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真的需要“抢跑”吗?
27分钟前
科学
大脑的成长有它自己的节奏,并不由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决定。过早学习可能会削弱长期学习的能力和动力。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袁端端
责任编辑:朱力远
在世界各地的家长群体中,“要不要让孩子抢跑”几乎是永恒的问题。
有人主张早一点开始——越早识字、越早学算术、越早掌握一门语言,似乎意味着更聪明、更优秀。
而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却提醒我们:孩子的大脑并没有为这样的“加速学习”做好准备。
大脑有它自己的节奏 过早地灌输知识,就像在地基尚未稳固的房子上匆忙加盖楼层,看似更快,实则容易塌陷。
短期内,孩子或许能背下字母、记住算式和复杂的诗篇;但长期看,注意力、自控力、理解力与好奇心的“底层能力”,才决定他能走多远。
“早学”与“不抢跑”之间的争论,其实是一场关于人类大脑节奏的讨论。
在发展经济学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提出的“赫克曼曲线”常被引用来强调早期投入的重要性。然而,赫克曼本人并不主张幼儿提前学习识字或算术。他在多项研究中反复指出:早期教育回报最高的部分,并非学术知识,而是自控力、注意力、情绪调节和合作能力等非认知技能。
“大脑的发展有自己的节奏,而不是由我们希望它多快学习来决定。”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创始主任杰克·肖恩科夫博士(Dr. Jack Shonkoff)说。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正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怎样的学习方式才真正符合儿童神经发育的规律?儿童早期学习的科学真相到底是什么?
神经科学家发现,儿童早期的学习曲线并非线性上升,而是依照大脑发育节奏逐层展开。
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大脑像一座正在铺设神经电路的城市——感知区和运动区率先点亮,而负责计划、注意与自控的“控制中心”——前额叶皮层,却要到青春期才完全成熟。
这意味着,在六岁之前,孩子更像是在“搭建学习的电网”,而不是“运行复杂的程序”。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称,这个阶段最关键的学习形式是“互动”(serve and return):成人与孩子的回应式交流会触发神经突触的形成,为日后的语言理解与注意力打下基础。

神经科学家发现,儿童早期的学习曲线并非线性上升,而是依照大脑发育节奏逐层展开。视觉中国|图
而反复、单向的信息输入——哪怕是知识性的——都可能被大脑“视为噪音”,无法有效整合进学习网络。
不同的研究正在证实这一点。
2024年《柳叶刀》“下一千天”系列指出:2–5岁阶段的营养、回应式互动与情绪安全的养育环境,是后续认知与健康发展的关键“底座”,其长期收益远超单纯的早期知识输入。
同时,有纵向证据显示,学龄期至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