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官:得开放签证啊,不然怎么比得过中国
中国在科技领域不断“攻城略地”,屡屡引发美国人的焦虑。就在美国保守派智库“哈德逊研究所”12月9日举行的一场活动中,美国能源部技术转型办公室商业化主管里马·奥艾德(Rima Oueid)又把话头指向中美量子科技竞争,她坦承美国量子领域的研究和工作人员短缺情况“十分严重”,政府应当通过开放更多签证选项以吸引量子研究领域工作者,方能在科技领域超越中国。
据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报道,奥艾德在当天的讲话中估计,美国量子计算领域有一半的岗位“没人干”,人员短缺规模“达数万人,情况十分严重”。因此,美国需要探索扩大签证选择,引进量子研究和工业领域的合格工作者,以缩小与中国在追求技术优势方面的“显著”差距。
她说,尽管美国大学教授量子课程,但美国该领域约一半的博士生都来自国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2023年在硅谷一场活动上发表讲话的里马·奥艾德
报道提到,随着美国政府换届,移民法的变化可能会让这些国外学生更难留在美国本土。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8日刚刚宣布了他上任后的全面改革计划,其中包括驱逐数百万非法移民和取消出生公民权。
“人们一直在讨论我们是否可以加速开放更多签证类型,让在这里接受教育的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角色。”奥艾德说,“这是问题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南华早报》认为,奥艾德的言论正值中国与美国陷入激烈的量子竞争之际,这与涉及技术主导权、经济主导地位乃至国家安全问题的地缘政治竞争有关。量子技术可用于发展计算、通信和传感方面的先进能力。也可以用于军事用途。
在同一场活动中,美国知名量子企业——Quantinuum政府关系总监瑞恩·麦肯尼(Ryan McKenney)对奥艾德表示认同,他说美国政府确实应该采取更多措施留住量子人才,比如降低获得特殊能力签证的门槛。
麦肯尼表示,尽管特朗普上任后预计将对美国移民政策采取强硬立场,但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家安全问题并留住稀缺的量子人才,一些改革是值得的。他称,可以通过强调与加密竞争和中国相关的国家安全问题,来推动涉及量子工作者的移民政策改革。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旗下《中国发明与专利》杂志3月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量子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从落后于顶尖国家到成为专利和生产领域的领先者。
该杂志的另一篇有关全球量子技术的论文也指出,中国在此期间实现了“量子优势”。论文称,美国早在1994年就将量子技术纳入国家规划,而中国直到2013年才将该技术纳入国家计划。尽管中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但2009年,中国的量子技术专利申请总量首次超过美国。
论文写道,中国“迅猛发展”的先进量子技术能够与美国并驾齐驱。不过,美国仍然是量子技术专利被引用最多的国家,主要是在量子计算这一块。
9月9日,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发布了名为《中国在量子领域的创新能力如何》的报告。报告发现,中国的量子通信和量子传感专利有相当大的领先优势,美国则在量子计算专利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在量子传感领域,中美竞争非常激烈。
《南华早报》早前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美国和中国在发展量子技术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战略——中国专注于利用量子科学来保护通信安全,而美国则寻求发展先进的计算能力。
面对来自中国的竞争,拜登政府去年5月发布了《关键和新兴技术的国家标准战略》,将量子技术定位为战略领域。就在上周,四名美国参议员提出了两党立法,希望拨付27亿美元的联邦资金,在未来五年内加快联邦科学机构的量子研究和开发工作,为建立新的量子研究中心和劳动力发展中心提供资金。
与此同时,美方为了保持技术霸权地位,不断打着“国家安全”的幌子,对中国科技发展围堵打压。
今年10月28日,美国政府宣布,将限制美国企业和美国人投资中国的半导体、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行业,相关规定将于2025年1月起生效,“以防有可能转向军事用途的前沿技术经由民间投资流入中国”。
相比之下,中方在上述关于全球量子专利的论文中提到,“需要深化和扩大国际合作”,包括与美国的技术合作。论文提醒,尽管中国量子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创新环境仍“需要优化”,包括更多的政策规划。
此前报道
“中企遭美方大规模拒签,前所未有”
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定于明年1月7日至10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
据香港《南华早报》11月30日报道,截至目前,来自世界各地的总计约4000家参展商已注册参展,其中估计超过30%来自中国。但就在距展会开幕仅剩约一个月之际,许多中国企业员工表示,尽管他们持有参展邀请,但仍被拒发美国签证。有分析人士称,此次CES拒签规模“前所未有”。
公开资料显示,CES是全球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消费电子展览会,由美国电子消费品制造商协会主办,每年1月份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该展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专业人士和媒体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见证最新科技的发展,为未来一年的贸易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真是太令人失望了,”北京一名28岁的科技营销人员回忆说,在美国大使馆的签证面试中,她告诉面试官“我要去美国拜访客户,并参加CES”,但还是被拒签了。“我给她看了邀请函,上面清楚地写着我要参加CES,但我认为她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据这名女士透露,在与业内同事交谈后,她了解到许多其他科技公司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告诉我,即便你提到参加CES,你仍有90%的可能性会被拒签。”
本月早些时候,总部位于纽约的咨询公司iMpact创始人克里斯·佩雷拉曾在领英上发帖称,在一个面向计划拓展海外业务的中企进行的跨文化领导力培训项目中,他了解到,“参加培训的40家公司中有一半报告称,尽管持有CES的正式邀请函,但其员工仍被拒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