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元以下车型“大乱斗”:A级车技术向上,B/C级车价格向下
各级车型之间原本清晰的界限日益模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国内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到约2445.9万辆及2443.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3%及5%。
A级车仍是传统燃料乘用车的销售主力,前11个月累计销售751.1万辆,B级车则以371.7万辆的销量紧随其后,期内A/B级车销量合计占传统燃料乘用车总销量的83.1%。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样主要由A级、B级车贡献,两个级别车型前11个月销量分别为324.9万辆和36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6%和79.2%。
2024年1-11月各级别车型销量(图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中汽协预计,伴随政策累积效应不断显现,各地区及车企促销活动持续发力,预计12月汽车市场将会持续向好,汽车产销全年将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
在常规认知中,车辆的级别通常由车长、轴距、动力等因素共同决定。但随着车辆智能技术发展与车型迭代更新,叠加行业“价格战”冲击,ABCD级车型之间原本清晰的界限日益模糊,价格与智能化配置已然成为消费者判定车辆级别的新标准。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对时代周报表示,ABCD分级是燃油车时代的产物,目前在售的新能源车多采用中型车、大型车、豪华车等类别分级。在推广新车时,品牌方不再单独强调车型的长宽高尺寸,而是更多地着眼于新车在相同价格区间内的竞争力表现。
顺应这一变化,各品牌纷纷为20万元以下车型打造新的竞争要素,继而引发新一轮角逐。
智能化配置下放,A级车拼技术
从目前的市场动态来看,一方面,A级车以长续航和智能化打入B级车腹地,另一方面,B级车向A级车发起价格攻势。
今年三季度以来,小鹏MONA M03、长安深蓝S05、埃安RT、吉利银河星舰7 EM-i等全新A级/A+级车型相继问世,这些起售价低于12万元的车型在市场上引发不错反响。
作为被小鹏汽车寄予厚望的走量车型,小鹏MONA M03放弃激光雷达,转而采用车端成本更低的纯视觉智能驾驶方案。这款被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称为“20万以内唯一具备高阶智驾能力的车型”,甫一上市就引发了抢购热潮,自8月底上市以来连续3个完整月份交付量破万辆。
长安深蓝S05则以“可拍可投”为亮点吸引年轻购车群体。据品牌方介绍,该车型支持使用华为DLP大灯进行对地投射、播放视频、与行人交互,还可通过Deepal 4K智趣云台相机实现一键抓拍、4K录制、180°全景照片拍摄等功能。根据深蓝汽车官方于12月初公布的数据,深蓝S05上市40天交付量已突破1万辆。
图源:图虫创意 随着激光雷达交付成本不断降低,部分品牌着手尝试将这一配置下放至20万元级别的车型上。
以11月初正式上市的广汽埃安RT为例。其售价15.58万元次顶配和16.58万元顶配版本配备有126线可变焦激光雷达及英伟达Orin-X高算力芯片,结合第四代端到端深度学习模型,据称可支持全球无图智驾。
此前有市场消息称,比亚迪有意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放到10万-20万元级别的 车型上 。尽管比亚迪官方并未确认该消息的真实性,但从其整合智驾团队、入股卓驭科技等一系列举措来看,其确实在智能驾驶研发方面持续发力。
而吉利银河星舰7 EM-i和即将上市的奇瑞风云A8L则以低能耗和超长续航为卖点。根据官方提供的信息,前者在CLTC工况下的亏电油耗低至3.75L/100km,综合续航可达1420km;后者虽未正式公布参数,但从前期释放出的信息来看,极限综合续航或达到2000km以上。
自主品牌攻入合资品牌腹地,B、C级车“卷”价格
反观B级车市场,20万元的“价格门槛”正在被打破,甚至有B+及C级车以低价攻入B级车市场。新能源赛道中,年内上市的小米SU7、极氪007后驱增强版、2024款智己L6、领克Z10、2025款比亚迪汉、小鹏P7+展开激烈角逐。新车型往往同时推出多个配置,打出“低配冲销量、高配秀技术”的组合拳。
燃油车赛道的价格竞争更为激烈。曾由合资品牌掌控的B级车市场,现如今已经被自主品牌改写格局。
10月底,上汽通用旗下B级轿车别克君越2025白金款正式上市,指导价20.99万-23.99万元。新车上市同时推出了5万元限时优惠,入门价随之降至15.99万元,较2018年30万元以上的售价几乎折半。
除别克君越外,大众迈腾、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等热门合资B级车也在价格上作出让步,叠加各项补贴后,起售价低至15万元以下。
根据中汽协提供的数据,按照价格区间划分,今年1-11月,传统燃料乘用车的销量仍主要集中在10万-15万价格区间,累计销量453.9万辆,说明该价格段车型在市场端最受关注。
而新能源乘用车中,除40万-50万价格区间销量同比下降外,其他价格区间销量均呈正增长。目前销量仍主要集中在15万-20万价格区间,前11个月累计销量296.6万辆,同比增长18%。有资深销售人士对记者表示,该价位车型的智能化配置、续航、品牌服务等综合素质较为均衡,以性价比吸引了很多初次购买新能源车型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