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放大社会边缘声音的电影,你准备好“看见”了吗?

被忽略的“少数人”生活,正在这些电影里发生
城画君
责任编辑:吴耀锋
欢迎回来,这里是城画君。“荒岛半月报”栏目,定期为你送上值得看的影视作品介绍。
回顾这些年全球的电影作品,有一个关键词叫“看见”。看见社会弱势群体的处境、看见少数人群正在经历的生活,成为了影视创作很重要的话题。
去年年底,易烊千玺在电影《小小的我》中饰演了脑瘫少年“刘春和”一角,他的表演悲凉之中自带生猛的生命力,让许多观众落泪,也让更多人将目光投向照顾脑瘫患者的家庭。除了家庭在养育照料方面有难处,我们的社会在关怀伤残人士方面的措施,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善。
无论如何,先“看见”,再“共情”,接着有“行动”,我们才会迎来一个越来越好的、让弱势群体也能有尊严地生活的世界。
本期“荒岛半月报”给你推荐三部作品,让你“看见”Ta们的存在。 《看我今天怎么说》:在聋人的第一视角里,“正常人”成为了配角
豆瓣评分:8.3
在香港电影行业整体收缩的大背景下,小成本电影正成为近年来的行业主流。受限于成本,这类电影极擅“抓小放大”,将主题聚焦于对社会弱势群体、少数人群的关注。
《看我今天怎么说》的导演黄修平,代表作《狂舞派》《哪一天我们会飞》分别获得过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最佳编剧的提名。他最擅长捕捉青少年的“生长痛”,挖掘年轻人在思考自身价值与社会评价体系之间的纠葛。
这部特殊的听障电影,主角是三位出身不同家庭的听障青年。在听障群体内,长期存在“手语派”与“口语派”人士之争。“手语派”坚持手语是听障人士交流的语言,偏向于坦然接受听障人士的身体缺陷;而“口语派”则鼓励听障 人士主动接触“健听人”群体,通过唇语阅读等方式融入社会,并推崇“人工耳蜗”等新的助听技术。
佩戴人工耳蜗的Alan,既会口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