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装备产业有效专利全球占比超5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筑牢专利根基
近日,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自主研制的高精度船用测量仪器,首度应用于出口高端船型,成功打破国外供应商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格局,实现“零的突破”。此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第七一一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全流程船舶碳捕集(OCCS)系统在14000TEU大型集装箱船上成功完成全球首次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接卸作业。
海洋装备是经略万里海疆的基石,更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有效专利储备量是一个国家在该领域专利实力的直接体现,主要国家专利储备情况与当前全球海洋装备产业竞争格局基本契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海洋装备产业专利发展报告(2025)》(下称《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球海洋装备产业有效专利量达30.64万件,其中我国海洋装备产业有效专利量约16.66万件,占全球比重达54.4%。
海洋装备专利创新成果显著
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装备持续突破技术瓶颈,在深海探测、资源开发、科学考察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例如,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万米深海,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一系列无人潜水器、水下机器人等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大幅提升我国深海作业效率与安全性,为海洋装备产业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我国科技创新活力充沛,从区域分布来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造船基地,专利申请总量占全国比重超80%,是我国海洋装备产业名副其实的核心区域。”中国船舶集团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科技委主任陈大圣介绍。
《报告》显示,2015年以来,全球海洋装备产业相关专利申请累计达49万余件。从全球专利趋势看,专利申请与授权均保持稳步增长,全球专利申请数量年均增速5.8%。我国是该领域全球专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2015年,中国专利申请1.5万件,2023年突破4万件,年均增速达12.6%,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当前全球创新主体排名中,我国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等跻身全球海洋装备专利申请前十企业集团。
从技术来源国有效专利分布来看,我国以16万多件专利占据全球领先地位;韩国、美国、日本分别占比9%、8.7%、5.5%,处于第二梯队。从专利类型分布看,发明专利在整体专利中占主导地位,我国海洋装备产业相关发明专利数量充足,体现出我国在该领域技术创新的深度与实力。
细分技术领域中,创新主体主要聚焦绿色、智能、极地、深海四大关键技术方向。
绿色动力技术方面主要呈现两大关键转变。一是2021年起,绿色动力技术相关专利数量超过传统船用动力,成为海洋装备领域创新热点;二是技术竞争从液化天然气(LNG)燃料专利数量绝对领先,转向 LNG、氨、甲醇、氢等多元燃料技术路线并进,且氨、甲醇、氢燃料技术专利占比逐步提升。
在智能船舶技术方面,数字化、智能化与海洋装备融合加速,新的国际规则不断出台,近20年专利申请呈快速增长态势,主要涉及信息感知、网络通信、能效管理、自主航行四大方向。
在极地装备技术方面,受极地治理规则、资源开发需求等多重因素推动,2005年以来全球专利申请持续增长。在国家战略与北极航道开发驱动下,极地装备技术向智能化、无人化演进,破冰与智能技术协同将成为未来专利布局重点。
在深海资源开发装备技术方面,2020年后全球专利申请迎来爆发式增长,中国、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是全球该领域主要创新力量。
龙头项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海洋装备领域,专利既是保护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与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与专利优势相呼应的是,产业内龙头项目蓬勃发展。以大型邮轮、LNG船、豪华游艇、深海探测等为代表的高端项目,不仅推动船舶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还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创新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船体在风浪中易出现大幅摇摆与冲击,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电机与电力传动技术研发团队,历经多年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船用磁悬浮轴承及自适应智能控制算法,可提前预判船体晃动并实时调整磁力,即便在惊涛骇浪中也能保持稳定,这对科考船和特种船舶意义重大。
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崛起。15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在山东青岛完成交付并投入运营;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自主设计建造的3600吨自航式全回转起重船“电建志高”号也先后投入运营。
船舶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数字化检验、喷漆机器人等智能化技术赋能船舶建造,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此外,政策利好、供给优化与出游意愿上涨等因素,推动海洋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我国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718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我国在海洋装备相关领域专利布局与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日、韩、美、欧企业在我国仍保持专利申请增长态势。海外企业在我国拥有大量有效专利,且主要集中在 LNG船和绿色动力等高附加值领域,我国创新主体需警惕其形成专利壁垒。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我国海洋装备产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历史性关口。”广东军荣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栾硕表示,未来需充分把握国际规则重塑窗口期,以高价值专利为战略支点,构建自主可控、攻防兼备的专利生态,为海洋强国战略筑牢坚实的知识产权根基。( 本报记者 陈景秋 )
(编辑: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