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到访,莫迪为何等了7年才开启这次中国之行?

上观新闻
2025-08-27 21:5
·上观新闻官方网易号
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迪时隔7年再访华(资料图)
再过几天,中国将迎来一个久违的客人——印度总理莫迪。
8月31日至9月1日,莫迪将来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并同中国领导人会晤。
这将是莫迪7年来也是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首次到访中国。
站在中印建交7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莫迪中国之行被认为是中印走出边境冲突阴影、推动关系重回正轨迈出的关键一步。
为何时隔7年来华?
同为文明古国、人口大国、富有潜力的新兴经济体,又比邻而居,印度总理来中国“串门”却要经历7年之久,似乎不合情理。
但回顾数年来中印关系起伏,“空窗”7年也有迹可循。
从2020年边境冲突的“显性”事件到认知偏差的“隐性”心理,从印度“大国雄心”激发的争胜意识到被美国“印太战略”牵引的政策转向……种种内外因素为“龙象共舞”制造鸿沟。
不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国际关系中屡见不鲜的场景。
去年10月,随着中印领导人喀山一会,两国关系峰回路转。用中国外长王毅的话说,喀山峰会“引领中印关系重启再出发”。
之后,从外长、防长到国安顾问,中印高层你来我往,逐步恢复外交、安全、边境问题等各领域交流,并达成多项共识,使莫迪中国之行水到渠成。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胡仕胜 认为,莫迪7年来“首访”中国得以成行可从三个层面解读背后动因。
首先,出席上合组织峰会为莫迪来华提供契机。
由于印巴关系紧张、克里米亚问题等因素,印度对上合组织的态度算不上热情。这次是莫迪自2022年以来首次出席上合峰会。
但随着上合组织影响力不断扩大,作为正式成员国,印度希望保持存在感与话语权。
尤其是在复杂的国际变局下,印度更重视上合的作用,视其为与中俄保持战略沟通、与东亚中亚加强联系的平台,以及应对美国打压的大国博弈筹码。
其次,因应地缘政治环境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莫迪此次来华正值印度与美国关系跌入低谷之际,两国因关税、印巴冲突等问题龃龉不断。
关税阴影下,莫迪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系也急转直下,两人曾经的“熊抱”已被“断联”取代。有媒体爆料称,特朗普最近至少四次试图致电莫迪都被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特朗普(左)和莫迪(资料图/外媒)
印美两国舆论认为,印美裂痕正在产生超越两国关系的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影响,包括中印关系回暖与印美关系转冷不无关系。
“事实上,当前印度外交全面受挫。”胡仕胜说,比如印美关系紧张、印巴关系恶化、美巴关系升温,为此,莫迪政府更重视对华关系的稳定,以打破外交困局。
还有分析指出,遭美国“羞辱”后,新德里更意识到战略自主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印度将平衡与所有大国的关系,将自身利益最大化,避免成为棋子。
第三,这是中印相向而行的结果,也是最重要的驱动力。
胡仕胜表示,中印关系发展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但不被其主导,而是存在自身逻辑和决定因素。
一是客观地理因素。中印互为邻国,双方即使不能相互成就,也不能相互损害,关系恶化不符合两国人民利益与国家和平崛起的需求。
二是共谋发展需求。“发展仍然是两国政府面临的最重要、最迫切任务。”胡仕胜说,尤其是在当前逆全球化、产供链重构、人工智能大发展的背景下,双方在共谋发展等着眼长远的问题上找到共识。
如何才能行稳致远?
莫迪此行有两大议程,一是出席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二是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印度外交部官员表示,印度在上合组织的优先事项包括贸易、互联互通以及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莫迪预计将在峰会期间举行一系列双边会晤。俄罗斯方面还寻求举行中俄印三边会晤。
除了上合峰会,“习莫会”无疑是莫迪两天中国之行中最受关注的场面。
印度官员透露,两国领导人预计将宣布在边境撤军、贸易便利化、放宽签证限制、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人文交流等方面改善关系的措施。
胡仕胜认为,两国领导人会晤将聚焦双边关系与全球局势。
双边关系层面,总结并汲取过去5年关系遇挫的经验教训,并为中印关系下一步发展掌舵定向,特别是就如何从根本上稳定双边关系提出指导性原则。“高层引领是稳定中印关系的最大支柱。”
全球局势层面,预计会讨论中东及俄乌冲突、美国内政外交政策、全球经济、人工智能等关系世界格局发展的议题。
印度舆论认为,莫迪此番访问中国标志着中印关系缓和又迈出重要一步。
谈及中印关系走向,胡仕胜持相对乐观态度。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印关系总体稳定向好,不太会出现重大波折”。
这有几方面原因:美印关系波动、印度需要与中国保持经贸联系以实现产业现代化、印度希望稳定中印俄关系,以及中印就边境问题已形成较好的危机管控机制,边界争端对双边关系的干扰将下降。
不过,胡仕胜提醒,中印之间的战略不信任短期内仍难消除,实现“战略回暖”仍需双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