示“了解”或“非常了解”,教育艺术类学生“不了解”比例较高;受访男生对AI的认知呈两极分化,“了解”和“不了解”比例均高于女生。
AI已不仅是工具,更成为许多学生离不开的“外脑”。47.1%的受访学生坦言“离不开AI”,其中大四学生依赖度最高。AI正以“条件反射”式调用,融入日常认知与行为体系,成为类似“新型认知器官”的存在。
AI应用场景多元渗透,从学习助手到情感伙伴
AI在受访大学生中的应用场景极为广泛,覆盖学习、生活、社交与情感等多个维度。
学习上,资料查询、文本润色、翻译、PPT制作等成为主流应用领域,且不同学科学生呈现出显著差异:受访理工农医学生用AI辅助代码撰写(25.9%),文史哲学生偏好文本润色(52.7%),经管法学生常用AI做PPT和报表(47.5%),艺术教育学生则多借助AI生成图像(43.1%)。
在生活场景中,AI应用同样普遍:48.3%的受访者用其查询生活常识,40.3%用于制定旅游计划,37.2%获取运动、艺术等兴趣领域的入门指南,还有36.3%受访者进行修图或视频处理。
社交领域,62.7%的受访者表示会借助AI处理现实社交场景,包括提升沟通技巧、挑选礼物、缓解社交尴尬等;受访大一新生更多用AI破解社交适应问题,大四学生则更关注职场沟通和情感表达等复杂场景。
情感陪伴方面,近八成受访大学生曾把AI当闲聊对象,26.0%会在情绪低落时向AI寻求安慰,这一比例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网友反馈”持平。
从调研结果来看,AI正在从功能工具逐渐转变为情感支持的补充渠道,反映出年轻一代在数字环境中寻求理解和陪伴的新趋势。
机遇与焦虑并存:受访大学生在AI浪潮中寻找 “人机平衡”
尽管AI为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其“AI焦虑”同样不容忽视。43.5%的受访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核心担忧集中在三点:62.3%担心过度依赖致思维懒惰、丧失独立思考能力,53.7%害怕对AI产生情感依托而忽视身边人,46.3%忧虑影响现实社交、不愿与真人交流。
这种焦虑在不同群体中呈现明显分化。受访大一学生对“思维懒惰”的担忧最强烈(67.1%),高于受访大四学生的59.7%;受访大四学生则对“情感疏离”和“孤独感”顾虑更重,44.8%担心“离开AI后情绪难以调节”,比受访大一学生高6.3个百分点。
学科差异也显著,受访文史哲专业学生焦虑感最强,48.4%存在AI焦虑,47.5%担心 AI 取代职业路径,55.2%害怕思维能力被削弱,三项数据均居各学科首位。中文系学生用户坦言:“写作本是文科生的核心能力,但现在很多同学用 AI 写散文、论文,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失去用文字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能力。”
面对焦虑,大学生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应对策略。调研显示,62.3%的受访学生计划“学习AI相关知识,让AI成为为我所用的工具”,59.7%选择“提升专业能力,增强不可替代性”。他们认为,AI时代核心能力是“与AI互补”,创造能力(62.0%)、批判性思维(56.0%)、提问反思(54.1%)、人机协作(52.8%)、沟通协调(52.5%)被选为最需培养的五大能力。正如调研所总结:“人机共生不是‘人机对抗’,而是发展‘元能力’——那些能让我们更好驾驭AI,而非与AI竞争的特质。”
综合来看,本次调研以3129份有效问卷为支撑,不仅用数据勾勒出AI与大学生的深度联结——99.2%的受访大学生正用AI重构学习与生活,更完整呈现了这种联结的多面形态。同时,Soul张璐团队的调研也捕捉到这份联结背后的平衡艺术:大学生既直面AI带来的焦虑,又主动以学习AI知识寻求突破。这种在依赖中保持清醒、在便利中坚守自主的状态,正是当代青年对数字技术的理性回应,也彰显了他们在人机共生中定义自我价值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