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战:一个产业创新带,串起三个城市圈,前途无量!
王战:一个产业创新带,串起三个城市圈,前途无量!
2025年11月21日 06:41
在日前举行的第83届解放日报文化讲坛上,葛剑雄、王战、双传学、曾刚四位嘉宾,围绕“融合共生一‘带’繁花——文化赋能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发展”这一主题激情开讲,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第七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顾问王战聚焦《长三角都市圈群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他指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串联了上海、苏锡常、南京三个都市圈,都市圈与创新带互相赋能,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以下是他的演讲实录。
第七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顾问 王战
一“带”串三“圈”
1994年左右,中国第一次引用了“世界城市群”的概念。世界上的知名城市群大都与一个都市圈有关系,比如东京就是一个都市圈,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和埼玉县。我们国家的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是“市带县”,因此有独特的优势,构成了世界城市群特有的都市圈群落。在长三角,共形成了四个都市圈,除了上海都市圈,还有南京、苏锡常、杭州都市圈。
我们今天讲到的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不是一条线的概念,它涉及三个都市圈:上海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这三个都市圈各有不同的特点。
上海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经济产能的互补,正在逐渐趋向同城化。上海的产业升级以后,制造业的比重只有23.4%,而江苏的制造业越来越发达,保持在40%以上,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南京都市圈很特别,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仅辐射整个江苏省,向东还辐射到镇江,北到扬州,甚至安徽滁州、马鞍山,北面还把合肥包括进去。因此,南京、合肥、芜湖、镇江、扬州形成了一个南京都市圈。
在苏锡常都市圈里,常州以南的城市很密集,但常州以北到南京的城市密集度不够。因此,我们曾经建议镇江把产业发展的重心往南移,放到苏锡常铁路与高速公路连接的地方。
在中国古代,大运河串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带。在现代,长三角城市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沿沪宁城市带。长三角拥有四个城市圈是个特有的现象,其中有三个都市圈都是这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串起来的。这条产业创新带有两个辐射力非常强的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当中还有一个苏锡常都市圈,这三个都市圈群串起的产业带,未来的发展是前途无量的。
从科技革命转向产业革命
两年前我写了一本书《 人工智能 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乐观估计2028年我们将从科技革命走向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学家的行为,科学家每天都在发明新东西,而产业革命是企业家的事情,他们要把新发明的东西变成产业,能够量化生产,创造利润,形成商业模式。
现在我们正在从科技革命转向产业革命,其拐点和标志就是诞生在中国长三角地区的DeepSeek。虽然智能科技革命的很多创新首先发生在美国,但它在走向产业革命的过程中要解决成本问题。他们可能要花几亿美元才能打造一个大模型,而我们国家的DeepSeek问世以后,做大模型的成本能降到500万美元左右。这意味着,中国民营企业的价值链将来如果能够形成的话,我们将走在这一轮 人工智能 产业革命的前头。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形成了产业链,这方面我们的条件是很好的。因为在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从上海到苏南这块区域,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产业分工。在产业链方面我们有可能走在前面,在价值链方面,我们也有可能形成完备的价值链。
上海近年来正在打造包括科创中心在内的“五个中心”。党和国家要求上海要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如何理解?我认为这几个中心是没有矛盾的,因为要建设科创中心,没有金融的支撑是不行的。
科创中心要落地,首先要形成一个完备的风险投资价值链。风险投资不是说投十个企业,十个都会成功。经验证明,投十个企业,最终成功的不会超过两个。那么,风险投资如何收回?通过早、中、后期各类公募、私募及其他基金,共同推动被投企业科创板上市来实现回本。上市以后,基金通过股票减持把资金收回来,再投入下一轮的风险投资。大湾区也好, 京津冀 也好,长三角也好,哪个地区形成了这样一种循环,那么它就从科技革命踏入了产业革命。
都市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对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成功了,那么长三角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就有希望走在前面。
打造沪苏两地发展的纽带
最后我谈一谈对于普陀区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发展建议。
我们先要关注一下“松江现象”。松江是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这条走廊在长三角的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它主要还是集中在长三角南部,并不能代表长三角的全部。那么,北面的沪宁线,也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就要吸取它的成功经验,同时避开它的弱点。比如,在G60科创走廊中,落在松江的头部企业几乎没有。
普陀区的定位是上海的“西大堂”。那么,“十五五”期间,普陀区该怎么做?我认为它应该成为都市圈群的一个轴心地带。普陀区的面积很大,回旋的空间也大,在沪苏同城化的过程中,普陀是一个桥梁,它的产业发展能够促进沪苏的产业发展,促进苏州的人文经济与上海的科创中心的结合。同时也要借助大虹桥枢纽的优势,大虹桥枢纽搞实体经济比较好的方向是朝普陀地区发展。
此外,普陀区的形象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上海市府于1945年12月在原第十三警区范围内,建立了第十三行政区,次年1月改称普陀区,以境内的普陀路名称命名。“普陀”这个名称其实非常雅致。普陀境内的许多地方,比如真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怎么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提升整体形象,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行动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普陀区未来应当成为上海创新转型和苏州人文经济这两者发展的纽带。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