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人工智能泡沫破裂还有多远?|方柏林读《人工智能帝国》

奥尔特曼开始富可敌国,但他的妹妹穷得要去卖淫,这使得奥尔特曼和其他高管所描绘的人工智能赋能人类、终结贫困的宏大肥皂泡一戳即破。
方柏林
责任编辑:刘小磊
美国记者凯伦·郝(郝珂灵)和她的新著《人工智能帝国》。
几年来,人工智能发展势不可挡,但围绕该行业最知名企业OpenAI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OpenAI就是事多,以至于有竞争对手宣传自己是“没有那么事多的OpenAI”。 就在笔者写作此文的2025年11月,OpenAI首席财务官莎拉·弗莱尔(Sarah Friar)又引起了一场地震。她在一次会议上表示,公司希望建立一个由私募股权、银行和联邦保障组成的生态系统,以帮助公司为其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资金。
这么说,AI烧钱烧不动了?2025年可能是一个转折点。此前,早已有了AI可能会出现泡沫破裂的担忧。弗莱尔的“保障(backstop)”一词,被解读为OpenAI可能撑不住了,要寻求政府“纾困”了。美国政府人工智能和加密货币事务负责人大卫·萨克斯(David Sacks)反应倒也快速,他在X上明确表示:“人工智能不会有联邦纾困。”萨克斯认为美国至少有五家主要的前沿大模型公司,如果其中一家失败,其他公司会取而代之。股市闻声一泻千里。在本文写作时(2025年11月7日),人工智能股暴跌,继而拖累大盘。美国股市从连续破纪录的一路高歌,转为连日滑坡。股市就是市场信心,就是民心向背。股市对人工智能的反馈,也说明人工智能在社会舆论和真实经济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究竟是福是祸?
《纽约时报》畅销书上榜作者凯伦·郝(Karen Hao)的《人工智能帝国》( Empire of AI )一书的出版,也是2025年烧向OpenAI的一把火。凯伦·郝是一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深度调查记者,她将工程师的专业技术背景与深度报道的敏锐度相结合,对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进行了长期关注。在此基础上写作的这部《人工智能帝国》是OpenAI的编年史,也是一份尖锐的警示书。书里作者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很尖锐—— 当前的人工智能竞赛被定性为一场建立在牺牲全球南方劳工、环境和伦理承诺之上的现代帝国主义运动。 帝国的兴起
此书着墨最多的是OpenAI帝国的核心人物萨姆·奥尔特曼。作者把奥尔特曼描绘为一个充满矛盾和惊人效率的“国王”。他也是一位天才型的创业者和意见领袖。奥尔特曼的一位导师曾评价他:“你可以把他空降到一个食人族岛屿上,五年后回来,他就会成为国王。”
奥尔特曼出身于富裕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拥有医学和法律双学位。他的性格里有野心勃勃和敏感多思的双重特征。由于敏感,好想象,他早年最大的兴趣是写作,当个作家,后来他决定放弃写作,因为“这世界不需要第七百万部小说”,他的才干可用在别的地方。这时候他性格里的野心家被引了出来,开始一路狂奔。
OpenAI帝国的核心人物萨姆·奥尔特曼。Photo by Steve Jennings/Getty Images for TechCrunch.
在OpenAI为人所共知之前,在硅谷之外知道他的人未必有几个,但他并非新晋暴发户。他是一位风险投资家,早年投资过Airbnb,还是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前总裁。在商业之外,他也拥有政治抱负,并试图竞选加州州长。他主张技术繁荣、经济公平和个人自由,他甚至进行了全民基本收入实验,比如给1000个幸运者每人每月发1000美元,和每人每月只发50美元的组进行对比。他也投资于抗衰老和核聚变,展现出对人类未来的宏大愿景。美国的有钱人不少有着“改造世界”的梦想,这方面他也不例外,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奥尔特曼的公众形象,与熟悉他的人看到的私人行为存在巨大反差。员工称他常在微不足道的细节上撒谎,这些谎言积累起来,“扭曲了现实”。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