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江西全面“融入”长三角,释放了什么信号?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
深化东部与中部地区产业协作,江西在行动。继本月初江西省召开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之后,江西省商务厅近日在上海举办对接长三角经贸合作活动,积极承接区域内产业转移和引进优秀人才入赣。
近年来,江西多次组织高规格党政代表团赴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考察学习,省市多个部门密集奔赴长三角地区举办招商推介活动,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软联通”。
南昌滕王阁。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视觉中国图
随着高速高铁项目陆续建成通车,龙头科技企业纷至沓来,跨省的合作示范区、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持续涌现……江西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心理距离不断缩短,产业协作、创新协同效应日益增强,共同奏响高质量发展的“进行曲”。
01
江西,正在深度“融入”长三角。
日前,工信部发布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全国首个以“大飞机”命名的“国家队”集群诞生——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
长三角能拿下“国”字号的大飞机集群再正常不过,江西能位列大飞机集群也不令人意外。上海和江西都是我国重要的航空制造基地,上海是国产大飞机总装制造中心,而江西则是C919重要组装基地和生产试飞中心,也是重型直升机、低空飞行器重要产业基地。
值得关注的是,在以长三角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中特别强调“含江西”,而非“长三角-江西”并称,既凸显了江西之于国产大飞机等“大国重器”的重要性,也意味着江西早已深度嵌入长三角大飞机产业链之中,多个产业正在与长三角地区深度融为一体。
不只是产业集群,过去几年来,江西与长三角多地获批共建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上饶受邀出席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建设大会,上饶、景德镇一度被列为杭州都市圈考察成员,江西多个地市在上海、杭州等地设立反向“科创飞地”,横跨长三角、珠三角和江西的浙赣粤大运河持续推进……
种种信号表明,虽然在规划上暂时未被正式纳入长三角城市群的范畴,但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进程中,江西已有关键的一席之地,不是长三角成员,胜似长三角成员。
近期,长三角城市群会否继续扩容、江西会否加入长三角之类的讨论不绝于耳,虽无规划层面的进展,但折射了江西与长三角深度对接和融合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历史上看,江西与长三角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早在唐代,江西与浙江、苏南、皖南地区同属江南道;清代,江西与江苏、上海同属两江总督辖区;近代以来,解放之初设立的华东行政区,亦有江西、福建两省的身影,江西的身份证号与上海、江苏、浙江同样以“3”开头;而在上世纪80年代重点打造的上海经济区,江西与安徽共同作为正式成员而存在。
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八纵八横高铁路网等战略迅速推进,江西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不断收缩,两地的融合之势有增无减。作为全国首个“市市有350高铁”的省份,江西南昌、上饶、九江、景德镇等地正在跻身上海、杭州、南京“3小时高铁圈”,无论是通达便利性还是心理距离,比部分长三角城市更有“长三角”的特质。
南昌东站投运后,与南昌西站、南昌站、南昌南站等共同组成南昌铁路枢纽。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路通则“财”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历来都是区域融合的先手棋。据统计,目前江西与长三角之间至少已有沪昆、安九、合福、杭昌等4条高铁及5条普铁连通,而以沪昆高速为代表的6条高速通达长三角多地,机场客货运航线可直达上海、南京、杭州多地,九江港与上海港、南昌上饶与宁波港更是实现无缝对接。
在此基础上,江西与长三角互动频频。最近几年,江西多次组织代表团密集奔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或考察学习,或招商引资,或全面推介江西。今年以来,全省范围内还选派了49名干部赴上海、浙江等长三角省市挂职或跟班学习,以期“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带动江西全方位的变革。
今年9月召开的江西省委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强调,主动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用足用好江西区位交通、生态环境、产业配套等比较优势,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协作、教育医疗等方面精准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可以说,从高铁、高速、航运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到产业协作、科技对接、金融合作、制度创新层面的“软联通”,再到地缘相接、文缘相承、心缘相连的“心联通”,江西与长三角地区的融合越深入,自身的发展动能和开放水平就越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1+1>2”的积极效应就越显著。
02
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产业是重头戏。
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地区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和工业产值、30%以上的高技术制造业产值,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60%、1/3、1/3,新能源汽车产量约占全国2/5,堪称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制造业最强大的区域之一。
当前,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国家层面多次出台文件,鼓励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集“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等区位优势为一身的江西,自然而然地成了长三角、大湾区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
面对这一形势,近年来,江西在本土接连召开跨国公司江西行、世界绿发会、庐山全球商界精英大会、“德企中国行·走进江西”、 跨国公司投资合作对接会等活动,并组团赴上海、杭州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一展江西的高质量发展之变,吸引更多长三角企业落户。
据江西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2023-2024年前三季度,江西引进长三角地区资金超过全省利用省外项目资金的三分之一。其中不乏以上海龙旗科技在南昌高新区投资50亿元的AI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项目、苏州协鑫集团在赣州经开区投资56亿元的年产9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等重量级项目。
不只是这两年,过去十多年来,长三角龙头企业纷纷落子江西。近年来,江西成功引进华勤电子、吉利汽车、中微公司、中国商飞、科大讯飞等一批长三角地区大型知名企业。
这些大型企业之所以选择落户江西,并非单纯基于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较低带来的比较优势,也不是出台所谓拼补贴拼税费之类的政策优惠所致,而是深植于江西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和科创底蕴。
毕竟,中西部地区拥有广阔的发展腹地,人口众多、土地成本低乃至存在政策优势的地方不在少数,产业转移在不同省份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能否拿得出具有吸引力的“筹码”、能否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能否为企业提供长远发展的生长空间,而自身是否有相应的产业基础和科创优势,能否“引”得来并“接”得住相关企业,是否能借助产业协作打造属于自己的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才是关键。
华勤电子、龙旗科技选择落户江西,看到的是当地已聚集了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无数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聚集于此;吉利汽车、协鑫集团选择江西,看重的是江西作为锂电大省的资源优势,以及覆盖从锂矿到动力电池再到新能源汽车的全链条体系;中国商飞布局江西,则是基于江西在航空制造业领域长达70多年的深度积累和技术积淀,是国产大飞机生产制造绕不开的存在。
长三角地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为主导产业,而江西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铜基新材料、锂电和光伏新能源、航空、钨和稀土金属新材料、炼化一体化和化工新材料等6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两者之间既有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也有供应链的协作关系,存在明显的优势互补、产业协同空间。
吉安锂电池企业自动化生产线。
当然,江西对于招商引资也不是来者不拒,而是因地制宜,与自身产业布局相契合,朝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方向前行。同时,招商引资也不是一条腿走路,而是链式招商、资本招商、资源招商、科技招商、数字招商、“飞地”招商齐头并进,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
当前,江西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重点发展12条制造业产业链、打造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这些领域正是江西招商引资的关键。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江西全省“1269”重点产业链项目实际利用省外项目资金5771.19亿元,占比高达74.43%。
日前,江西省商务厅联合九江、吉安在上海举行的产业链“双招双引”招商活动,就是针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而来。据统计,两场活动现场分别签约装备制造产业项目16个,合同总额79亿元;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产业项目15个,合同总额104.5亿元。
产业协作历来都是你来我往、双向互动、彼此赋能。江西需要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长三角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样离不开江西的助力,双向奔赴、协同发展才是共赢选择。
03
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江西探索出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区域经济正在从中心城市的“单兵突击”转向“抱团发展”模式,跨市域、跨省域乃至跨地区的“牵手”合作层出不穷,从都市圈同城化、城市群一体化到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群之间联合打造示范合作区、“科创飞地”和“园中园”,不一而足。
其一,江西与长三角地区联合打造跨省合作示范区、旅游协作区,突破行政壁垒带来的限制,探索打造省际合作新样板,将区域协同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早在2019年,江西与浙江就在两省边界联合打造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两省结合国家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浙江向内陆拓展经济腹地、江西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战略,推进经济社会全方位、各领域协同发展,催生“1+1+1>3”的聚合效应。
与此同时,江西与浙江、安徽、福建携手申请创建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上饶与浙江衢州、安徽黄山、福建南平共建衢黄南饶“联盟花园”,依托各自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推进规划设计、旅游交通、基础配套等六个“一体化”,共同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上饶三清山。
其二,在传统的“产业飞地”之外,江西积极在长三角中心城市打造以招商、科创、人才为主的“科创飞地”,借势借地借人才,形成一条完整的“孵化-加速-研发-产业化”科技创新链条,借助“双向飞地”,更大程度释放“飞地经济”的发展能量。
今年的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对接,支持企业设立“科创飞地”。
传统的产业飞地,多数都是发达地区向其他地区的单向产业转移,而“科创飞地”则聚焦于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不再是简单的单向转移,也不再局限于产业层面,而是你来我往、共同奔赴,以此实现不同地区“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头部+配套”、“创新+孵化”的全新合作模式。
作为江西面向长三角桥头堡的上饶,一边借助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饶)科技合作产业园,吸引更多长三角企业“飞”入江西,另一边主动在上海松江区布局协同创新中心,助力实现“研发孵化在上海、转移转化在上饶”。
不只是上饶,也不只聚焦于长三角。景德镇、新余等地纷纷在长三角地区筹建“科创飞地”,吉安远赴深圳设立科创中心,赣州积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人才飞地”,探索“人才工作在湾区、科研成果在赣州,项目孵化在湾区、产业落地在赣州”的人才招引新路径。
其三,以国家级经开区为代表的各类“国”字号开发区,在积极发挥“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创新创业的主平台”等核心功能的同时,也成了跨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
前不久,江西贵溪经济开发区由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西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增至11个,总量位居全国第五;加上国家级高新区、省级开发区,全省各类开发区平台合计超过100个。
国家级经开区是各省科创、制造、外贸的主战场,在承接产业转移、开展科技合作方面有着先发优势。当前,江西省正在推动4家国家级开发区与东部地区6家国家级开发区开展结对共建。其中,吉安深圳产业园南山示范园、增城·赣州(三南)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园中园”“飞地园区”建设,颇具代表性。
无论是共建跨省示范区或合作区,还是打造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抑或推动经开区跨省结对共建,都是积极践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积极突破,既能汲取技术、资金、人才资源,弥补自身科技创新的短板,又能借助产业协同推动区域融合发展。
背靠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陆开放等多重国家战略,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先发地区对接融入、同频共振,江西正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海报设计:祝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