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哄而上”


速读: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工作队伍,一方面要开展前沿数智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强化数字思维、法治思维和风险思维,提高对数智技术的领悟能力和驾驭能力; 促进学科交叉,鼓励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背景的教研人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共同开展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教育教学研究,丰富和拓展场景、产品和服务供给。
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哄而上” _ 东方财富网

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哄而上”

2024年12月12日 06:3

  今年召开的全国 教育 大会提出“深入实施国家 教育 数字化战略”。高校要善于运用以 大数据 、 人工智能 为核心的数智技术上好大思政课,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的应用场景

   共享资源,打造思政课教学知识谱图 。运用数据采集技术收集党史知识、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等海量大思政课 教育 资源,将知识集群化、模型化,建立一个立体化、开放式的学习和教育资源知识谱图,满足高校学生全场域、全时段的学习和教育需求。同时, 大数据 自适应学习算法可以对教育资源进行动态优化,对用户学习教育资源的使用频次、反馈和评价等进行跟踪,持续丰富大思政课知识图谱。

   定向匹配,实现教育对象分众化、精准化 。运用算法可以提升大思政课授课对象的分众化、精准化匹配效果。如针对不同类型学校、院系、专业、年级的学生,运用数智工具收集、分析和识别其特点、意图、需求及偏好,以及对热点问题的关注点、高频词、情感态度等,分众掌握学生的诉求和思想特征,精准供给大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展差异化的教学方式。

   激活感知,提升“交互式”“全感官”学习体验 。教师在大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数字平台可以及时调用各类视频信息和网络数据,实现教育内容信息量扩容和倍增,借助可视化展示技术开展“沉浸式”教育,运用文生视频模型、 数字孪生 开展“互动式”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把数字产品融入大思政课,一方面可以全面展示史料、资料、图像、案例等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即时共享、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有数可依,建立教学效果智能评估反馈体系 。数智工具除了可以辅助教学考勤、作业、考核等,教师还可以通过直播、 数字孪生 等方式把大思政课堂搬到红色场馆、街道社区、科技实验室、田间地头,做到学生在哪里,课堂就在哪里,脚步到哪里,讲台就设在哪里。更进一步,在大思政课教学中运用 数字孪生 技术,形成综合反馈、多维分析、科学预测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彰显大思政课虚拟场景的建设效益。

  大思政课应用数智技术的内在原则

   价值性和工具性相统一 。数智技术渗透性强、穿透性强, 大数据 算法、大模型和AI等新技术工具与人类“价值观对齐”成为重要课题。数智技术应用于大思政课建设,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理性,技术应用与创新必须在坚持价值理性底线与追求价值理想中确定地前行。大思政课建设需在保持思想政治引领性和育人性的同时,借助新技术手段,力求科学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智能性和安全性相协调 。数智技术越发达,其“双刃剑”效应越凸显,对数据质量、隐私保护、技术安全等方面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成为棘手难题。要以技术发展促进安全,以安全保障发展。加强关键信息的技术保护,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和技术从业人员的 数据安全 意识和工作水平,持续提升 数据安全 防护能力,切实筑牢思政课和思政工作 数据安全 防线。

   技术革新与日常教育相补充 。数智+大思政课,不是以新技术取代日常思政课教学,而要互动补充、形成合力。数智技术带来了“全时空”的教育资源、“全感官”的交互体验、精准化的数据追踪、智能化的考核评价等革新,但无法替代师生在课堂上的知识传导和火花碰撞,以及思政课教师、思政工作者与学生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更无法替代学生身入红色教育基地收获的心灵洗礼,以脚步丈量改革开放最前沿、 乡村振兴 第一线体悟到的时代自豪感。

   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相结合 。数智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哄而上”,这是一项投入成本高、数字基建要求高、管理水平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应该在有条件、有能力、有基础的高校先期试点开展,如建立思政课数据平台、数字化思政课程、智能化管理评价体系等,再分步复制推广,并与大中小学思政课堂形成联动和互通。

  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落地路径

   坚持立德树人,涵养“数智思维”勾勒大思政课建设新图景 。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正确把握大思政课建设和数智技术之间主体与载体的关系,将数智技术转化为提升大思政课教学成效的最大增量。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思政课教师、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培养“数智思维”,增强参与数字化教育、数字化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数字伦理意识,要审视高校和育人主体以及全体学生的数据权益,明晰思政课教学数据开发利用的尺度和限度,更要尤为警惕和防范思政课教学“技术圈养”、算法滥用、信息泄露等问题。

   夯实数字基建,建立“数智+”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机制 。高校要加强与信息技术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逐步夯实“技术研发—数据平台—场景应用”的数字底座,为大思政课提供技术支撑。试点运行、重点突破、分步建设,如高校数字基建好、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高,可率先在大思政课应用场景中重点突破,成熟运行后再辐射推广。教育主管部门可出台思政课教学资源数据平台的建设标准、技术标准,明确数据采集和应用的范围、限度和交互标准,推动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鼓励高校结合办学历史、学科专业、在地红色资源等,打造数字化特色课程、项目、案例等,丰富大思政课数字资源库。

   注重能力提升,锻造“强思政教育”和“强数字治理”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工作队伍,一方面要开展前沿数智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强化数字思维、法治思维和风险思维,提高对数智技术的领悟能力和驾驭能力;另一方面试点建设一批数智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融合的实训基地和课程等,强化队伍的数智技术应用模拟和实践。促进学科交叉,鼓励计算机、大数据、 人工智能 等学科背景的教研人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共同开展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教育教学研究,丰富和拓展场景、产品和服务供给。

   加强数据治理,构建“技术、标准、主体”多维思政课数据治理体系 。优先技术治理,用好加密技术、隐私保护技术等防范数据风险的新技术手段解决技术困境。加强标准治理,制定收集和使用数据的责任主体、范围、权益,以及相关数据平台研发和数字化产品应用的原则和规范等,持续推进和完善思政课领域的数据安全。突出主体治理,高校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等要落实主体责任,既要对数据从业单位和人员建立审查和约束机制,推动“数智向善”,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数智技术应用“不过度”,也要建立权益保护机制等,确保大思政课数智化建设健康可持续。

  ( 作者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 )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主题:新股|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基金|美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