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从苏州走到上海,106公里没摔跤,但卡在“规则”与“补给”
“ 机器人晚上 10 点才能开始走,早上 6 点前要收工。 ”
从苏州金鸡湖到上海外滩,智元旗下的机器人远征 A2 完成了 106.286 公里的行走,也成为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的 “ 人形机器人行走最远距离 ” 世界纪录保持者。尽管没有摔一次跤,但机器人进入真实世界,还是遇到了不小的挑战:走人行道还是走非机动车道?没有补给点设施怎么换电?要不要全自主?万一碰到了人怎么办?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支持本次远征 A2 百公里行走的幕后团队了解到,本次行走是机器人融入人类真实生活的一个尝试。出于安全性考虑,机器人本次的行走只能在深夜进行。
实时变化着的真实世界考验机器人背后庞大工程体系的稳定性、鲁棒性与技术边界。 “ 机器人已经走出实验室,开始交付,但在真实世界的商用部署里会遇到什么问题,不去试就不会知道。 ” 本次行走团队的负责人,也是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王闯说道。
没有户外充电桩,随行 “ 电小二 ” 补给
机器人走 106 公里,换电是个大问题。
根据远征 A2 的日常续航情况,团队的工作人员透露, A2 的电池续航在站立状态下能持续 3 小时, “ 行走的话,能够走 2 小时 ” 。但在本次行走的实际过程中,为了保障安全,工作人员透露,会根据实际状况调整。 “ 毕竟路上什么人都有,走到最低电量才换电会有安全隐患。 ”
王闯说,在室内环境中,换电几乎不是一个问题, “ 机器人几乎随处都能找到充电或换电的位置 ” ,但在户外环境行走的 A2 无法像汽车一样依赖沿途的充电桩,随行一辆补给车或者 “ 电小二 ” 成为了妥协的补给方式。
人,也是机器人上路要面对的不可控因素之一。据了解,本次 A2 行走采用了 “ 半自主 ” 的模式。王闯透露,本次行走的机器人是智元交付的量产版本, “ 我们额外加了双 GPS 的定位模块 ” 。
在行走时,机器人除了需要关注路边行走围观的人以及电动车、汽车等不可控因素之外,还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 “ 机器人当前没有明确的路权,我们不清楚是应该让它走人行道还是非机动车道。 ” 王闯说,如果走在人行道,要面对密集的台阶、斜坡和各种非标障碍,本身就是挑战。
人类社会的规则体系本是为人设计的,但在无形中却成了机器人迈向真实世界的一道门槛。以交通信号为例,根据当前 A2 标准版的技术能力,它能识别红灯,却不知道红灯何时会转绿。 “ 当机器人走到一半,突然红灯,人类可以加速冲过去或后退,但机器人的临场综合反应能力可能会差一些。这时车已经跑起来了,机器人在路中间,这个时候就有很大的危险性。 ”
王闯透露,半自主是团队考虑到实际情况之后的妥协策略。 “ 虽然夜间人会少一点,但实际路况还是比较复杂,而且汽车有规则,有些地方没有非机动车道,机器人没有规则,我们考虑到安全性,就没有选择全自主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