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森垚:人要了解脚下的土地,然后与土地共生

口述 | 安森垚(作家、科普视频作者) 整理 | 艾霖 范若溪
当《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的旋律在童年琴房中回响时,作家、科普视频作者安森垚或许不会想到,这首歌会成为他日后解码长江文明基因的钥匙。
2019年,安森垚发布了第一部地理科普短视频作品,时至今日,他在全网已经有八百多万粉丝。今天,他以地理的放大镜扫描长江——长江的“天选”地位,源于其举世无双的自然禀赋。而安森垚更想讲述的,还有长江背后“和美”的文明范式与共生智慧——如何以包容的姿态,将自然伟力转化为文明的澎湃动能。
2025年,南方周末携手五粮液,以《一江文脉里的和美生活》为主题,溯江而上,在历史纵深中归并和美的范式,解析长江文明“和合共生”的原始密码;在时代浪潮里打捞和美的基因,诠释“天人合一”古老智慧的当代内涵;在文明长卷上书写和美的永恒,追寻“美美与共”敬畏初心的本真境界。以包容达共生,以文明向未来,共同探寻“中华文明摇篮”长江沿岸的历史文明与当代生活,以和美文化,敬一江明月。
在安森垚看来,人类真正的、持久的繁荣,始于对自然法则的谦卑遵循,成于万物共生的和谐之道。今天,他引领我们从地理的“源代码”出发,探寻长江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人类在摸索中走向未来,真正的文明,是与脚下土地的和解。
以下是他的讲述:
江水滔滔,长江的天赐基因
虽然长江黄河齐名,但当我们摊开地图就会发现一个鲜明的对比:黄河沿岸几乎没有像长江这样聚集巨型城市的能力。而今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和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城市规模天差地别。这种差异的根本,要从地理基因说起。
黄河年均径流量较小,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无山脉阻隔,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几乎丧失通航能力,河道不稳,入海口一直在变。长江则不然,支流岷江、嘉陵江、汉江等不断汇入,形成“越往下游水量越大”的水文奇观。古人云“江水滔滔拍岸而去”,稳定的河道与庞大的水系网络使长江成为世界罕见的黄金水道,也让上海必然崛起——当亚欧大陆最大的水系注入太平洋,河口处注定孕育世界级港口。
将长江置于世界大河的维度中,其不可复制性愈发清晰。
我们常听说“四大文明古国”这种说法,但其实文明不是以某个国家作为标的,而是以河流作为标的,四大文明都依傍大河而生——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还有我们的长江黄河文明。有趣的是,它们都在北纬30度附近,这个纬度本该特别干旱,但长江流域却是个例外。
为什么?因为我们背靠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物理学上的“海陆热力差”让夏季海洋暖湿气流涌入,形成丰沛降水。这种气候让长江流域成为农耕天堂,也造就了它与其他大河的本质区别。
作为世界第三大江,它与排名第一的尼罗河、排名第二的亚马孙河截然不同。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维多利亚湖,其下游穿越撒哈拉沙漠,没有任何河流汇入,因此径流量偏低。再加上其走向由南至北穿越数个气候带,沿岸气候差异显著,不利于开展大范围农耕活动。亚马孙河的主体位于热带,河道极宽,两岸雨林密布、毒虫肆虐,不适宜人类居住,难以形成密集聚落,航运价值也无法发挥,至今没有一座跨河大桥。密西西比河,北美第一大河,纬度与长江相似,却因冬季寒流与河道落差限制了航运能力。
长江作为全程处于温带、平行纬度走向,兼具高农耕价值、高人口密度、高航运能力的大河,这样得天独厚、造化钟情,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堪称一个奇迹,可以说是孕育文明的天然走廊。
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的诞生
中国的一缕茶香,很早就融入了长江文明走廊的宏大叙事。
茶叶,尤其是福建、浙江的名茶,是西方人桌上的珍品。然而,跨越重洋的漫长旅途,绿茶易受潮变质的特点导致了难题。于是,一种经过充分发酵、更耐储存和运输的茶——红茶,逐渐成为远洋贸易的主角,风靡全球。宜宾,这片被誉为茶叶故乡的土地,自古以来便具有深厚的饮茶文化。
人们惯称宜宾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古人曾误认岷江是长江源头,直到现代勘探才确认,真正的源头是青海唐古拉山的沱沱河,往下游为通天河、金沙江,直到在宜宾与岷江交汇后,才正式得名“长江”。因此,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由来,既是历史的习惯,也是因其在地理上的分界。
金沙江因上游植被稀疏含沙量大而呈黄色,岷江因汇聚四川盆地西部的清澈水源而呈绿色,两水在宜宾的交汇不仅是水文现象,也界定了长江航运的起点——宜宾上游的金沙江、岷江因滩多水急,难以航行大船;自宜宾以下,则江阔水深,黄金水道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这使宜宾天然成为长江上游最早的航运枢纽,是中原文明向西南渗透和物资交流的关键节点。
长江的滋养和宜宾的地理环境,共同孕育了这里独特的产业基因。青藏高原将印度洋气流分隔为南北两支。南支气流携带丰沛水汽注入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雨热同期”的农耕条件,温暖湿润的盆地气候,四周山脉阻挡冷空气,为微生物繁殖创造了理想环境;富含矿物质的紫色土壤,是作物的沃土;源自雪山的岷江水,经岩层过滤后纯净甘洌,矿物质丰富。这独特的土壤、丰沛的水热条件,加上得天独厚的微生物环境,构成了红茶发酵的完美摇篮。
川红产业的兴盛,是地理馈赠与历史逻辑的必然选择。这种产业崛起的逻辑,与宜宾滋养的另一传奇——酿酒业,十分相似。长江的水、气候与微生物,孕育了中国白酒的黄金地带,宜宾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久负盛名。
仅仅是产地还不够。长江的航运优势,催生了繁荣的商业文明。宜宾扼守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之要冲,是真正的水路通衢要道,水路网络四通八达:溯金沙江而上可抵云南;沿岷江方向能达甘肃、陕西;顺长江而下直通湖北;经赤水河还可深入贵州。如此优越的水运区位优势,使它成为古代“茶马古道”与“川盐古道”的交汇点。水运载量大、成本低的显著优势,让宜宾成为川滇黔物资集散的核心枢纽。
繁忙的水运网络,不仅运送茶叶、粮食、盐巴,也深刻地塑造了沿途的产业。考古研究证实,长江流域是水稻起源地之一,结合其发达的水运系统,可以合理地推测:古人很可能很早就利用船只运输富余粮食及其副产品,而酒类自然也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
历史上,贵州等地长期面临缺盐困境,而四川自贡则拥有丰富的井盐、岩盐资源。盐商们通过长江、赤水河等水路将盐运往各地。在这条漫长的盐运路线上,商旅需要歇脚休整,对酒的需求应运而生——当时酒的酒精度较低,常被用于解乏解渴。盐商的频繁往来与消费能力,极大地刺激并促进了沿途长江及其支流沿岸酿酒业的蓬勃兴起与发展,尤其是宜宾这样本身具备良好自然条件的枢纽城市。
对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盆地,大宗货物出川的唯一出路就是水运——经岷江到宜宾,再入长江出三峡。杜甫名句“门泊东吴万里船”,生动描绘了长江水运对成都乃至整个四川的关键意义——成都虽然不直接濒临长江,但岷江在宜宾汇入长江,使得来自下游的船只得以抵达成都。
历史也深刻印证了这条通道的价值。
三国时期,刘备集团失去荆州后陷入巨大困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丧失了长江这条生命线。掌控荆州,意味着能通过长江水道,经宜宾顺畅地连接四川盆地与中原腹地,进行军事调动和商贸活动;失去荆州,则只能依赖险峻的蜀道,极大限制了其发展空间。这再次凸显了宜宾及长江水道无与伦比的战略和商业价值,古人就这样将蜀盐、滇茶、黔木与美酒流转四方。
微观和谐中的实践
我的老家在黑龙江,离长江很远,中间隔着黄河、淮河。小时候,长江对我来说,更多是书本里的一个符号。那时候学小提琴拉《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旋律很简单,拉了很多遍,印象很深。
这首歌其实已经藏着很多地理层面的内容,山脉的走势,河流的走向,它们都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但这些自然地理的背后,无一不深刻烙印着人文的痕迹。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沿途各地蓬勃发展的商业模式,都紧密围绕着人,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
人类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是“逆天改命”式的蛮干。我们几乎不可能在一个完全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凭空建立起一个繁荣的大都市。当然,像沙特这样的地方是个特例——它能在荒漠中建起现代化城市,核心在于它拥有“石油”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而这本身,也是一种基于其独特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特殊商业模式。
所以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长江文明的核心特质,我认为是“和谐”。它的山水经纬、气候风土,都与生活在长江沿岸的人们同处于一套和谐共生的体系中。
大江的馈赠从来与考验并存——我们离不开它,依赖它灌溉农田、滋养生命、贸易通商,我们也敬畏它,世代与洪涝抗争。人类与江河的相处之道,不是征服,而是制天命而用之的智慧。一方面,我们改造它,比如建设三峡工程发电;另一方面,我们接受它的馈赠,比如长江流域发达的农业、航运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宜宾传统的酿酒业,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它体现了人与特定环境长期互动形成的一种智慧。
五粮液作为宜宾白酒的杰出代表,其酿酒历史或可追溯到唐代的“重碧酒”。第一次参观它的酿造车间时,我发现,它和我想象中的,以及曾经在姥姥家见过的那样用大缸酿酒的画面完全不同。我看到的是一个个用黄泥封盖的窖池。老师傅介绍,这种持续使用很多年的泥窖,其窖泥里活跃着代代相传、筛选下来的珍贵微生物群落。正是这些微生物,把粮食转化成复杂的风味香气,有的像苹果,有的像香蕉,有的像木头。这解答了我很久以来的一个疑问:同样是白酒,风味的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多样性是核心原因之一。
这些微生物群落的稳定和传承,依赖于窖池持续、不间断的酿造活动。这些连现代化学都难以复刻的风味,是在泥土与时间的协作中自然天成的。而酿酒的智慧远不止于此。后续的勾调工艺,酿酒师将不同批次、不同特点、不同风味的酒液进行组合交融,追求口感的平衡与协调。整个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寻求和谐与平衡的实践。
回过头看长江。无论是历史上应对水患需要集体协作,还是现代进行水利工程开发、生态保护,抑或是沿岸地区发展出像传统酿造这样依赖本地水土的产业,都贯穿着一个核心的探索:从治水到酿酒,长江的“和美”,是尊重自然的规律,在改造与接纳间寻找平衡。
敬畏众生,引鸟归巢
从古至今,这条大河的故事,其实也是我们学习如何与脚下这片土地和谐相处的故事。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促使人们不断思考、实践、改进着与自然共处的方式。
今天,人们日益意识到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沿岸企业正积极寻求生产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以五粮液为例,它地处岷江段水源敏感区,毗邻宋公桥饮用水源地,可以说它的环保实践直接关系着长江干流水质安全。我们看到五粮液投入资源对宋公河(五粮液段)进行综合治理,将生产中的资源循环与流域保护深度结合,不仅在生产中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影响,更将有机副产物科学处理、反哺自然,实现资源“从土地中来,回到土地中去”的良性循环。
水的净化是起点,生命的繁荣则是最好的答案。如今,戴胜、黑水鸡等国家保护鸟类在宋公河畔频频现身。作为环境的“晴雨表”,鸟类的回归标志着淡水草丛、森林、湿地三大生态位的复苏。
兜兜转转,当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实现有机共生,我们终于明白了先人古老的智慧:“制天命而用之”。他们读懂了江河,深刻理解这片土地能给予我们什么;将自然造化所能提供的最优资源发挥到极致,尊重自然、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和谐共生。
《长江之歌》里唱:“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长江最终教会我们,大江与大山、人民与土地能如此有机共生,这种状态本身就是对和美最完美的注解。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