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学者复盘甲午海战:北洋海军晚建几年可能会好些



速读:十多年前,战争史学者陈悦参与过一次甲午海战的沙盘模拟。

“历史就很奇怪,节骨眼偏偏就是那几年。”

“北洋海军这场海战能够撑满5个小时的唯一原因,就是士气还可以。否则可能一触即溃。”

南方周末记者 潘轩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邢伊扬

责任编辑:刘悠翔

1895年威海卫海战北洋舰队的威远号被日军击沉。视觉中国丨图

十多年前,战争史学者陈悦参与过一次甲午海战的沙盘模拟。按照一本厚厚的,以分钟为计量单位的战争“剧本”,每位参与者负责一件等比缩放的军舰模型,试图推演、还原这场发生于1894年,以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惨败为终局的甲午海战。

沙盘以战事的真实交战时间点为始,同步模拟中日双方每一艘军舰的动线。“以往看海战,也就几张所谓的阵型图,阵型图和阵型图之间船的运动,大家是稀里糊涂的。”陈悦说,在细致的推演之下,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浮现。

譬如,推演到下午3点左右,海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很多参与者开始失去耐心,坐到一旁吃点心。“偏偏海战的历史叙事里面,1894年9月17日下午3点多,一些日本军舰的舰长下令说,吃点心补充体力,因为战斗打了这么长时间,搬炮弹都够累的了……这个时候大家突然有了一个切肤的感受。”

与此同时,还原日军舰队动线时,参与者们得以验证:日军联合舰队在那场海战中,曾出现过多次指挥错误。陈悦感慨,历史曾经给过北洋舰队机会。至于邓世昌所在致远舰因撞击日军吉野舰而沉没的民间传闻,也被陈悦他们认为存疑。

“我们在转到下午3点半左右的时候,(发现)致远舰到哪里去撞吉野?(是)松岛舰在那里。松岛才是旗舰,是日本海军在这场战斗中最强的一艘军舰。”陈悦告诉南方周末,“撞吉野如果我们认为壮烈的程度是200%,那么改成撞松岛,壮烈程度就到了1000%,完全不一样。”

过去十多年,战争史专家陈悦出版《沉没的甲午:北洋悲歌与晚清大败局》(下称《沉没的甲午》)《甲午海战》等多部专著,针对那场被视为“近代中国命运重要转折点”的甲午海战,做了详尽的史料整理与评述。

战争史学者陈悦。卢佳 摄

陈悦介绍,与很多重要战事的史料来源不同,甲午海战的很多研究资料都来自日方。而参与那场鏖战的北洋水师当事人——从舰长,往下到帮带、大副层级,在之后的生命中大多对那场战役缄口不提,讳莫如深。很多军官后来选择自杀,李鸿章甚至向清廷请旨,要求他们不再寻死,“因为国家培养这样一个海军军官用时很长”。

2025年是甲午海战结束130周年,围绕着这场著名战争的诸多传闻,南方周末借此机会专访了战争史专家陈悦。

2014年8月27日,海军在威海刘公岛海域举行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同一时刻,万里海疆军港内的舰艇齐声鸣笛,祭奠在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北洋海军将士。视觉中国丨图 士兵摩拳擦掌,军官忧心忡忡

南方周末: 1894年9月17日中午开启的那场黄海大海战,这两支舰队的相逢是意外?

陈悦: 阴差阳错。北洋海军本身的活动目的是去护卫一支运兵的船队。当时,平壤开始吃紧,日本人在丰岛海战偷袭了清军的运兵船和舰队,得手了。当时的日本军队占领了朝鲜的王宫,明治政府很会玩国际法,逼迫朝鲜国王下了一道诏书,驱逐清朝的军队——本来清军是被请过去的。这下在朝鲜半岛的清军就出现了留也不是,走也不是的局面。

当时的清军统帅叶志超给李鸿章上过一个建议,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赶紧撤掉,不管了,变成力量真空,你看他敢不敢占领,敢占领世界各国怎么看他?中策是赶紧增兵,往这儿多来点部队。下策是啥也不干,在这儿待着。最终选的是下策,在平壤傻待着。

当时崖山失守,丰岛被偷袭。李鸿章的一个策略就是所有的清军主力往平壤集中,因为有一道大同江,依托大同江的天险做一个屏障防守。当时的知道日本这回的野心很大,把他挡在大同江边,总比挡在鸭绿江边要好,所以使劲往平壤集结部队。这个时候叶志超向李鸿章提了一个十万火急的事情:一旦日本军队不从平壤这边走,走海路从陆地绕到平壤后面去,那就不得了了。

一个是平壤被合围,即使不合围,平壤的清军后勤供应是要通过国内过去的,是从今天的丹东那条线过去的。一旦把平壤后路的补给线给掐断了,也不妙,就请李鸿章调部队来保证平壤的后方。这时候李鸿章手里没有兵,最后做了一个让人觉得很可怕的举动,让大连湾守炮台的要塞部队,炮兵,抽出精锐4000人运到

主题:陈悦|甲午海战|一艘军舰|战争史学者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