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家人健康:以家庭为起点,构筑流感预防屏障

在何京岚的家里,父母常常是最关心健康资讯的那两个人。
他们会时不时给她转来一条微信消息,或者在晚饭时提起最近流行的病毒。过去,她总觉得自己作为媒体人,应该是家里最先接触并传播健康信息的那个人。
但慢慢地她发现,父母早已学会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健康知识,尤其在流感季来临之前,他们会主动讨论预防措施,提醒家人注意,也主动到社区医院接种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那一刻,她意识到,流感预防其实并不是遥远的健康议题,而是实实在在进入家庭日常的“小事”。
作为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书长,何京岚长期关注大健康领域。在她的观察中,从儿童口腔健康到胃健康,再到流感防治,每一个话题都带有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属性,却又在公众认知中存在模糊甚至误区。“医疗相关的专业术语难以通俗化,而谣言和误导性信息却传播迅速,结果就是公众容易陷入健康知识的误区,或者即便知道健康很重要,却难以迈出真正采取行动的那一步。”
这种认知与行动之间的落差,正是健康传播中最棘手的问题。她提到,除了新闻报道,媒体还可以通过故事化叙事、场景化传播、情感共鸣等方式,呼吁大家行动起来。“所以我们用影展、主题短片、长图文等形式让健康知识变得可感可知,也通过‘V笑计划’这样的科普公益行动为大家提供具体的预防指导,让预防成为一件可操作、可分享的日常行为。”
这份理解不仅仅来自她的职业经验,也源自她同时作为父母和女儿的个人生活体悟。作为母亲,她切身感受到流感预防的重要性。因为一次流感可能意味着整个家庭的生活节奏被打乱,甚至带来连锁反应。“预防不是为了完全不生病,而是为了‘少生病、轻生病’。”它是一种生活质量的保障。
何京岚也发现,父母一代如今在健康问题上表现出意想不到的主动。他们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希望减少因为身体健康问题给子女带来的负担。他们愿意学习、愿意尝试,媒体的信息推送成了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而年青一代虽然掌握更多信息,却常常因为忙碌而难以真正把健康放在优先位置。这种新的代际反差,让她看到媒体与公众间的双向互动仍然是很重要的健康意识流动方式。
何京岚在“V笑计划”的公益课堂上。
作为“V笑计划”流感预防科普公益关爱行动的志愿者,何京岚认为该项目正是媒体与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一种实践,通过轻量化的方式,拍一张微笑的照片、在公益课堂上参与一次问答、带孩子们玩一场寓教于乐的游戏,让疾病预防知识不再抽象。
在她看来,流感预防正是通过这些日常行动逐渐累积而成。一个家庭选择预防,意味着少一次可能的病痛;一个社区建立共识,意味着减少传播风险;而当这种选择汇聚到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公共健康的群体性保护屏障。
健康社会的建设需要扎根在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正是推动公众从“知道”到“行动”的真正力量。媒体在其中的价值,不只是信息的搬运者,更是信任的搭建者和行动的推动者。
回想起父母日常讨论流感预防、健康保障的情景,何京岚觉得那是最真实的变化。过去健康知识总是自上而下地传递,如今却能在家庭、社区和社交网络中生长。这意味着,流感预防这样的“小事”,真正进入了社会的毛细血管。
当一个社会能够在最日常的细节中形成健康共识时,它就拥有了抵御疾病风险的集体力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