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三阶段何以自处?季琦的“内在秩序”

文| 范若溪 编辑 | 木 荷
当我们行至人生中秋,事业、家庭、声名,都已从奔涌的溪流,汇成一片可观的湖泊。然而,在这片景致的隐秘深处,是否总是有叩问回响:山的那边,是什么?这面映照过往的明镜,是否也能照见一个更为辽阔、尚未命名的未来?
季琦的《心生之境》,便是适时而至的一份邀约。它不提供捷径,而是分享一位行者如何在自己开拓的疆土上,不断地出发,进行一场向内的远征;它不是讲述如何管理一个企业,而是讲如何安顿一颗创造者的心;它不教你重复过去的成功,而是试图在心灵的版图上,开拓新的原野。
早在两千三百余年前,庄子便将人生的最高境界描述为“逍遥游”,意为比列子“御风而行”更为轻盈的、“无所待”的状态。直到今日,大部分人依旧将这种泠然的轻盈视为难以企及的理想境界。因为现实如负重前行,“人生之重”与“逍遥之轻”俨然成为一组反义词,二者得兼似乎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然而在华住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季琦看来,“举重若轻”是一种可以触达的人生解法,他在自己的新书《心生之境》中将人生分解为“知识传承”“职业训练”“提升智慧”三个阶段任务,学生时代的任务是“知识传承”,进入职场后,需要完成“职业训练”,而当人生进入了稳定模式,积累了一定资源,往往就要面临发展瓶颈。而“提升智慧”,便是第三阶段的任务。
季琦新作《心生之境》(华住会/图)
季琦将通往智慧人生分为“心”与“境”两部分,第一部分解决认知问题,以颠覆性的哲思打开逐渐固化的世界观,带领读者重新思考世界的本质、生命的根源。而第二部分则深度剖析自身的经历与心境,以更高维的思考模式,为人生困惑提供解法。
这是一本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书籍,当你走入人生第三阶段,如何从日渐定型的自身发掘更多的潜力与可能性?如何以更高的视角看待世界?如何破解进一步向上成长的关隘,达到举重若轻的人生境界?你不仅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获知答案的钥匙,更可以在季琦的“心”与“境”中,反观自己的人生,完成一次与自己的隔空对谈。
从过去寻找反弹的冲力
对于人生之重,季琦再了解不过。他曾面临过三次“至暗时刻”,其中一次由于外部危机下的路线分歧,他不得不离开亲手打造的连锁品牌。“所有的梦想都被一个很野蛮的东西破坏了,毫无道理,而我没有回天之力。那个时候真的蛮黑暗的。这种黑暗我至今都不愿多谈。”
将黑暗驱散的是莫扎特的《第三十一号交响曲》,对于初听这首曲子的感受,季琦的描述颇具文艺色彩: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月亮从乌云中爬出,纯净优雅的乐音在他的面前开启了通往“完全不同的精神层面”的大门,那是一种令季琦惊叹的“和谐与执中,有一种奇妙的平衡感”。
平衡感,是季琦创业历程的关键词之一。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1990年代便投身计算机事业,是个标准的“理工男”。但与此同时,他也酷爱阅读文史哲著作,拥有跨越文理的认知积淀。
在十年创业期间,季琦连续创立了三家如今市值超过十亿美元的公司,成功实现了四次上市。时代浪潮不断冲刷与退去,而他一直在风险与机遇中维持着近乎艺术的平衡。
他将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比喻为健身时的发力技巧:如果身体某些机能没有起效,其他部位会出现“代偿发力”,比如做俯卧撑,如果手臂力量缺乏,就会导致腰背肌肉代偿,所费的力气远超所需。而若掌握正确有效的发力方式,则可以“用最小的力气,做最好的动作”。
《心生之境》节选(华住会/图)
这种简明易懂却颠覆认知、智慧密度极高的比喻,在《心生之境》一书中随处可见。季琦写作的初衷并非完成一部故弄玄虚的成功励志书,而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引,与读者真诚分享自己对宇宙、世界、人生的思索成果。
读者可以从《心生之境》中看到一个与传统印象截然不同的季琦,褪去“成功人士”“商业大神”的标签,真实的季琦仿佛一个深邃又温润的朋友,他曾经历过与你我类似的困惑与低谷,却又拥有超越常人的洞察与哲思,而现在,他要用一本书的时间与你促膝长谈。
“人生无所谓意义,只有过程。”这是季琦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结论,与乔布斯的人生认知颇有相合之处。乔布斯将人生历程总结为一个个重要的“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便是独特的人生历程。如果将往日的人生过程看作高低起伏的山脉,那么不仅山峰在为季琦的前进提供势能,低谷也一样提供“反弹的冲力”。
1999年,季琦与沈南鹏、梁建章、范敏等企业家一同创立携程旅行网,以“鼠标加水泥”的思路开创了国内大众旅游服务电商网站的先河。其后他又成为如家酒店创始人之一,凭借“快鱼吃慢鱼”的思维在酒店行业劈开一方新天地。两段成功的创业经历令季琦积累了对互联网与酒店行业的深度了解,因此当他决定将低谷作为新的起点,于2005年创立汉庭时,甫一开局便拥有了超越他人的专业视角。
在看酒店项目时,季琦有一套自己的观察法:不仅要看周边环境、建筑内部结构,还一定要上楼顶看。“(站在楼顶的时候)你才能看清楚车子的路线、周边大的区域环境。在楼底,你看的是‘小邻居’;在楼顶,你能看的是‘大邻居’。”
而在选址上,季琦的视角颇具前瞻性,他不与其他连锁酒店品牌争抢大版图,而是像下棋一般占据要冲位置,“进入中心城市的中心位置,而且以长三角为主,逐步向渤海湾和珠三角发展。”在将经济发达地区的点连成子网络后,便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汉庭核心用户——商务差旅人群的住宿需求。
汉庭酒店4.0版本(华住会/图)
季琦不断从经验中汲取营养,却从未囿于经验与传统思维。他的思维横跨互联网与酒店行业,擅长以他山之石打破单一行业惯性,将互联网时代新思维融入传统酒店业。
在2005年,手机已逐渐代替座机的通信功能,互联网迅速兴起,然而传统酒店客房里依旧是电话免费、无线上网收费。季琦预见到了这一时代趋势,他决定“倒一倒,在汉庭,无线上网全部免费”。事实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凭借着“免费无线上网”,汉庭从众多连锁经济酒店中脱颖而出,博得了大量商务出行用户的青睐。
熟悉互联网的季琦还升级了酒店的互联网服务系统,令会员的需求能够一站式“云解决”。其中,依托华住会App的汉庭 “零秒退房”服务更是开创了“无退房时代”,会员在退房时无需到前台办理,只需留下房卡即可离开,大大缩短了等候时间。
过去的经验如珍珠落玉盘,颗颗珍贵,又不断交错,碰撞出新的灵感。回首曾经的创业路,季琦最常说的是“学习”二字——“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从竞争对手、创业伙伴以及挫折和失败中一直获益最多。”
做携程令他学会了从容与淡定,做如家令他学会了宽容与忍耐,而做华住会时,季琦已与过去和解,并迈入了更高的境界,他将华住会的哲学概括为“求真、至善、尽美”,而他自己也已变得从容、淡泊、宽容、利他。“这才是我十年创业最有收获、最有价值的地方。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在向善,在变得单纯和简单。”
利用潮流,创造潮流
季琦三次创业的一个共同点,便是实际商业模型和最初融资时的构想不尽相同。时代在不断变化,过去的经验无法完全推算现在与未来,想要突破现实中的重重阻力令理想落地,把握当下,探索更多可能性,便需要深耕专业的专注力、精益求精的细节要求与超凡的创造力。
中国市场从不乏多元发展的企业家,季琦并不否认多元化经营与开疆拓土的战略思维,他承认多元化经营也有大量的成功者,但多方向扩张会稀释企业家的精力与才能,难以建立对抗风险与竞争的专业壁垒,因此,“想要永续经营,只有靠专业化”。
所谓“专业化”,指的是在社会分工细化的时代,企业为了取得竞争成果而不断在专业领域精细化深耕。然而在遍地机遇的时代,专注自己的专业是一件稀缺品质,考验的不仅是领导者的注意力与行动力,更是排除干扰与诱惑的能力。
在开创汉庭后,有朋友曾找到季琦,邀请他一同投资一家房地产公司,只需五千万元便能拿到五成股份,预估收益高达几亿元,但季琦还是拒绝了。“做自己擅长的事,赚自己能赚的钱”,这是季琦一贯的宗旨,也是令华住会在时代浪潮中平稳前行的保障。
“在几次危机中,为什么我们总能逢凶化吉?我想主要是我们不投机,不是哪儿赚钱往哪儿跑。更不搞多元化,而是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和细分市场。利用潮流,而不为之所左右,注重商业的本质。”
在专业化的竞争中,细节足以决定成败。季琦自认是个“严苛”的人,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超乎常人,也擅长“推己及人”,这两个思维特点成就了汉庭无微不至的周到。在一次出差时,季琦发现下榻的酒店使用的是贴合颈椎的荞麦枕,睡起来非常舒适,受此启发,早年间他在汉庭推出了“双面荞麦枕”,一面用荞麦填充,另一面用普通枕芯,既可以节省成本,也能为客人提供更多选择。
而客房的“双网口”也曾是汉庭给住客的“小惊喜”。在网线时代,为了方便在书桌使用电脑,汉庭在桌面上的墙面安置了一个网线插口。但在一次入住时,季琦发现这一插口的位置无法满足冬天坐在被窝里使用电脑的场景,于是床头与书桌“双网口”在汉庭推广开来。
这些细节看似只是小事,但众多“小彩蛋”叠加起来,却构成了“宾至如归”的整体体验。
整体与局部、战略与细节,在创业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而想要举重若轻地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引领者具备打破常规的能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认为,企业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类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杰出的企业家身上往往都能找到这种创造力。1997年,乔布斯在苹果公司陷入危机时回归,以艳丽多彩、流线型独特设计的iMac引领计算机产品新潮流,令苹果逆势翻盘;而2007年iPhone手机的推出,更将整个世界托举到了智能手机时代。
“简洁即高级”是乔布斯的核心理念,是苹果手机得以风靡全球的底层逻辑。而“简洁”也是季琦的人生理念之一,他喜欢做“减法”:桌面干干净净,没有多余装饰;出行服装极简,不纠结“精致穿搭”;就连发型都是“基础款”,不需要每天精心拾掇。
他在极简美学中得到了启发,推出“一键关灯”功能——客人无需在房间中走动关灯,只需在床头按下“一键关灯”,便可瞬间关闭所有光源安然入睡。
全季酒店5.0大堂(华住会/图)
专注、细节与创造力,构成了“举重若轻”的支点。只有专注之人,才能集中精力与资源打造细节与体验感,而创造力则为大局与细节的问题提供了另辟蹊径的解决方案,这条逻辑链不仅是华住成功的要窍,更是人生第三阶段突破瓶颈、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核心解法。
而这只是季琦的解法,如何在第三阶段举重若轻,你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像季琦一样进行更多的自我探索,找到自己的破解之法。
季琦将这种探索人生可能的过程称为“拓展生命的宽度”,人的寿命决定了人生之旅的长度,然而“在有限的长度里可以有无限的宽度”,而探索人生的宽度,便是发掘人生的丰富多彩,令人生苦旅化作一路繁花。
用“三维视点”达到观念的跃迁
在《心生之境》中,季琦提出了一个颇为有趣的概念,即“三维视点”:过去与未来如两条轴,形成了人生的二维图示。而如果从自身向上,想象视角如飞鸟般上升,达到想象的至高点,那么山川河海、天地星云皆会小如尘埃,原本执着的事情仿佛也变得微不足道——事物的本质不变,只是视点变得更高了。
视角的转变,是对抗未知恐惧的有效方式。未来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恐慌不断困扰着人类,因此,从古至今人们不断试图预测未来。然而季琦却认为,所谓“预测未来”实则是在猜想诸多可能性,并在其中选择发生概率最高的那个,而最有把握的选择便是“回到原点”。
所谓原点,就是事情的核心、本质。在分析酒店产业未来方向时,季琦一直秉持的思维模式便是跳出复杂而无效的信息干扰,以更高的视角审视酒店行业的本质——满足人的需求。
“在酒店产业链里,不管是现有的公司还是新创企业,能不能存续,能不能成功,都要看是不是符合客户的根本需求——提高酒店的性价比和提高投资者的回报率。”
季琦对此还有一个更加形而上的哲思,他认为“终点即原点”,人苦苦求索的心安之乡不在远方,而在本心。在人生的第三阶段,排除欲望的干扰,追求本心的宁静与安定,方能“破境而上”。
季琦新作《心生之境》(华住会/图)
而当到达了更高的层次后,你也许会发现这实则是自己最好的阶段,此时,过去的经验不再是负累,当下的困扰可找到解法,将来的未知亦不可怕,因为你已找到了智慧的支点,即使千钧之重,只要此心安定,亦可游刃有余。
这便是心安的力量,正如季琦在《心生之境》中所说:
心安才能够专注,才能处身立命,否则容易随波逐流。心安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最终将指引你去到想去的地方。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