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北京:文化之都,一幅壮阔图卷纵情铺展


速读: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由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善之区,文脉长,古今交融。五年来,一幅波澜壮阔的图卷在京华大地上纵情铺展:从坚定不移的思想引领到公共文化的丰富供给,从文化遗产的传承焕新到产业生态的涵养升级,处处涌动着无限生机与活力。

作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北京正在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未来五年,这座千年古都将肩负起更重要的文化责任,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凝心铸魂 筑牢根本

“十四五”时期,北京始终高擎思想旗帜,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思想舆论根基更加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持续深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秋色如画。 特约摄影 常鸣

强基固本,凝魂聚气。京华大地持续抓好各层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高质量推进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协同研究基地建设,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建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京华实践教研中心,打造贯通理论与实践的“首都大课堂”;聚焦重大主题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推出《书山有路——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等融媒产品,建强《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前线》杂志等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红楼年均接待观众近50万人次,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馆区之一,北大红楼通过课题研究、家庭研学、志愿服务等形式,带领观众们重温“觉醒年代”。 和冠欣摄

守护根脉,赋能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地和北大红楼,多次强调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北京用心用情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规划建设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分类保护利用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系统保护提升抗战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整体活化利用“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革命旧址,擦亮一系列红色地标。今年7月,抗战馆高质量完成改扩建,推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坐在轮椅上的抗战老兵曹殿林在孙子的陪伴下参观展览,穿梭在“白桦松林”间,老人回忆起自己参加东北抗联时的难忘岁月,还哼唱起当年部队传唱的一首《露营之歌》,“团结起,夺回我河山……”五年来,三大片区主要场馆累计接待观众超3100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山革命纪念馆位于香山脚下,2019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首都文明单位。馆内设有《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基本陈列展,是目前国内唯一全面展示中共中央进驻香山时期辉煌历史的大型展览,共展出图片800余张、文物1200余件。 常一鸣 摄

厚植情怀,铸就风尚。北京持续挖掘宣传好人好事,6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持续开展“北京榜样”选树宣传活动,举荐身边榜样近7万人。创新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年均举办千余场活动,覆盖首都33所高校40万大学生,引领青年学生厚植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凝心聚力,文明润城。一个个创新阵地、一场场沉浸式宣讲、一次次爱心行动,温暖城市,抚慰人心。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域覆盖,6个区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创历史最好成绩。持续开展“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光盘行动”等系列文明引导行动,有效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市民文明指数连年上升。

古今交融 绽放活力

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由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北京中轴线与长城、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大运河(北京段)一起,像一串璀璨的明珠,串联起北京从古至今的历史文脉,向世界讲述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中国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10月12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大美中轴线观光巴士,采访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文旅新线路。 邓伟摄

文脉绵延,古韵新生。“十四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更加璀璨夺目,“三条文化带”保护建设成果丰硕。北京形成了以箭扣长城为代表的一批示范性保护工程,长城保护管理案例被世界遗产组织评为示范案例。大运河文化带实施文物保护工程200余项,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游船通航。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实证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海淀三山五园获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完成改造提升,首钢园成功实现工业遗存向文化产业园区的绿色“蝶变”。

活化利用,焕发生机。守护老城传统风貌和历史肌理,孚王府、古观象台南院、贤良祠、醇亲王府南府等完成住户腾退;激活文物古建活力和当代价值,北大红楼、皇史宬、宏恩观、蒙藏学校旧址、正阳门箭楼、先农坛神仓和庆成宫等对外开放。从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到312栋(座)历史建筑的认定,再到探索“申请式退租”“共生院”等模式,北京为世界留下了既保留历史肌理又改善民生的创新模式。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易所感慨的,北京在文物活化利用中找到了政治自觉与文化自觉的重要交汇点,使两者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将文物保护利用寓于新时代首都发展之中,成为诠释“如何正确处理好‘都’与‘城’关系”的生动实例。

主题: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