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者项目:以数字韧性塑造乡村公益新标杆
在2024年南方周末公益项目品牌榜(企业类)中,腾讯为村项目凭借其与时俱进的战略迭代与深度数字化实践脱颖而出,而其中演变出的“耕耘者”项目更是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共建和数字化赋能构建起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公益品牌,折射出公益品牌如何依托核心能力响应时代命题。
公益发展 需要紧跟时代
追溯其发展历程,腾讯“为村”并非一蹴而就。最早可溯源至2009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启动的“筑梦新乡村”计划,向西南贫困地区捐赠5000万元,助力基础民生改善。随着腾讯互联网战略的深化,2014年,“筑梦新乡村”正式升级为“为村计划”,转向探索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初步显示出科技企业以“连接”助力乡村发展的思路。
2021年4月,腾讯成立为村发展实验室,乡村数字化被明确提升至公司战略层级;同年5月,腾讯与农业农村部签署“耕耘者振兴计划”战略合作协议,成为首个全国性、成规模,以政府牵头由民营企业策划实施的数字乡村人才培养项目。至此,“为村”项目紧随时代变化从早先的捐赠模式,转型为产业振兴、人才培养、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四个维度全面赋能乡村的系统性工程。
资源整合赋能公益品牌
品牌的资源多样性是支撑品牌发展的重要路径,“耕耘者”模式的核心创新在于“ 政府主导+企业出资+社会协同 ”机制,发挥了政府部门组织动员优势、企业技术资源等优势,组织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有关单位、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分工协作,激活了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
在其中农业农村部的牵头为项目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保障了公益品牌的长远发展;而社会组织的参与则解决了公益项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帮助项目真正服务于受益群体。
2024年9月,腾讯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共同设立“加油耕耘者基金”,为取得干群同心、共建共治共享等良好治理成效的村庄提供助力金,用于改善人居与生态环境、修缮公共设施、关爱困难群体等,解决迫切民生问题,以此激励更多村庄高效运用“村级服务平台”。实施近一年来,已累计拨款1093万元,助力全国574个村庄解决了涉及道路、桥梁、学校、集体活动场所维修,村庄绿化,水源保护,垃圾处理,以及困难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关爱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加油耕耘者基金”的成功实践展现了“数字科技”与“社会福利”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证明了通过数字化、平台化的创新路径,宏观政策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精准的方式触达基层“神经末梢”,为项目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动力。
数字 技术赋能公益现代化
数字化为耕耘者项目品牌赋能,通过工具革新与效能提升,项目将传统的乡村治理方法系统化、线上化,实现了治理模式的跨越式发展。
在工具革新方面,腾讯开发了“为村耕耘者知识分享平台”“村级事务管理平台”等数字化工具。通过参与耕耘者项目,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油溪桥村“村级事务积分制管理”这一管理方法实现了数字化:村规民约、户主文明档案袋、积分规则及组织流程完全搬到了线上,积分管理方式也由传统的纸质档案变为微信小程序,村干部和村民可以在上面进行积分记录、审批、公示,村庄治理成效可实时查看。
油溪桥村党支部书记彭育晚说,“过去使用积分制时,每周要开一次会,并且以纸质形式办公,有时一些人不能及时参会,导致统计分数很繁琐。积分制通过‘耕耘者’数字化运营后更加规范,效率也更高了,为村干部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在效能提升方面,项目基于微信生态构建了“ 云端治理平台 ”,实现了村务规则透明化、数据管理可视化、村民参与便捷化。这不仅提升了政府治理效率,更激发了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
截至2025年,“村级服务平台”已吸引全国超8万个村庄入驻,服务村民超1555万人,为村庄搭建了信任的桥梁。村民们在“云上”相聚,更新动态、反映诉求,通过数字化平台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詹成付指出:“用基层民生项目吸引群众,让基层民生项目由民作主,用民主的办法去落实民生、保障民生,在实践中实现民生和民主相互成就、相辅相成。”
当数字工具成为连接乡土中国的“新农具”,耕耘者项目不仅重塑了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更以可持续的创新实践证明:公益品牌,永远生长在解决社会痛点的土壤深处。
耕耘者项目的魅力
詹成付
耕耘者项目开展近一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群众自愿参与,为项目发自内心地点赞、喝彩,在当今中国形式多样的公益慈善项目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进一步弄清这一项目魅力形成的底层逻辑,对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是用小项目撬动大民生。这是耕耘者项目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益慈善工作也不例外,必须忠实于公益慈善的宗旨使命,在加强和改善民生上发挥应有作用。与许多公益慈善项目不同,耕耘者项目不是追求面上盲目铺摊子、搞扩张,也不是追求点上贪多求全、粗放耕作,而是聚焦一个行政村内的某一突出民生问题,甚至一个自然村内或一个村民小组的某一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例如,湖北省南漳县东巩镇铁家垭村第二村民小组有一条长约600米的罗家湾木栈道,是老人和孩子们的休闲场所,但因年久失修,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耕耘者项目及时给予资助,支持修缮、加固木栈道。完工后的木栈道,又成了村里老人和孩子们放心休闲娱乐的场所。陕西省商南县清油河镇清油河社区河东移民小区等地的60盏路灯常年不亮,给居民夜间出行带来许多不便甚至安全隐患。2025年年初,社区及时申请了耕耘者项目助力金,对损坏的路灯进行全面维修,现在居民夜间出行又恢复了便利与安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众所周知,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活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但毋庸讳言,基层群众在民生方面还面临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许多时候影响村民生活品质的,往往是一些看似微小却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段泥泞难行的路、一盏缺失的安全照明灯、一处缺乏维护的公共活动空间……这些事情看起来虽小,但都事关老百姓对生活品质的体验,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无疑会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耕耘者项目力求精准滴灌乡村需求,现已累计拨款 1093万元,助力全国574个村庄解决了涉及道路、桥梁、学校、集体活动场所维修,村庄绿化,水源保护,垃圾处理,以及困难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关爱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事情虽小,但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小事情,串起了基层群众的大民生,助力了他们生活品质的提升。
二是让民生拥抱民主。这是耕耘者项目的守正创新之举。之所以说是创新,是因为在通常的公益慈善实践中,捐赠人一般处于优势地位,受益人一般处于较被动的地位。耕耘者项目打破了这一定势,村庄的群众要做什么、什么时间开始做、什么时间完成任务、如何监督检查和验收、需要获得多少经费支持等问题,都由受益人即村庄内的老百姓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按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办,捐赠人只作形式和程序审查。之所以说是守正,是因为这一做法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核心要义,更体现了基层群众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农村情况复杂多样,村庄内的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困难群众利益保障等民生事项,与基层干部、群众切身利益相关,他们既有参与的愿望,也有表达关切的动力。同时,他们对有关问题的基本情况、矛盾症结、解决方法的了解要比上级组织、他乡人员更为清楚。办好这些背景千差万别、总量巨大的民生项目,借鉴我国实施多年并已成熟定型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做法,其效率和效果就比较理想。例如,四川省安岳县清流镇长新村准备春节前夕举办一场暖心慰问活动,为村里的残疾人和留守老人、儿童送去关爱。村干部第一时间发起议事,邀请村民积极发表意见并投票表决。短短几天时间,100多位村民参与表决,慰问活动方案顺利通过。在耕耘者项目的资助下,村里的困难群众在寒冷的冬日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在酉溪镇老石桥村,村干部提出村里灌溉设施老化、需要助力金维修,并提出了用部分助力金建立“积分超市”、鼓励村民参与集体劳动的想法。审定该村履行了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的程序后,耕耘者项目给予了3.2万元助力金支持。如今,村里的水渠修好了,村民的生产有了保障;“积分超市”办起来了,村容村貌和邻里互助的氛围焕然一新。该村村干部高兴地说:“这个项目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钱,更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把大家的心气儿都调动起来了!”实践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参与管理、当家作主的极大热情,在基层公共事务办理中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认真倾听民声、汇聚民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不仅走得通、走得好,也必须走。耕耘者项目的经验也表明,许多公益慈善项目的立项和执行借鉴基层群众自治的做法,不仅能够把惠民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还能够给群众带来接受民主训练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民主素质,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奠定群众基础。用基层民生项目吸引群众,让基层民生项目由民作主,用民主的办法去落实民生、保障民生,在实践中实现民生和民主相互成就、相辅相成,这是耕耘者项目带给我们的重要启迪。
三是让村级治理插上科技的翅膀。这是耕耘者项目的硬实力所在。村级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把经常性具体服务和管理职责落下去,把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把为群众服务的资源和力量尽量交给与老百姓最贴近的基层组织去做,增强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一定要把村务公开和信息服务这件事办好,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助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耕耘者项目通过建立“村级服务平台”和发挥好其重要作用,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目前,全国已有8.3万多个村庄入驻“村级服务平台”,服务村民超1700万人。“村级服务平台”在公开信息、沟通情感、链接资源上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平台可以帮助村民随时了解村务公开信息、村“两委”工作的进展情况,从而方便了群众监督,促进了村“两委”与村民之间的双向互动;村民们借助平台可以对环境整治方案、村集体资源的使用、助力金使用方向等涉及自身利益的事项进行在线投票,有了表达意愿、建言献策、参与决策的重要阵地,增强了参与感和归属感;通过平台,全国性慈善组织能够迅速回应远在千里甚至万里之外的村庄群众的需求,快速拨付慈善资金或物资,让基层组织手中有一定的资金或资源,为他们带领群众快速解决相应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往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烂。期待耕耘者项目认真总结既往实践,坚持公益慈善宗旨不动摇,坚持完善、提升项目功能不停步,在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更加光彩夺目、魅力四射。
(作者詹成付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