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俞浩基金会发起“灯塔计划”探索社会协同育人新机制


速读:与此同时,社会对高质量、全链条教育资源的需求显著提升,教育体系要完成从知识学习到科研创新成长通道的转变。 在十四五规划进入收官之年、科教兴国战略持续深化的当下,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 他们能熟记公式,却难以理解科技创新如何改变世界; 作为教育公益的新探索,“灯塔计划”的意义或许已经远远超出一所学校、一个项目的范畴,它所代表的是社会力量如何以更系统、更协同的方式参与教育创新。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推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强基育才等工程,强调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使命。
2025-11-12 11:53:19 来源:央广网

教育的命题,正在悄然变化。

在十四五规划进入收官之年、科教兴国战略持续深化的当下,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与此同时,社会对高质量、全链条教育资源的需求显著提升,教育体系要完成从知识学习到科研创新成长通道的转变。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推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强基育才等工程,强调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使命。社会力量正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者。

日前,俞浩基金会发起的“灯塔计划”,就是一种新的尝试。这一计划以“中国研发”的全球格局观为出发点,面向全国高中共建“灯塔实验室”和“灯塔课堂”两大载体:前者聚焦创新能力的进阶培养,建设真实科研场景,引入企业研发资源和产业级课题;后者注重思想启迪,邀请来自科学教育、人文社科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课堂分享,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作为教育公益的新探索,“灯塔计划”的意义或许已经远远超出一所学校、一个项目的范畴,它所代表的是社会力量如何以更系统、更协同的方式参与教育创新。

让科研的起点前移

过去二十年,中国的教育公益以物质帮扶为主线――修建校舍、捐赠设备、发放助学金,这一模式帮助无数孩子走进教室,改变了命运,也构筑起社会的基本公平底线。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进入科技驱动、创新引领的新阶段,教育不仅要让更多孩子有学上,也要让更多孩子具备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教育公益也在提供资源支持的基础上,增加了培养创新能力与科学思维的新任务。

自2020年起实施的“强基计划”,正是这一转型的制度化体现。该计划旨在选拔和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面向高端芯片、智能科技、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构建从基础学科到前沿产业的衔接通道。

但在现实教育场景中,即便是硬件完善、师资雄厚的高中,基础学科与产业实践之间的通道依旧需要进一步打通。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却鲜有机会在真实科研环境中实践;他们能熟记公式,却难以理解科技创新如何改变世界;能在竞赛中获奖,却未必体会到科研背后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

俞浩基金会此次发起的“灯塔计划”,通过“灯塔实验室”突破传统高中科技教育的“重理论、轻应用”局限。围绕科技创新教育的进阶目标,首批将建成无人机足球竞技场、激光创客空间与教学级芯片光刻初探三大主题实验室;同步在校园展示四足机器狗、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应用,为社团课程开展奠定基础。

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科研训练学习路径――从问题定义、方案设计到实验验证和成果展示。这样一来,学生一方面能接触更贴近生活应用的科技创新项目,另一方面能以科学知识解决实践难题。

202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因此从更大的格局看,灯塔实验室,是社会及产业力量共同助力中国教育体系“科教协同”创新的一次有力尝试。让教育不再是产业的前置环节,而开始成为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科技启智,人文育心

在当前高中教育中,课程体系普遍偏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但学生内心对知识的理解、对科学的敬畏,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同样重要。与实验室聚焦科研实践和能力培养相呼应,“灯塔计划”中设置的“灯塔课堂”,则承担着思想启迪与精神滋养的使命。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提到:“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意味着,未来的科技人才不仅要具备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更要胸怀家国、放眼世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灯塔课堂”计划邀请来自理工、人文、社会等领域的专家与学者,通过开展互动式课堂,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多样化地理解科学、培养科技思维和人文关怀;同时,学生也能进一步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理解技术进步对社会的影响。

经历过这样的课堂熏陶,学生能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更具格局与方向感,既有扎实的学术能力,也具备社会担当和时代使命。这正契合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更高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当教育连接科技和人才

“灯塔计划”首站将落地江苏省南通市的重点高中――海门中学。海门中学的学生已经拥有坚实的学科基础,“灯塔计划”将通过产业资源与科研机制的引入,进一步激活学生们的创新潜力。

未来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界对科技教育的需求一定会不断增强。只有来自教育界、产业界、社会界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持续协同,才能让更多像“灯塔计划”这样的公益项目在全国落地生根。

从实验室到课堂,从知识到精神,从理论到实践,“灯塔计划”在重点学校中构建出一套“科研―教育―社会”的贯通链条。

对学生而言,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能探索自我与社会价值;对学校而言,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找到了新范式;对企业而言,通过自身在科研、产业等方面的技术与资源优势,为科技教育创新可持续“造血”,形成新的公益生态。

对社会而言,这种教育模式的探索,为社会力量参与国家人才战略提供了新路径,也让“科教协同”“强基育才”“教育现代化”等国家战略拥有了更加具象的落点。

“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为“三位一体”的战略体系,这将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关键作用。

“灯塔计划”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启发下,让教育成为连接科技和人才的桥梁。正如俞浩基金会发起人――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所说,如果历史是一个前进的车轮,理工科像后轮,提供动力;而前轮则是对法律、社会道德与文化的探讨,决定着前进的方向――教育、科技与文理人才,唯有三者并进、左右协调,才能让历史的车轮行得稳、行得远。

“灯塔计划”是一束光,能点亮一批校园,也能点亮一个时代的教育方向,无数光汇聚在一起,将推动“中国创新”“中国科技”“中国研发”不断前行。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主题:教育|创新|“灯塔计划”|教育公益|俞浩基金会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