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中走去:十八洞村里的平安足迹
今天,为什么还要去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藏在湘、黔、渝三省交界的连绵群山之中。2025年11月,已进入初冬景致,四周环绕的山峦、云层吞吐的水雾笼罩在村民家的房前屋后。细雨绵绵间,午间炊烟裹着湘西家常菜的香气飘进路人的鼻腔,勾起阵阵乡愁。
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12年后的今天,村民日日行走的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都会在抵达吉首东站后,从金坪路乘车进入山峦叠翠中的G209公路,经过近60分钟的车程,才能抵达。
交通路程长、时间久,十八洞村却依然吸引着一群群游客和爱心企业来到这里。近日,从深圳出发,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高铁旅程,中国平安乡村振兴调研队一行来到十八洞村,与村民座谈交流,再次了解和回顾这个村子的“蜕变史”。
第一部分:在十八洞村,听见如今的声音
在这里,乡村振兴是一种进行时。
在十八洞村,来此的公众可以看见“精准扶贫”发生的具体细节,能现场感受这项系统性工程的艰难之处和坚韧精神,或许也能在一步一行走中体悟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和意义。村里的每一处细节,不论是人和事,都在悄然讲述着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
过去在村里当支书,如今带领各家姐妹一起做苗绣挣钱的石顺莲,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穿着民族服饰,常常脚步稳健地穿梭在村里。顶着一头黑发、操着流利普通话的石大姐依然能凭借记忆细数多年前村里的生活细节、近二十年前的修路往事。十八洞村经历的变化、村民收入的增加、房屋的更新、产业的发展等等,都在她的日常中。
因为靠近,所以清晰。因为生活在其中,所以知道更细小问题的答案在何处。
发展苗绣产业,就是石大姐在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东风”之下找到的一条路。这条路,是帮助在家的村民实现脱贫增收的方法之一,也是让村里各年龄段的大姐们拥有平生“第一笔”工资的重要途径。过去,刺绣仿佛是许多苗族姑娘一出生就有的“自带技能”,是日常的家务劳动,如今却变成了家庭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带着孩子把钱挣了,是一件让姐妹们都无比开心的事。”石大姐提起苗绣时,言语中带着格外的兴奋和自信。
在具体的生活中找答案,变化的不仅仅是苗绣,还有销往全国各地的湘西腊肉、高营养价值经过认证的山茶油,以及发展乡村旅游后家门口的民宿和农家餐厅等等。
这些细节,需要靠得足够近才能发现,也需要外界的商业视角助力其形成可造血的产业。
村民不用费力学习内心感觉遥远的事物,而是在家就能把日常的生产劳动变现,得到更持久的正向激励。这其中,离不开各个角色将“产业之路”修到村里来。修路之前,不同企业的乡村振兴工作组通过实际的抵达,在现场调研中听见十八洞村今日的声音,才能发现更具体的帮扶着力点。
在十八洞村,不仅有留守的村民,甚至有人从远方回到这里,用行动支持乡村振兴,用质朴的生活语言向不断到访此处的人讲此地的昨日与今天。当年看似艰巨的任务,通过一个个小的动作、一次次亲身探访、一种种尝试、一段段对话拆解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
与石大姐一样,在足够近的距离中听见最新声音的一家家来此提供帮扶支持的企业中,中国平安也是其一。近日,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兼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在细雨中行走于村里的青石板路,坐在湘西特有的火塘旁细谈乡村振兴实践的平安路径。
第二部分:在抵达中找支持路径
足够靠近,才能实现真正的“精准”。
在一线行走中找方法,也是平安人一直以来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法论。
在山村小路上面朝绿水青山,呼吸着此地空气,看到村民的生活,冀光恒意识到视角的差异性,“(城市中长大的)我们常常会羡慕这里的自然,但走进来就知道,这里的人看外面的世界又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他们可能更多渴望能有机会到大城市去读书、工作、生活。”
抵达后靠近,才能转换视角,听见远方的需求。
因地制宜,发展可持续的造血型产业,则是中国平安支持乡村振兴多年找到的独特视角。
11月6日,在“十八洞村产业提升项目”启动仪式上,中国平安正式发布了《中国平安2025-2027年服务湖南乡村振兴计划》。未来三年,中国平安将在“党建共建、金融帮扶、产业帮扶、民生帮扶、消费帮扶”等五大方面持续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帮扶,为湖南地区提供10亿元涉农贷款、700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还将消费帮扶十八洞村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2000万元。
在该计划推行前,中国平安在当地通过具体而微的实地调研,了解如今十八洞村乃至湖南湘西州地区的发展实际需求,制定指向教育、经济、医疗等不同方面的细节方案。此前,平安集团“乡风文明 100 行动”在花垣县边城镇搞河村、民乐镇民河社区和龙山县咱果乡连界村已经完成落地,为三村分别捐赠价值 3 万元、4 万元和 3 万元的党建物资,用于其基层党群服务设施升级。
此外,过去五年间,为积极助力湖南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中国平安累计投入超140亿元支持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在湖南消费帮扶总额约1.5亿元,其中消费帮扶十八洞村农产品就达1.3亿元,旗下平安银行为湖南省累计提供信贷资金约1200亿元。
抵达也并非易事。
过去,为了让抵达在物理层面真正发生,修桥造路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之下实现。
从高铁站进村的路上,架设于重重高山之间的矮寨大桥(全称:矮寨特大悬索桥)于2007年动工兴建,在2012年实现通车。矮寨大桥西起坡头隧道,上跨德夯大峡谷,东至矮寨三号隧道。该大桥的建成,在当时攻克了世界级建桥难题,对改善湘西交通状况、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推动湘西及武陵山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修好路后,产业进场开始发生。此时,发挥自身主业优势的企业开始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当地的产业发展。从山茶油产业入手,是中国平安在当地支持乡村振兴中探索出的产业振兴路线。产业造血式的帮扶,才能让村民在参与的过程中完成主动式的抵达,而不是被动式的接收。
长期主义,是乡村振兴可持续的具体表现。
第三部分:乡村振兴中的平安长期主义
“这个事情我们还要做下去。”
冀光恒在十八洞村民施成富家参加座谈会时,表达了平安对支持十八洞村及其所在的整个湖南地区乡村振兴事业的决心。在细节的具体操作上,为保证实际效果,他重点强调了“靠近真实”的重要性,“做的过程中要看效应、方式,也一定要多听一线的声音。”
多听一线的声音,是中国平安在全国各地的探索中,将有效的方法论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时的关键之一。一线的声音来自平安一线工作者,也来自田间地头的农户。不论是高管下乡调研的座谈会,还是进村调研的工作走访,农户的身影总会出现。他们的意见、需求和困难总会被重点记录在工作手册上。
在内蒙古,燕麦丰产时卖不上价;在甘肃,百合种植没有销路;在粤西,水稻种植遇上天灾;在江西,赣南脐橙的品牌提升遇到卡点;在福建,出海打鱼的渔船常需升级……这些都是中国平安在路上、在现场听到过的具体问题,也在问题的基础上以产品思路迅速提出对应的解决之道。
中国平安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探索已持续多年。
自2018 年以来,平安集团发挥“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优势,持续通过产业、消费、
金融、民生和风险减量、党建方面,聚焦农业的产业链升级、普惠金融投放、数字乡村建
设、教育医疗帮扶、民生保障等多个维度,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共同探索具有地域产
业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全国范围内,中国平安有超 400 个帮扶点,在 19 个省市 76 个村派驻了 123名驻村帮扶干部。中国平安聚焦帮扶地区产业、健康、教育,持续开展村业、村医、村教“三村工程”,在产业支持方面,累计发放帮扶资金 ( 含信贷、发债 )1698.96 亿元,累计在全国 20 省 166 县培育乡村致富带头人超 8 万名,购买消费帮扶产品超 11 亿元 ;在医疗帮扶方面,累计升级村卫 1273 所,培训村医 11843 名,开展移动体检及远程诊疗近 1000 场,覆盖 76 万人; 在教育帮扶方面,援建希望小学 119 所,升级智慧小学 1039 所,支教服务时长总计近 44 万小时,覆盖乡村学生超 31 万人,培训乡村教师约 2 万人,远程大师课覆盖近 1.8 亿人次。
这些数据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平安人通过靠近、抵达后发生的。这也回答了,如今为何还要去十八洞村。
近距离的细节看见、现场感受,会让远方的人明白,有些看似艰难无解的事总可以通过国人“使命必达”的意志和行动来实现。
每一次的探索和实现,又给了路上的人以信心——这便是出发的意义。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收官并不代表着结束,因为生活还在继续。
此时,依然还有平安人向山中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