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中拥抱可持续性:ESG与未来商业变革
企业需要通过转变理念、重塑战略、构建体系来驾驭推动综合价值创造的力量。无论哪行哪业,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理念、模式与产品创新,是赢得社会与时间青睐的最佳选择。
南方周末研究员 孙加顺
责任编辑:孙孝文
青海的塔拉滩因为光伏投资“乌龙”而意外收获牧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荒漠中建设光伏发电园区,原本是为了新能源发电、治沙固土和生态修复,却遭遇了草丛疯长的尴尬,而当地的羊群成了救星,不仅挽救了光伏园,也给自己找到了“铁饭碗”,结局就是科技、 生态、 经济与社会彼此成就的“奇迹”。这是传统商业模式的无意之举,却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
接续2000年制定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2015年9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雄心勃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期待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然而,联合国《2024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指出,离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仅剩六年时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仅有17%的目标目前进展顺利,近一半的目标进展甚微或 一般,超过三分之一的目标停滞不前或出现倒退。COVID-19疫情、日益增加的冲突、地缘政治和贸易紧张局势以及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影响相互叠加,导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景岌岌可危。
联合国《2024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报告》
作为经济与社会活动的载体,商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在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几乎每个目标都与商业息息相关,至少三分之一与商业直接关联,如目标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目标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
最近结束的两个重量级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成果与遗憾之间,也都将目光凝视到私营部门,期待动员更多商业的力量来实现融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而与此同时,在全球可持续转型与发展的宏大叙事下,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个体,也在日复一日的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可持续风险与机遇的磨练。
商业的可持续
繁荣畅通的商业往来对于全球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在去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商业活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可持续风险挑战。这些挑战涉及环境、社会、治理、地缘政治、监管和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调整与重构,对企业的长期成功和市场竞争力构成了严峻考验。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给商业领域带来物理与转型风险,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带来巨大负外部性,让商业主体面临越来越高的环境成本。同时,消费者对产品安全与环境产品的关注度日益增强,劳工权益、社区参与和供应链尽责管理成为商业活动中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针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的透明度和问责制成为企业治理的关键,内控与合规体系建设成为必要动作。
地缘政治风险给国际贸易带来阻碍,加剧了供应链的不稳定性。贸易政策的变化、新的环境法规和税收政策给商业运营的效率和效益带来挑战。科技的创新,包括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也带来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商业伦理风险。
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
如何在不确定的复杂风险中推动商业的可持续增长?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北京)主任 武雅斌 在向光未来“2024ESG和可持续商业生态大会”上表示,推动绿色转型金融发展、加快开展应用可持续技术、构建多方协同跨界合作,是推动企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商业增长的三个关键。
金融资本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国际上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需要具备长期价值观的耐心资本积极投入。尽管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标准日趋明确,但对商业而言,未来如何在短期财务回报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做好平衡,是推动全球绿色转型金融发展的主要课题。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创新同样重要。AI等数字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将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学术界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面的协同,特别是跨界和跨国界的合作,是推动商业可持续成功的关键。
可持续的商业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笃信:只有把社会问题变成有利可图的机遇,社会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随着全球经济和环境挑战日益严峻,可持续商业已成为企业运营的核心议题。可持续商业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是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保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这也意味着,在更复杂的世事变局中,短视的商业才聚焦doing well(图利),远瞩的逻辑必定是doing good(向善),并且超越了以往的慈善或责任概念,有了更加一致、贴近实际的内涵——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性是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长期主义发展理念。
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名誉理事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全球指导委员会委员马蔚华将可持续商业视为ESG时代的主战场。越来越多的企业用ESG来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把可持续商业贯穿在战略管理、文化的全过程。
传统商业以产品生产与销售为主导,注重企业的规模效应与财务回报。而可持续商业倡导的则是一种理念转变,要求企业把经营活动当中产生的财务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统而论之,即关注自身环境、社会与经济的综合价值创造。
可持续商业要求企业在运营中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资源效率等,提高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在强化产品安全与质量的同时,企业要注重员工权益和福利,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协助提升供应链的尽责管理水平。同时,企业需要建立合规、透明、可问责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流程。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智库专家、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专委会副主任 吕建中 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追求两个平等:代际平等,人与自然平等。传统的企业管理向新型公司精进转型意味着商业思维和运作模式的转变。在战略上,从原有单一经济维度的战略设计向经济、社会、环境三重维度组成的新的战略设计空间迁移。在生态上,经营活动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诉求与相关方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在发展上,以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的衡量来替代财务绩效考核,在增长和发展之间不断的找到合理的动态平衡点。
商业主体需要通过转变理念、重塑战略、构建体系来驾驭推动这种综合价值创造的力量,不仅能够准确识别风险,增强韧性,更能发现机遇,拓展发展空间。而真正能让可持续商业蓬勃发展的沃土不仅仅来自脚踏实地践行ESG的企业,更是来自上下游协同的价值链、充满活力的完整生态圈。
迭代中的商业文明
联合国《未来契约》提出“我们将明确我们的立场和主张:人人免于恐惧,免于匮乏 ” 。如此简单的十个字要落地,却需要无比艰辛的过程。商业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迭代。
现代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指出,现代性问题的根源在于工具理性替代了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解决的是技术路径。价值理性关注的是终极目的。回归价值理性意味着商业理念的转变,重新聚焦人与社会的发展本身。
今年距离联合国首次提出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的概念已满二十年,尽管时有逆风暗涌,但ESG与可持续理念逐渐主流化,国际可持续相关准则框架共通兼容,可持续领域的发展蓬勃有力,望之蔚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为全球可持续商业提供一个可管理、可衡量、可评价的实施基础。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可持续金融资产规模超过30万亿美元。近年来,欧盟持续推动绿色协议落地,引领可持续转型。中国连续出台企业可持续信披政策与规范文件。中国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披率保持上升趋势,比例已接近40%。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中国举办的以ESG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论坛和研讨会接近百场。
然而,吕建中在向光未来“2024ESG和可持续商业生态大会”上表示,在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上重新构建我们对商业活动发展的战略思维,需要一次转变。ESG是商业文明的一次进步,也是一次新的大浪淘沙和优胜劣汰,有一些非常棒的企业将脱颖而出,但也有一些死守着老旧传统管理理念的企业将会灭亡。
我们看到不少传统行业的转型之痛,也看到很多企业的创新之举。事实上,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和产品。无论哪行哪业,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理念、模式与产品创新,是赢得社会与时间青睐的最佳选择。人类文明需要可持续的未来,商业需要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这是商业的必然出路,也是一场商业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