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的“帝王之相”:从多维度解读历史与文学
图1 讲座合影(左起依次为戴文静、苏芃、童岭、黄晓峰、徐兴无、潘铭基、吴葆勤、郭馨馨、孙州)
徐兴无教授首先向到场的嘉宾与同学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潘铭基教授,潘铭基教授在儒家文献、汉唐经学、域外汉籍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其代表作如《孔孟以后的孔孟》《〈汉书〉及其春秋笔法》等在学术界广受赞誉。讲座开始前,潘铭基教授正式被聘请为南京大学“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学术顾问,期望双方在未来能在本领域学术研究上加强交流合作,携手并进。
图2 童岭教授为潘铭基教授颁发聘书
讲座中,潘铭基教授结合丰富的史料,深入探索了《史记》《汉书》中关于刘邦与项羽的描写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潘铭基教授首先阐述了《史记》与《汉书》的学术地位与文本特色,提到《汉书》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内容与《史记》重合,在探讨这两部中国古代史学巨著时,可以采用“文本对读”的方法,分析两部史书在记载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时的异同,以分析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文化意蕴以及史家的主观意图。
图3 日本镰仓初期写本《史记集解》卷79首
图4 日本天龙寺金刚院藏《汉书》刊本
图5 日本天龙寺金刚院藏《汉书》刊本
潘铭基教授深入剖析了《史记》与《汉书》中关于刘邦帝王之相与奇异事迹的描写。他引述《史记·高祖本纪》,指出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些特征被赋予了天命所归的象征意义。同时,刘邦的帝王之相还通过一系列奇异事迹得以彰显,如斩杀白帝之子、醉卧时头上常有龙气、行军时伴有五彩云气等,这些故事在史书中被反复渲染,成为刘邦帝王身份的重要佐证。潘铭基教授提到刘邦的成功并肯定并非依赖于天命,更在于其善于用人的领导才能,然而史书通过强调刘邦的帝王之相,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天命所归的历史叙事,以增强其统治的合法性。
图6 刘邦相
在探讨项羽时,潘铭基教授也关注到了史书对项羽形象的塑造,他引述《史记·项羽本纪》,指出项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并且有“重瞳子”的奇异相貌,“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体现了项羽的勇猛和气势。然而项羽最终却败于刘邦之手,潘铭基教授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在政治智慧和用人之道上却不及刘邦,项羽刚愎自用,不善听取他人意见,导致关键时刻错失良机。同时,项羽在对待降将和盟友时也显得过于苛刻,失去了人心。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项羽的最终失败。
图7 项羽相
此外,潘铭基教授还提到了《汉书》在记载王莽篡位这一历史事件时的独特处理方式。王莽作为西汉末年的篡位者,其形象在史书中被描绘得极为负面。潘铭基教授引用了《汉书·王莽传》中的描述,指出王莽“侈口蹷颔,露眼赤精,大声而嘶”,这些特征被赋予了阴鸷、残忍的象征意义。潘铭基教授指出,《汉书》将王莽传置于全书末尾,不仅是对其篡位行为的否定,也是对后世乱臣贼子的警示,这种编排方式也体现了史家的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潘铭基教授详细讨论了《汉书》在继承《史记》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他指出,《汉书》在编排体例上更加严谨,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也更为详尽。在记载刘邦、项羽具体事迹时,《汉书》继承了《史记》的基本框架,同时增补了诏书、奏疏等官方文献和细节描写,使历史记载更为详尽,也使得历史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真实。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潘铭基教授总结到,帝王之相作为古代史书中的一种重要叙事手法,通过强调帝王的奇异外貌和神奇事迹,构建一种天命所归的历史叙事,以增强帝王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以此巩固统治,这种观念在当时社会根深蒂固,深刻影响着政治与文化。同时,潘铭基教授也强调了“文本对读”的重要性,通过对比两部史书对同一历史时间和人物的不同塑造方式,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两部史书之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利用它们在历史记载上的互补性,有助于分析史家在记载历史时的主观性和选择性,以及这种主观性和选择性对历史形象塑造的影响。
讲座结束后,与谈人苏芃教授、童岭教授就讲座内容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及感悟,并与潘铭基教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图8 潘铭基教授讲座、对谈现场
苏芃教授首先发言,他对潘铭基教授在文本对比评估方面的深厚功底表示钦佩,并指出这种细读文本和文本对读的方法对于理解古代史书具有重要意义。他就刘邦和项羽的帝王之相是否真实存在提出讨论,潘铭基教授回应称,帝王之相更多是古代史家为了强调天命所归而进行的文学加工,但其中也蕴含了一定的历史真实性,这种加工既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天命观,也满足了当时社会对帝王神圣性的期待。
童岭教授随后也分享了诸多感悟,他提及潘铭基教授的弟子徐鼎鼎已考证出项羽率军渡江路线,渡江点正巧位于此讲座的所在地——仙林校区九江河附近,这一成果为还原楚汉相争初期历史场景提供了关键地理坐标,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具实感。谈及项羽,童岭教授感慨其勇猛无双,却最终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悲情英雄形象令人动容。而日本人似乎对项羽格外欣赏,如日本著名学者永田英正教授写过《项羽》一书,或许正是被他的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所打动。潘铭基教授认为,这与日本文化中对悲剧英雄的崇尚有关,项羽作为一位失败的英雄,其悲剧色彩在日本文化中得到了共鸣和升华。
此外,关于《垓下歌》,童岭教授提到国内广为流传的四句版本,短短四句尽显项羽的无奈与悲愤。而在日本,却存在五句版本:“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威势废,威势废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苏芃教授回应到“废”字古韵与“逝”押韵,可参考魏晋以前的文本,因此日本所流传的五句版《垓下歌》也是有迹可循的,这种版本差异也反映出《垓下歌》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演变,为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流传提供了有趣案例。
对谈结束后,到场的其他嘉宾学者也就讲座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凤凰出版社社长吴葆勤认为潘铭基教授讲座的题目“帝王之相”可作为衡量历史学家写史取向的标尺,他以《三国志》为例,指出陈寿在描写曹操、孙权、孙坚时未凸显帝王之相,曹操形象不佳,孙权、孙坚也无帝王之气,但在描写刘备时却强调其帝王之相,如刘备家东南角桑树如小车盖等,这反映出他的历史取向。同时,他认为可以从帝王之相角度对比魏蜀吴三位,这也是一种文本对读。江苏大学教授戴文静从《文心雕龙》角度谈及汉史,她指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项羽的悲剧美学持肯定态度,而对刘邦则进行了一定的祛魅化处理,为此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
图9 讲座现场
最后,主持人徐兴无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评价了潘铭基教授的演讲与对谈,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想,重点探讨了帝王之相的异表与感生问题,徐兴无教授提到从《史记》和《汉书》对帝王之相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西汉人和东汉人对天命问题的不同看法,因此可以在文本中寻找作家的心态思想,并强调了文本对读这一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他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以促进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图10 影视作品《西楚霸王》海报(1994年)
——————————
摄影:梁爽(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国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