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对话气候先锋丨施耐德电气张开鹏:激发产业链减碳“协同效应”



速读: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也表示,打造端到端绿色供应链并非单一一家公司可以完成。 施耐德电气2021-2025可持续发展影响指数(SSI)目标打造端到端绿色供应链。 在中国的30家工厂和物流中心中,已有19家施耐德电气“零碳工厂”,15家工信部“绿色工厂”和14家第三方认证的“碳中和”工厂。 在绿色交付环节,施耐德电气的主要举措是绿色包装和绿色运输。 然而,要真正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企业就必须将供应链的减排纳入其中,尤其是对产业链具有影响带动作用的头部企业。

供应链上众多企业减碳面临方向不明、路径不清、执行不足、回报不定的困境和误区,需要先行者的赋能。

南方周末研究员 侯明辉

责任编辑:孙孝文

对多数企业而言,推动供应商减排既存在意愿方面的欠缺,也存在能力短板。然而,要真正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企业就必须将供应链的减排纳入其中,尤其是对产业链具有影响带动作用的头部企业。

施耐德电气连续9年上榜国际权威机构Gartner的“全球供应链25强榜单”,并在2023年和2024年连续蝉联榜首,充分展示了其在全球供应链领域的领先地位。

作为气候行动的先行者,施耐德电气积累了丰富的绿色技术和低碳转型方案。为带动供应商减碳,施耐德电气在2021年启动了供应商“零碳计划”,旨在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全球1000家主要供应商到2025年运营层面碳排放降低50%,其中包括270多家中国的核心供应商。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也表示,打造端到端绿色供应链并非单一一家公司可以完成。供应链上众多企业减碳面临方向不明、路径不清、执行不足、回报不定的困境和误区,需要先行者的赋能。“如何协同生态圈共同减碳,是我们观察到的最大挑战。”

“量化”可持续发展理念

南方周末: 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的共同追求,但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日常运营并检验其效果,一直是难题。施耐德电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公开资料显示,施耐德电气计划到2025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目前的进展如何?

张开鹏: 早在2002年,施耐德电气就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公司核心战略。 我们认为,业务发展与可持续相辅相成,满足以下条件的企业,才有可持续的未来:

第一,企业要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 当前,企业成功的评判标准,已不仅限于规模和盈利能力,还包括其经营活动能否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是否保护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第二,可持续发展要融入业务的方方面面。 企业应该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主营业务,不断提供创新的绿色产品、技术以及服务。既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又支持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真正迈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第三,既要做践行者,也要做赋能者。 企业要实现稳健和长远的发展,不仅要实现自身低碳发展,还要赋能整个生态圈,打造可持续影响力,与产业伙伴和社会各界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做可持续“影响力创造者”。

2005年,施耐德电气推出衡量自身可持续发展表现的量化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影响指数(SSI)计划。每三年或五年,SSI会进行一次更新迭代,不断设定更高的目标,推动公司追求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2021年,施耐德电气发布最新的“2021-2025施耐德电气可持续发展影响指数(SSI)计划”。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施耐德电气可持续影响力收入在全球总营收中的占比增至75%,帮助全球客户减少或避免了6.28亿吨碳排放,预计到2025年这两个数字将分别达到80%和8亿吨。

目前,施耐德电气在全球拥有89家零碳工厂,7家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在中国的30家工厂和物流中心中,已有19家施耐德电气“零碳工厂”,15家工信部“绿色工厂”和14家第三方认证的“碳中和”工厂。

南方周末: 我们看到施耐德电气的SSI计划,每一项都特别注重“量化”行动目标和成效,如何确保这些量化数据的科学性?

张开鹏: 可持续不仅仅意味着减碳,更意味着人类和地球更好的协同发展。 施耐德电气的SSI计划基于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超越了单纯的减碳范畴。SSI从目标、执行和评估三个方面实现量化:

首先,目标的量化,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化为明确的行动目标。 2021年,施耐德电气发布2021-2025“施耐德电气可持续发展影响指数(SSI)计划”。通过完成11个具体目标,促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高效利用资源、诚实守信、创造平等机会、利用几代人的力量,以及促进本地的发展,最终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六项长期承诺的持续落地。施耐德电气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将因地制宜提出本地目标,满足当地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

其次,执行的量化,设定科学的实施路径。 接下来是将目标拆解,落实到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部门的具体行动中,使其与团队及个人的业绩直接挂钩,增强大家参与实施的动力。

最后,评估的量化。 在制定SSI计划之初,施耐德电气就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目标设定的科学性进行评估。在执行过程中,第三方机构每季度会对实际表现进行审计,发布由第三方审计的报告来评估可持续发展表现。

施耐德电气2021-2025可持续发展影响指数(SSI)目标

打造端到端绿色供应链

南方周末: 施耐德电气发布了明确的运营碳中和及价值链碳中和目标。相较自身运营碳中和,推动实现价值链碳中和的难度更大,施耐德电气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张开鹏: 碳足迹不仅存在于自身,也存在于上下游供应链。 平均而言,供应链的碳排放水平是企业直接排放的5倍以上。以施耐德电气自身为例,工厂碳排放在整个供应链中仅占不到10%,而超过90%的碳排放来自上下游。因此, 供应链脱碳是企业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施耐德电气制定长期承诺:到2025年,实现自身运营层面的碳中和;到2030年,自身运营层面实现“零碳就绪”;到2040年,实现端到端价值链的碳中和;到2050年,实现端到端价值链的净零碳排放。

为此, 施耐德电气打造涵盖设计、采购、生产、交付、运维的端到端绿色供应链 ,不仅自身实现了低碳化发展,也推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伙伴的减碳进程。

在绿色设计环节 ,施耐德电气以全生命周期视角考量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所有新研发的产品都采用了生态设计,确保产品100%环保合规,70%的产品实现环境足迹披露;还力争到2025年将产品中绿色材料的使用量增加至50%,100%的产品初级包装满足可持续包装。

在绿色采购环节 ,施耐德电气对供应商进行碳排放水平评估,只有符合标准的供应商才能纳入清单。此外,2025年产品中绿色材料的占比要达到50%以上。

在绿色生产环节 ,生产制造是一个集中消耗能源和原材料的过程,施耐德电气推进和加快“零碳工厂”的建设。目前,在中国有施耐德电气全球认证的零碳工厂19家、工信部认证的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已有14家工厂获得了第三方权威机构的碳中和工厂认证。

在绿色交付环节 ,施耐德电气的主要举措是绿色包装和绿色运输。在包装环节,施耐德电气承诺到2025年,所有产品的一级和二级包装100%来自绿色与可回收纸板,杜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目前,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所有物流中心,已率先于2024年6月100%实现这一转型目标。在绿色运输环节,启用电动力卡车、氢动力卡车与电力火车等运输方式。并通过大数据搭建运输网络模型,以提高整车率与车辆装载率,优化运输路线,并与区域供应商及合作伙伴共享运输资源。自2022年起,已累计减碳超过6000吨。预计到2025年,将减少15%因交通运输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绿色运维环节 ,通过回收、翻新再造、再利用产品,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闭环,推动循环经济的同时,减少产品碳排放和环境影响。

南方周末: 除了环境效益,打造端到端绿色供应链是否给施耐德电气和合作伙伴带来了经济收益?

张开鹏: 端到端绿色供应链不仅短期提高经济回报,更利于打造长期的竞争优势。

一方面,自身工厂的经济回报。 施耐德电气的零碳工厂、绿色工厂、碳中和工厂等等都实现了资源成本的大幅度节约。中国区供应链生产效率逐年提升8%~10%,相比2019年能耗降低15.5%。例如,无锡工厂作为世界级的“端到端灯塔工厂”,不仅实现自身供应链增效节能,并带动所在园区实现100%绿电消费,工厂运营阶段平均度电成本降低7%,年生产效率提升14%。

另一方面,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施耐德电气通过分享自身减碳经验、绿色采购,以及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帮助供应商提升减碳能力,挖掘减碳潜力,共同探索减碳新模式。我们和天津一家供应商合作了20多年,在施耐德电气的帮助下,截至2023年底,这家公司每亿元销售额的碳减排量已显著下降42%。

技术和生态是两大关键因素

南方周末: 在端到端绿色供应链的实践过程中,技术创新发挥了什么作用?是否也应用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

张开鹏: 相关调研表明,现有技术可以解决全球70%的碳排放问题。 技术创新是施耐德电气打造端到端绿色供应链的核心动力 。

施耐德电气主要运用 数字化、电气化和低碳化 三大技术推动供应链减碳。其中,低碳化是指加大新能源的使用和占比,从源头降低碳排;数字化可以让能耗显形,提升能源效率,促进产业上下游协同减碳;电力是实现脱碳的最佳载体,电气化的普及可以让能源的使用更加绿色。

目前,施耐德电气正全面推进AI在端到端绿色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践和应用,例如:

在生产环节, 施耐德电气最新的灯塔工厂——上海普陀工厂部署的云边协同AI工业视觉检测平台,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检测,实现漏检率为0、过检率小于0.5%。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数字化技术覆盖从采购、生产到交付的每个环节,应用5G柔性生产线、人工智能视觉检测、智能柔性仓储解决方案、数字孪生技术。仅暖通空调就实现32%的能耗节约。

在运输环节, 充分使用机器学习、AI等技术开发优化交付与运输流程的数字化工具,设计绿色运输模型、优化运输路线与车辆装载率,以实现物流运输过程的减碳。

南方周末: 施耐德电气的供应链上企业众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挑战在哪里?如何解决?

张开鹏: 打造端到端绿色供应链并非单一一家公司可以完成的,如何协同生态圈共同减碳,是我们观察到的最大挑战。 供应链上众多企业减碳面临方向不明、路径不清、执行不足、回报不定的困境和误区,需要先行者的赋能。因此,要实现端到端的绿色供应链,就必须依靠生态的力量,激发供应链上下游减碳的“协同效应”。

2021年,施耐德电气启动“零碳计划”,旨在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全球1000家主要供应商到2025年运营层面碳排放降低50%,其中包括270多家中国的核心供应商。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零碳计划”供应商平均减碳36%。“零碳计划”主要提供四方面的支持:

第一,理论支持。 施耐德电气积极分享自身减碳经验,并邀请行业政策专家及绿电领域的权威人士提供前瞻性的指导。同时,通过实施绿色采购政策,进一步激励供应商提升减碳意愿。

第二,技术支持。 施耐德电气为供应商提供了包括减碳路径规划、碳排放统计工具以及软硬件解决方案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助力供应商优化生产运营流程、提高能效并降低碳排放。

第三,资源支持。 施耐德电气与供应商共享第三方资源和经验,包括绿电和绿证采购机会。同时,还为供应商提供CDP碳排放申报、咨询认证等服务,并开设了十多门在线课程,定期为供应商提供专业培训。

第四,现场支持。 施耐德电气的专家团队深入供应商工厂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减碳潜力,并邀请供应商参观自身工厂、进行实地研讨。

南方周末: 在全球经济波动和气候行动紧迫的形势下,未来供应链管理有哪些趋势和挑战?

张开鹏: 随着全球整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以及新形势、新技术、新需求的涌现, 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正普遍面临精益、韧性、绿色、数字化四大挑战 。

“精益”是供应链高效运营的基础,“韧性”是供应链稳定运行的保障,“绿色”是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化”则是贯穿供应链精益、韧性建设以及绿色转型的有力工具。

施耐德电气在2024年提出了全新的供应链影响力战略(Impact Supply Chain Program),即通过推进员工、地球、客户、高绩效四大核心战略目标,为供应链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其核心内容包括:鼓励并赋能员工通过创新为客户带来积极变化;致力于打造一个可持续、负责任且“零碳就绪”的供应链;可靠的供应链为客户提供行业领先的卓越产品;借助先进技术、智能化统一流程、区域生态系统和协同设计打造高绩效。

主题:企业|施耐德电气|可持续发展|供应链|需要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