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大鱼智行车联合创始人李孝剑:中小企业不追求颠覆式创新品牌出海做到“快”与“慢”


速读:不比国内的产品,生产到销售周期非常短暂,出海要面临非常多的合规性问题,比如物流、销售预测、计划生产、海外仓备货等,对品牌的整合能力、团队的执行能力、市场布局、海外法律法规变化都有很高的要求。 大鱼智行车联合创始人李孝剑:中小企业不追求颠覆式创新品牌出海做到“快”与“慢”2024年12月20日23:06亿邦动力网【亿邦原创】在日前举办的“2024亿邦品牌全球化峰会”上,大鱼智行车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李孝剑发表了题为《三年跑成“隐形冠军”,背后是怎样的全渠道增长策略? 所以,我们打破了原有E-Bike渠道的边界,入驻了Costco,成为首家入驻Costco的E-Bike品牌。 03产品的“快”与“慢”。
2024年12月20日 23:06

【亿邦原创】在日前举办的“2024亿邦品牌全球化峰会”上,大鱼智行车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李孝剑发表了题为《三年跑成“隐形冠军”,背后是怎样的全渠道增长策略?》的演讲。他指出,品牌出海有两个关键词“快”与“慢”。在渠道拓展、流量入口以及消费者反馈上,要足够“快”;而在产品打磨和品质要求上,则需要更“慢”。

在产品方面,李孝剑指出,当前市场的差异化并不要求颠覆式创新,“颠覆式创新并不是中小企业所能做到的事情,必须进行非颠覆式的创新”。

而在“走出去”战略方面,李孝剑则认为需要“慢”下来。不比国内的产品,生产到销售周期非常短暂,出海要面临非常多的合规性问题,比如物流、销售预测、计划生产、海外仓备货等,对品牌的整合能力、团队的执行能力、市场布局、海外法律法规变化都有很高的要求。

全球化思维不仅是地理的迁徙地域的扩张,更是文化的融合和思想的碰撞,要求玩家深入本土,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差异和市场需求,“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的产品性价比很高,我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是目前中国的产品在国内卷,在国外同样如此,如果你希望你的产品最终形成一个品牌,那么我认为质量非常重要,要做到 高质量才是低成本。海外是长周期发展布局,如果一味地低价,你可能在短期内占领一部分市场,但是将来的某一天,你一定会付出代价。”李孝剑谈道。

(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在不影响原意的基础上,由亿邦动力编辑整理。)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孝剑: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是我的个人亲身经历。创业之前,我在海上漂过一年,穿越了太平洋、印度洋,甚至在索马里打过海盗,这段经历让我真正体验了“肉身出海”的滋味。

在这段旅程中,有一个小故事,贯穿了我的创业十年:每当我心态有所变化时,我都会重新思考这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我们航行太平洋时,我们遇到了巨大的风浪。尽管我们顶风浪航行了一天一夜,却倒退了几十海里。可以想象,船的速度换算成陆地上大约是40-50公里/小时;而我们航行24小时,倒退了几十海里。对我来说,这不是一次物理上的倒退,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这个故事不仅对航海者是挑战,对于每一个品牌、每一个出海企业来说,都是如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必然会面对逆流,可能会短暂迷失方向,但我认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能否像那艘轮船一样,即使倒退,也决不放弃。今天我将这个故事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可以私下好好思考一下。

01 年增长达100%E-bike折叠赛道是门好生意

接下来,让我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我们专注于一个细分领域——E-Bike。许多人可能认为,这只是传统的电动车,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全新的品类,基于自行车的电动化,我们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赛道。

这是我们公司近年来的数据。目前,在出货量和整个渠道上,我们在全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始于国内市场,但今年我们的业务百分之百都是出海,线下销售占比为七成,线上占三成。我们是一家起步于互联网的企业,但后来我们转向了线下发展。稍后,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的思考。

我们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产品性能上,还体现在一些效率上的突破。我们之前主要做平衡车,将平衡车上的陀螺仪技术和助力传感器融合在一起,这是在技术上的突破;同时,我们在产品结构上也进行了创新,例如,我们的产品可以在几秒钟内折叠,轻松地放入汽车后备箱里。因此,E-Bike变成了欧美公共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Bike是一个很大的品类,单自行车每年市场的销量就有1亿辆;而中国传统电动车每年的销售数量大约为五六千万。我们的主要赛道是专注于E-Bike中的折叠赛道,我们抓住了折叠这一特点,让人感觉更加休闲、更加便携,在更远的地方使之成为类似汽车“4+2”出行接驳工具。

这是我们公司历年的销量,每年都有着巨大的增幅。特别是自疫情开始以后,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健康、休闲,环保和运动。大家可以看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带动下,新能源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我们在疫情期间实现了高速增长,每年增长率均达到100%。

我们从平衡车发展到E-Bike,就像刚才有嘉宾提到的,“选择大于努力”。之前我们做平衡车时,虽然是十大品牌之一,但年销售额仅为1亿;而转向E-Bike以后,一年时间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之前几年的总和。

在这个赛道上,产品在每一个细分的锚点,都能够有另一条增长曲线。就像今天我们大会所谈到的“生长”这个主题:不同于“成长”,“生长”在生物学中有着细胞分裂、组织生长和器官发育的含义,因此在赛道上,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自我生长点。

E-Bike的主要市场在欧美发达国家,偏重于休闲运动,其次是代步。在整个欧洲,E-Bike也是年复合增长能够达到25%的新兴消费品类。我们为什么选择折叠?因为折叠打破了之前的一些渠道,品类突破,可以卖到之前不可能存在的渠道中。后续我也将重点讲渠道建设。

这是一个分布图。目前,欧洲是增长最好的市场,因为欧洲本来就是自行车王国,如果大家出差欧洲,可以明显感受到;最近很多朋友、同学出差欧洲时都会给我发这种照片:以前都是自行车,现在变成了E-Bike。

美国算是一个新兴市场,虽然基数小,但增长非常大,每年增长超过100%。所以,美国也是一个蓝海市场。

亚洲区域的增长有限,这个品类主要的用户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人更倾向于休闲运动。而亚洲很大一部分是载人的交通工具,摩托车的电动化,一踩油门就走。但欧美不同,自行车的电动化,底层还是骑行,人不动车不动,所以,国内的载人工具以电驱动为主。

从市场洞察而言,E-Bike这个赛道有很多细分分支,我们为什么抓住折叠的赛道?事实上,E-Bike每一个细分领域往上跨一步,都有几十亿、上百亿的增长,但市场门槛足够高,因为前期需要很强的供应链链条,市场的洞察和产品力。

而在折叠领域,我们目前占据美国市场30%的份额。按照目前整个欧美市场的测算,未来E-Bike领域折叠款年流水大概在10亿美金左右,未来估值大概100亿。这是我们作为折叠领域头部企业,给自己所做的未来展望。

02 线下对大鱼智行意味着什么?

接下来,我讲一下对渠道的思考。大家会问,为什么互联网发展这么好的时候,你反而专注于线下?

其实每一个品类的发展都有一个主线。我们的主线是线下,为什么?我们的产品是一个高体验、高售后服务的产品,它需要有线下的建设、有线下的售后服务团队。

得益于我们在线下的铺垫,我们产品的跨度非常大。大家认为,我们产品主要的渠道在专卖店、在线上,但我们另辟蹊径,进了商超,为什么?出海要学会借力。如果说我做门店,可能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要找渠道和经销商谈判,谈个几年做个几百家,也不过如此;但如果把它当做消费类电子产品去打,搞定一家商超,就可以覆盖几百家门店。

所以,我们打破了原有E-Bike渠道的边界,入驻了Costco,成为首家入驻Costco的E-Bike品牌。目前在整个北美的E-Bike品类中,我们是销量第一的品牌;在欧洲,主流的商超都有我们的身影。这是一个战略入口,一旦我进入了,别人就很难进入。也就是说,在渠道上,要锚定一个点,你的点在哪里,这就是你的主线,其他都只是锦上添花。

由于我们在线下的铺垫深厚,所以我们线上的发展很快。前年年底,大鱼智行才开始做线上,但现在已经突破了1亿,且受益于此前在线下的积累,我们在全球十几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本土化运营团队。

全矩阵式发展,包括线上线下、社交媒体,是未来协同的大方向。在数字化时代,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购物渠道,而是线上线下、社交媒体等多个渠道中自由切换,因此企业必须构建一个无缝衔接的全渠道体系,以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的购物需求。

品牌到底是什么?目前,中国大部分的产品出口只能被称之为一个品类、一个产品,而不能称之为品牌。为什么?因为当用户需要的时候,他们能否在身边的场景当中找到你,这一点非常重要。而这需要你有线下的支持。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运动。作为一种产品基因,运动贯穿了我们所有的产品体系。通常,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会感到焦虑,但当你骑行的时候,你会感到更加愉快。而这些产品可以让你的体验变得更好,并且与你的身份相匹配,且产品的颜值也足够高。

03 产品的“快”与“慢”

在产品和市场方面,我认为有两个关键“快”与“慢”。在渠道拓展、流量入口以及消费者反馈上,要足够“快”;而在产品打磨和品质要求上,则需要更“慢”。

对于新的国家、新的开端、新的品牌,我们不能以为在中国品牌非常牛,就可以直接复制到国外。在国外必须从零开始,产品体系、产品结构等等都需要改变。在国内的时候,我们在这个品类也做到了NO.1;但是当我到了国外,没人知道这个品牌。因此,特别是对于老板们来说,一定要深入了解一线市场。全球化思维不仅是地理的迁徙地域的扩张,更是文化的融合和思想的碰撞,它要求我们深入本土,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差异和市场需求。

在产品差异化方面,首先,我认为目前的差异化并不要求颠覆式的创新。颠覆式创新并不是中小企业所能做到的事情,必须要进行非颠覆式的创新。差异化可能在技术创新,也可以是工艺设计,也可能是材料,总之要在性能和效率上突破,不一定是颠覆式。

其实出海并不像在中国做产品那么简单,生产到销售周期非常短暂;出海需要面对许多合规性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其次,头程、尾程,海运物流,销售预测,计划,生产,以及海外仓的备货等等,对于出海企业来说,每一个环节都是极大的考验。它考验你的整合能力、团队的执行能力、市场的布局、以及海外法律法规的变化等等。

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的产品性价比很高,我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是目前中国的产品在国内卷,在国外同样如此,如果你希望你的产品最终形成一个品牌,那么我认为质量非常重要,要做到高质量才是低成本。如果一味地低价,你可能在短期内占领一部分市场,但是将来的某一天,你一定会付出代价。

关于供应链,我们也会有另外一种思考:供应链不仅仅是成本的考量,还需要更多地关注质量的提升和效率的突破,从销售预测到生产、再到物流体系,每一个环节都是时间和金钱的交汇,取决于你更偏重于哪一方面。比如,效率上偏得多一点,整体成本就下来了。

主题:李孝剑|品牌|“快”|全球化|“快”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