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朗智能李通:机器人的真正价值在应用丨探访新质生产力先锋系列
2022年底,ChatGPT点燃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市场涌现出众多机器人相关企业。然而,当前能做机器人Demo的公司很多,能落地产品的却还少,企业生存更是不易。那么,机器人的应用受到哪些因素制约?企业如何平衡资金投入与研发产出?
南方周末研究员 曹妍
责任编辑:黄金萍
一家成立于14年前的中国服务机器人公司,在全球六十多个国家累计卖出了10万台机器人,穿梭于全球六百多个城市和地区的餐厅、酒店、医院等场景。
擎朗智能臻享高端配送机器人T10 图片来源:擎朗智能产品手册
14年前,服务机器人在中国还是个新鲜概念。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擎朗智能”)创始人李通自称是机器人爱好者,在大学毕业时成为了机器人行业的创业者。
经历过定位迷茫、资金紧张、销售困难,幸运的是,他们开拓出餐饮配送机器人这一空白赛道,并成为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龙头。按照第三方机构IDC的统计,2023年,擎朗智能的餐饮配送机器人、酒店配送机器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均在行业前三。
眼下,服务机器人正迎来新发展。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在2024年10月发布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服务报告》,2023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量增长了30%, IFR统计的服务机器人销量超过20.5万台,其中近80%来自亚太地区。
中国也成为服务机器人的创业集聚地,不过能做机器人Demo(样本)的企业多,能落地的却还少,受制于技术、资金、模式等,入局并不意味着成功。在李通看来,机器人是AI的“物理载体”,当机器人技术、上下游供应链与劳动力成本之间达到一个交叉点时,也将是机器人代替人工的转折点。 “我一度以为对方是骗子”
南方周末: 2010年您在机器人领域创业,是有什么特别的契机吗?
李通: 创业主要是出于热爱。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专业是电气工程自动化,在读书阶段一直关注机器人,也和团队参加过机器人赛事。公司英文名“Keenon”的含义就是“Keen on robotics”——对机器人始终保持热爱。
2010年,我联合几个朋友凑齐20万创业资金,在上海一个一室两厅70平米的毛坯房里创办了公司。当时服务型机器人市场处于空白地带,我们去工商注册时候,工作人员也不清楚服务型机器人是什么。
没有参考样本,团队在初期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