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亿,寒武纪“平替”买下一家上市公司
或许又是一个“上纬新材”。
8月27日,凭借一份漂亮的半年报,本就处在聚光灯下的寒武纪,以1464.98元/股的股价短暂超过贵州茅台,成为了A股“新股王”。 虽然寒武纪的热度早已不能用正常逻辑来评估,但这次确实是有据可依——8月26日晚间,寒武纪发布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营业收入达28.81亿元,同比增长43倍,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归母扣非净利润9.13亿元,均成功扭亏,而去年这一数字是-5.3亿元。 除了有超预期的财报撑腰,寒武纪近期股价“疯涨”离不开其在A股市场上的稀缺性,作为A股目前唯一一家纯血云端AI训练芯片上市公司,总市值仅6000多亿元,却垄断了国产算力赛道的全部想象力。 与此同时,整个芯片行业在2025年加速驶向并购潮的漩涡中心。截至8月26日,年内半导体行业并购重组事件已达174起,其中重大重组事项16起。在这波浪潮中,技术整合、市场拓展、资本退出需求等因素相互交织,国产替代需求更是为并购潮的兴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最近就有这样一个案例,继智元机器人“入主”上纬新材后,又一笔“一级买二级”的交易浮出了水面。 8月22日,天普股份连发的多份公告显示,“AI芯片新贵”中昊芯英拟收购公司约50.01%股份,一系列资本操作后,天普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中昊芯英创始人杨龚轶凡。截至发稿,天普股份复牌后涨幅高达61%。 21亿,买下一家上市公司 天普股份成立于1994年,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流体管路系统和密封系统零件及总成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OEM客户是一汽、吉利、丰田、福特等汽车、工程车辆、液压机械企业。2020年,天普股份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近年来,受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的影响,公司业绩也开始承压,尤其是今年一季度,营收仅为8116.40万元,同比下降9.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72.54万元,同比下降10.32%,营收和利润的双双下滑让天普股份的高管团队不得不开始思变。 收购方中昊芯英的财务数据也不容乐观,其去年营收为5.9亿元,净利润达到了8590.7万元,但今年上半年不光营收刚刚破亿,公司也陷入了亏损状态,亏损金额为1.43亿,从这种短时间内盈利“由正转负且亏损扩大”,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的阻力。 在该收购案中,除了天普股份和中昊芯英这两大关键方外,还有一位名叫“方东晖”的人低调入局,也成为了天普股份的一大股东。 方东晖是一位在资本市场较为活跃的投资者,他持有罗欣药业1.92%股份,晨丰科技6.38%股份,同时还是福莱蒽特的原始股东。 他还是知名浙商方秀宝的儿子。方秀宝是东音股份(现罗欣药业)的创始人,曾操盘了2020年的借壳第一案,即东音股份通过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被罗欣药业成功借壳,在此过程中,方秀宝家族套现8.6亿元离场,方秀宝目前仍是罗欣药业的第二大股东,持有罗欣药业9.22%股权。而“卖壳”之后,方秀宝转型成为了“牛散”,并在多笔减持中套现获利,甚至仅靠“炒股”就年入过亿。 接下来再来看这次交易的方案,与市面上主流的“协议转让+放弃表决权”方式不同,中昊芯英采取的是“两笔股权转让+增资控股股东+全面要约”的三步走方式,总耗资21.2亿元。 第一步,股权转让。 8月21日,天普控股、天昕贸易、尤建义与中昊芯英签署《股份转让协议》(一),根据该协议,天普控股、天昕贸易、尤建义拟向中昊芯英分别转让247.36万股股份、894万股股份、300万股股份(分别占总股本的1.84%、6.67%、2.24%,合计占总股本的10.75%)。 同日,普恩投资、天昕贸易与方东晖签署《股份转让协议》(二),在这份协议中,普恩投资、天昕贸易拟向方东晖转让456万股股份、616.64万股股份(分别占总股本的3.40%、4.60%,合计占总股本的8.00%)。 按照每股23.98元的收购价格,这一步的收购总价约为6.03亿元。 第二步,增资控股。 以股份转让完成为前提,中昊芯英、海南芯繁和方东晖与天普控股签署《增资协议》,中昊芯英、海南芯繁和方东晖拟向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天普控股增资,分别增资6.19亿元、3.95亿元、5.07亿元,总金额约为15.2亿元 增资后,中昊芯英持有天普控股30.52%,海南芯繁持有天普控股19.49%,方东晖持有天普控股24.99%,尤建义持有天普控股25%。杨龚轶凡通过中昊芯英、海南芯繁控制天普控股,进而控制上市公司,杨龚轶凡将成为上市公司的新实控人。 第三步,全面要约。 根据《增资协议》,中昊芯英和海南芯繁合计持有天普控50.01%股权,超过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从而触发全面要约收购义务。 另根据天普股份发布的《关于收到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的提示性公告》,基于要约价格23.98元/股、最大收购数量3352万股的前提,本次要约收购所需最高资金总额为8.04亿元。 如此操作下来,中昊芯英与方东晖以21.23亿元拿下天普股份的控股权,这与智元收购上纬新材的价格相同,相比智元在具身智能的头部地位,中昊芯英目前估值为44.12亿元,在AI芯片领域并不亮眼。但在半导体国产替代的加持下,想象力却丝毫不差。 “AI芯片新贵”与一份快要到期的对赌协议 一个看似前途光明的AI芯片厂商,为何在这时选择买下一家上市公司? 与智元境遇相同,中昊芯英收购天普资本的消息传出后,市面上关于中昊芯英“借壳上市”的猜测就没有停止过,毕竟天普股份这种主营业务陷入疲软,无“硬伤”、负债压力小、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也的确符合一个合格“壳”的画像。 但与智元不同的是,中昊芯英并没否认借壳这个说法。这背后主要是中昊芯英曾与投资方(包括科德教育)签署协议,承诺在2026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合格IPO或整体上市。 中昊芯英或许没有想到,2023年至今,IPO的门闸关了又开,资本对国产芯片的情绪也忽冷忽热,虽然备受资本追捧,但也不一定能完成IPO对赌。 中昊芯英的故事始于2018年,当时国产替代浪潮汹涌,杨龚轶凡辞去谷歌TPU团队资深职位回国,联合微软、英伟达等顶尖企业的专家组建核心团队。 该团队早期聚焦高性能AI芯片架构定义,完成全自研GPTPU架构的技术蓝图设计,并在2020年10月于杭州正式注册成立中昊芯英。这一阶段,团队攻克了脉动阵列架构(Systolic Array)、存算一体设计等核心技术,其代表性产品是高性能AI芯片“刹那”以及基于此构建的大规模AI计算集群“泰则”。 2021年,芯片国产替代情绪持续高涨,大量资本开始涌入。中昊芯英也趁势开启了融资之路,也是在这一年,其团队启动“刹那”TPU芯片SoC设计,同步实现“祝融”推理芯片流片。不久后“刹那”芯片完成流片验证,在用于AI大模型计算场景时,“刹那”的算力性能超海外著名GPU产品近1.5倍,能耗降低30%。 2023年,“刹那”正式量产并交付客户,当年实现营收4.85亿元,净利润8133万元,中昊芯英也成为了国内唯一实现TPU架构AI芯片量产的企业。在这个头衔的加持下,中昊芯英的融资节奏也开始加快,并引进了多家战略资本,根据投中嘉川CVSource显示,2023年至今,中昊芯英完成了9轮融资,具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