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滴滴与司机对话四小时:除了抽成,司机们还关注什么?



速读:2025年8月,滴滴、曹操、T3相继宣布下调抽成。 一位已参加过三次滴滴评审会的专家感叹,这是他见过最紧张的一次对抗。 2025年9月12日下午,在北京中关村会议中心二楼,滴滴组织的一场评审会上,火药味弥漫。 滴滴一直保留着“面对面”的交流传统,过去大量网约车平台规则就诞生于这些面对面的讨论中。 司机为什么不买账呢?

一位已参加过三次滴滴评审会的专家感叹,这是他见过最紧张的一次对抗。

“能不能几个平台坐在一起聊聊,一块涨涨价?”

“滴滴的核心数字资产之一就是这套定价系统,准确说,是两套:一套面向乘客,一套面向司机。只有通过精细化的定价,蛋糕才能做大,司机的收入才有可能更高。”

2025年9月12日下午,在北京中关村会议中心二楼,滴滴组织的一场评审会上,火药味弥漫。

台上,滴滴各业务的一线负责人被推到麦克风前;台下,六十多名网约车司机代表与媒体、专家、滴滴员工分为八个讨论组。

滴滴当天公布了抽成比例和逻辑,简化为几个简单数字就是,平台平均抽成是14%,每单最高抽成不超过29%,承诺年底之前上限要降到27%。月完成50单及以上的司机月均抽成上限不超过25%。

自2022年交通运输部启动“阳光行动”以来,平台抽成逐渐透明化,抽成上限也被不断压缩。2025年8月,滴滴、曹操、T3相继宣布下调抽成。滴滴召开这次评审会,正是顺应这股“阳光化”的浪潮。

滴滴一直保留着“面对面”的交流传统,过去大量网约车平台规则就诞生于这些面对面的讨论中。2025年年初,滴滴把开放日的形式做了升级——设立“评审会”,把司机请上评审席,聘任为平台的“司机体验监督员”。在他们对面,不仅有一线业务负责人,还坐着媒体和专家,共同审视那些关乎司机切身利益的问题。

评审会的运作逻辑是“当场回应、下次交账”。司机代表提问,一线业务人员必须即席回应;而在之后的评审会上,平台还要公开汇报此前的处理结果。比如第一期评审会提出的“机场车站作弊”问题,在第三期评审会就变成了一整场的专题汇报,平台详细说明了对刷单、作弊器的治理进展。

在此次长达四个小时的争论里,这些数字显得无关紧要。因为抽成比例并不是现场司机群体关注的焦点。

一位已参加过三次滴滴评审会的专家感叹,这是他见过最紧张的一次,想说的内容密密麻麻写满一张纸。还有专家代表两次抢跑上台,迫不及待要发言。

会后,网约车司机代表朱可夫在视频中回忆说:“这是意见碰撞最激烈的一次。司机们一点没留情面,场面一度非常、非常紧绷。”

滴滴组织的一场评审会上,火药味弥漫。南方周末记者 罗欢欢 图

“能不能把运价往上涨一涨?”

接到滴滴平台的邀请时,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庄家炽还以为,这种平台方组织的讨论大概是“走走过场”。可当第一位司机代表开口时,他立刻意识到,气氛有些不对。

作为长期研究灵活就业群体的学者,庄家炽在会前习惯性地和司机们拉起家常。坐在他身边的王哥,是个爽朗的东北汉子,板寸头、黑T恤、肤色黝黑。

王哥说自己有两个孩子要养,原本做经销商做得风生水起,但公司2024年破产,一夜之间跌落谷底,只能转身开起了网约车。

拿起麦克风,温和的王哥抛出了一个个尖锐的问题。王哥说前段时间因为腰伤,不得不打车出门,借机调研了一圈,确认“抽成是降了”,但“抽成是降了,可为什么司机却没感觉呢?司机为什么不买账呢?”

王哥说,司机们关心的是,收入到底能不能涨?抽成不重要,关键是运价,“能不能把这个运价往上涨一涨?就算你抽80%,我也无所谓”。

老王的发言点燃了司机们的热情。没等主持人说完,来自广西的水哥站了起来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