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留在牌桌上的投资机构,悄悄地迭代自己的工具箱
绝大多数基金追求赔率,而非胜率。
2024 年已渐入尾声,本年度的定调仍然是行业重塑、投资人预期呈断崖式下降、寒冬漫长以及创投行业面临最为艰难的时刻。从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明年投资行业或许会进一步下行,出清进程仍将持续。
年底,很多机构跟我们探讨行业的发展态势,我们也在持续关注着行业论调,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依然有微观变化,近期新成立的母基金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子基金遴选,在这过程中除了关注子基金历史业绩、重点行业的储备项目外,越来越关注持续复投的投资人的占比情况,如果持续复投的投资人几乎为零,母基金会初步判断这家投资机构可能缺乏可复制的、持续赚钱的能力。
在对几家母基金进行调研之后,总结下结论,大家担心的是,国内多数基金欠缺一套行而有效、并可复制的投资策略,而在此阶段,验证这套策略的方式只能通过“历史投资者是否愿意持续合作”来判定。相较于少数项目成功而多数项目惨败的追求赔率式策略,LP 们更倾向于与具备健全的内部治理机制、可复制的投资能力、组织学习成长能力以及拥有不断演进方法论的机构合作。
绝大多数基金追求赔率,而非胜率
很多创业公司会经历初创、成长、成熟等不同阶段,企业经营过程中容易陷入组织效率低下、无法跳出经营舒适区、历史包袱重等诸多问题。其实,投资机构也同样处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无论是组织力的提升,还是自身独特竞争力的不断打磨。过去GP可以通过规模赚钱,假设一家机构管理规模50亿,每年管理费1亿,对于通常小几十人的GP团队,能够比较舒适的保持盈利。然而,规模越大,获取收益的难度越高。当一家机构规模扩张时,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人才扩充,从而增加管理成本与难度。但实际情况是,多数机构管理带宽跟不上管理规模,只能用较为粗犷的方式管理,导致组织产出效率低下。
这两年投资行业募资规模下调,通过规模来盈利的模式无法维持生存,只能转变思路。对于身处其中的投资人而言,为了能够留在竞争的牌桌上,需要依靠 Carry 来获取收益。所谓重塑,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赚钱方式从易到难所带来的认知转变以及经营模式的重新塑造,也是从“碰运气”到保持赢面、追求胜率的方法的重新构建。
在MD饭局中,可以察觉到一些微妙的思考路径的变化。从募资、退出有多难,招到什么人能把问题解决掉的哪疼医哪,开始转变为近期尝试的一些成果分享,比如说从过去因为焦虑给团队设置严苛但难以落地的绩效目标,转变为将日常业务信息自然而然变成机构资产、并将有效信息智能高效地整合应用起来。这也让我们看到一级市场乐观的一面,机构努力在练好本事、掌握方法,积极适应变化并做出改变,才是留在牌桌上的永恒利器。
留在牌桌上,真的这么难吗?
回顾2024年,很多人忙忙碌碌却没有结果,但看起来确实“很忙”,这时候是不是应该暂时停下来回溯下,哪些才是重要且有价值的事情?在这个市场上存在的独特价值在哪里?
如果说一级市场的价值是围绕好资产展开的,那么找到好的资产、管好资产和退好资产的策略越清晰、运营越精细化,就越容易形成竞争力。过去,机构把90%重心放在寻找优质资产上,管理和退出方面投入可能还不到10%。近两年,不断有机构组建强化“大投后”团队,将退出、法务、人力、GR、PR、数字化都并入大投后体系中,同时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顶层设计的战略之一,作为“留在桌上”的低成本可落地的筹码。
很多机构开始意识到β的抢占是有窗口期的,因此,快速组织资源,组织年轻人来干好“基础工作”(也就是所谓的mapping、sourcing等等)显得尤为重要。当窗口期开启时,是否做好充足的准备抓住机会?这需要考验诸多要素,例如组织资源的效率、顶层设计以及合伙人的驾驭能力。
留在牌桌上,确实很难。可见,如今的GP若是想突出重围,必须更新自身的工具箱和能力栈,而且越早越快越好,不然同行已经迭代到3.0了,你可能连1.0都还没想好。
迭代工具箱,真的能事半功倍吗?
针对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我们访问了十几家投资机构,受访者都表示,已经在数字化方面加大投入,并表示期待利用AI提升团队效率。
本次调研显示,近80%的机构采用数字化流程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了合规要求。最近两年,私募基金“扶优限劣”态势持续加剧,合规要求逐步提升。大家普遍认为,监管层将对GP资产管理的数字化、系统化提出更加明确要求,机构LP所投资的GP都应该引入资产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效率。
还有观点指出,在投资机构中,人才流动属于常态。然而,一个投资项目从投前至退出,通常会历经一个较长的周期,该周期一般需要 5 至 8 年,有时甚至超过 10 年。在团队成员变动频繁的状况下,倘若缺少一个有效的信息与知识传递平台,或许会给风险控制、合规性以及业务的连续性带来挑战。
遗憾的是,因为投资行业的市场规模较小,市场上没有能很好满足机构需求的管理软件,这导致一些投资机构只能自行组建IT团队,开发定制化的系统,但自研系统往往也难以覆盖投资机构对于数字化的全部诉求,而且还伴随着高昂的开发成本和复杂的后期维护问题。
“过去三年我们使用过不少定制化产品,但每个系统没有真正使用起来,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投资机构会因为产品结构、公司的情况、市场环境的变动而频繁调整,往往都是等到定制系统开发完成上线的时候,产品已经不适用基金管理模式了。”Amy(化名)语气中透露着一丝无奈与悔恨。
同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交易等内容放入 CRM 系统,并以结构化的方式跟踪的想法,实践中无法有效落地,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因为懒惰/成本/价值……
但是,伴随诸如 Google NotebookLM 这类产品的问世,原本需人工手动输入至结构化字段中的工作或许能够交由机器处理,或许会成为数字化转型落地的催化剂。我们询问投资机构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产品出现,某一线机构提到一款由飞书与阅微共同推出的SaaS产品(yuewe.com)——“投资云”。投资云BP识别工具可以快速批量解析BP关键内容,并且一键入库管理,还能推送项目新闻、竞品,维护上下游关联企业,将项目库变成项目网,从而捕捉更多有潜力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