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基:大学要像追求“真”一样追求“善”和“美”

“科学之外有另外的知识吗?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讲的你做人怎么样,这个不是科学知识,是老先生的学问,是有些像把这个(做人的学问)当信仰的学问,就成为圣人的学问。一路这样走过来,那这种学问你完全不要吗”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孙凌宇
发自:香港
责任编辑:周建平
( 金耀基 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方迎忠)
2025年情人节,学者金耀基刚满90岁。他走路时步履见慢,需要一根拐杖,但谢绝旁人的搀扶。除此之外,无论是握手的力度,或是清晰的谈吐,都让人对这一数字难以信服。2004年,自香港中文大学( 以下简称“港中大” )校长的职位上退休后,他终得空闲,第一时间拿起了毛笔,并立意定时书写,有时一写就是六七小时,欲罢不能。原来书房里没有毛笔,现在各种规格的毛笔很多。一天到晚,砚池里的墨水不干。
练字之余,他继续做学术研究、整理论著,因认为打字有碍思索,几万字的序言也一律手写。金耀基从小受父亲影响,熟读古书。年轻时一支健笔写政论,文章有古典基础。作家、翻译家蔡思果写“文学的沙田”( 指港中大师生创作的有分量的文学作品,因港中大在沙田区而得名 ),说金“几乎是唯一对任何人物、任何事情都彻底研究过,并且有了结论的人”。采访在离港中大不远的一间日式餐厅,从美国式民主谈到日本料理在全球的流行,金先生滔滔不绝。
餐后,我们回到他执教三十多年的港中大。他在1970年来此任新亚书院院长,后接连担任社会学系主任、副校长,并于1996-2004年出任校长。他带我们来到已走过无数遍的新亚书院,在书院创办人钱穆先生命名的“天人合一”观景台前留影。这里如今已成为热门打卡点,坐落于马料水之巅,能俯瞰整片吐露港。
当天天气阴沉,大团的雾气蒸腾弥漫,与眼前明镜般的湖面融为一体,人穿行其间,仙气飘然。一位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来此继续深造的女生路过,难掩兴奋地靠近我们,压低了声音问正在拍照的是不是金耀基先生,确认后再三表示其著作《大学之理念》对她的影响很大。
金耀基自上世纪70年代访学剑桥大学期间便开始深入研究大学理念,并将剑桥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的传统带到港中大,在新亚书院举办“晚餐聚谈”。
金耀基关于大学理念的相关著作成为华人高等教育研究的经典。他批判“没有灵魂的卓越”,直指当代大学异化为“知识工厂”,主张以剑桥书院制为蓝本,在港中大实践“专业教学+书院通识”的双轨制,重塑真善美统一的教育本质。他在2025年与葛剑雄对谈时警示,当算法解构人类知识体系,大学必须守住“育人本位”,培养“伟大内化为日常习惯”(usual vision of greatness)的完整人格。
此外,金耀基的核心学术贡献还在于对中国现代化的研究。他于1966年出版的《从传统到现代》是第一部以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系统阐述中国现代化的中文著作。他提出了“行政吸纳政治”的理论,解释香港在殖民时期的治理模式。他提出中国现代化包含三重转变:从农业到工业经济、从帝制到共和民主、从经学到科学。他强调“没有‘没有传统’的现代化”,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关系。在全球化研究领域,他提出“多元现代性”观点,主张非西方社会可以发展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性模式。
采访之前,跟他打交道多年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便兴冲冲地交代,“你想想要问他什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