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好奇,永远分享:950万开发者的进化人生

文/ 林滔
一次破解家教机的执念,阴差阳错地把小金引向了另一个天地。
那时,游戏一直是身边同学们话题的中心。可他关心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从游戏本身,转向了背后那台容纳万千的神奇机器。
大学之前,少有人能理解,为什么有电脑的地方,总有他“折腾”的身影。偶尔有人向小金 询问某个操作方 式,他便会兴奋地讲起背后的原理。大多时候,对方的反应并不热烈,这让他有点失落。
“在当时的同学眼里,我可能是个‘怪人’”。
电脑“怪人”
在甘肃的一个小镇上,小金第一次见到电脑,是在同学家的打印店里。
他记得那块发光的显示屏下面,有一块布满小方格的板子,上面刻着各种符号,旁边还连着一个表面光滑的黑色物体,形状像只乖巧的老鼠。“当时觉得很新奇。这么大一个电视?”从同学那里了解后才知道,他眼前的东西,分别是电脑、键盘和鼠标。
某次登录时,小金发现需要密码才能进,他的内心充满了疑问。“为什么会有密码呢?电脑到底是怎么工作的?”他还发现,这个眼前长得像自家电视的东西,在关机时却不是按的同一个按钮,“为什么开关机的方式不一样?”这让小金觉得电脑的操作“很神秘”。
小金的学习生活日常。(图/受访者供)
一次,电脑系统的崩溃,倒逼他学会了重装系统的技能,而这个技能刚好在学校教学电脑频繁死机时派上了用场。在同学的怂恿下,他第一次走到讲台的多媒体电脑面前,帮助其他电脑成功“解决问题”。
“那种成就感比我自己搞定一个问题还要强烈。”这件事给这个内敛的少年带来了很大触动。那是他第一次觉得,平时折腾的那些“没用的东西”原来真的能帮到别人。
从那以后,他成了学校里的“电脑维修员”,跑遍全校很多个班。高中课业繁重,能碰电脑的时间不多,教室里面的希沃白板,成了小金新的探索阵地。趁着晚饭和自习课的空隙,他就留在空教室里“搞研究”,掌握了“ 内网穿透 ”连接到自家的电脑,又顺着域名研究,学会了搭建网站。
他逐渐发现,“原来电脑不只可以用来玩游戏和打字,还能通过几行命令,去修改那些最深层的设定,和手机、家教机的‘灵魂深处’对话。”对计算机、网络技 术的兴趣,也成了他大学的专业方向。
“野路子”折腾了多年,小金太想知道这些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了。“比如,我知道这么写代码能运行,但为什么?计算机底层到底是怎么工作的?我渴望把这个兴趣从爱好变成我的专业和能力。”
“什么时候进的群?”
某天,在一众被屏蔽的群聊里,小金突然发现有个交流群里的消息,竟然全是自己感兴趣的。
有人分享自己是如何通过多层嵌套CDN和其他方式进行网站防护的,这个信息刚好对他很有价值,于是开始潜水关注群消息。
因为习惯了自己探索,有次配置CDN时,小金先是尝试了好多方法,折腾了两天依旧无法访问,他突然想起也许可以向群里的大佬求助。对方三两句话,一下子让他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他定睛看了下群聊名称,“腾讯云开发者先锋(TDP)”,关于入群的印象早已模糊。
这要追溯到更早的初中时期。有段日子里,小金(@叁壹肆) 沉迷于玩QQ机器人,为了让机器人能24小时挂机,他了解到了租用云服务器,网上翻找许久后,点进一个页面,上面显示是腾讯云的学生优惠,一个月10块钱。比起其他平台的复杂难懂,眼前这个一目了然的界面,让小金觉得很适合自己,“看起来我一个中学生也能玩得转,又便宜”。
或许是服务器足够稳定,“腾讯云”这个词语在小金过去的成长经历里不算起眼。直到大学时期,TDP群聊从一众屏蔽列表里被小金移出,成为他的每日必看,小金的成长历程和这条线索的交汇也逐渐明晰。
今年9月份的某天,TDP的群聊里沸沸扬扬。有人看到 腾讯云TDP 的官网出现了一个照片墙,大家好奇顺序是根据什么排的,于是讨论起了进群的时间。“2021年8月14日13:53”,当群聊的运营同学把系统记录的时间发给小金,他有些感慨,从小到大的 成长经历如跑马灯一般在脑中闪过。
9月9日,小金发布了一条朋友圈。(图/受访者供)
“有点怕遗忘。”小金说,自己一直都想记录一下过去的那些成长,因为如果没有那些经历,没有那些互相支持的声音,他可能不会选择如今这个专业。
小金的经历,几乎是很多“玩”技术长大的开发者的缩影。这些不善言辞的技术控们,心中往往住着一个好奇的少年,身上有着最原始的极客精神。除了像小金这样从一开始就与计算机结缘的用户,群聊里,还有很多“半路出家”的跨界开发者。
跨界开发者
summer是一家保险企业的高管,也是腾讯云 轻量应用服务器 •轻友团团长。他第一次接触“云”,是为了把自己从一片望不到头的数字报表沼泽中解救出来。“要管数据,又要管人,能不能通过技术手段处理数据,让我把更多精力放在其他地方呢?”
偶然间,他了解到腾讯云的一个开发者计划,就跟着在线课程从零开始进行学习。对于从未接触过云技术的summer来说,“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在他的认知里,云程序云技术一直是很高大上的东西,但跟着腾讯云的课程,却发现搭建个人博客还能这么简单,这让他异常欣喜。
summer在活动中进行分享。(图/受访者供)
除了应用于工作,他还学会了使用云技术给手机设置自动提醒,给孩子与AI的对话设定回复范围。最近,爱人收到了他几年前设定的邮件,某种程度上,那曾是独属于理科生的浪漫。
同样是“半路”而来的万同学(@EatRice万琪伟),是华东交通大学的一位在读博士,高中时期就对代码产生了兴趣。那时,他阅读了不少相关书籍,还用CSS3的动画特效做了别踩白块儿的游戏。因为缺乏指导,在家人的建议之下,高考志愿选择了求稳的土木专业。
曾经“沾染 ” 上的开源精神,正在他此后的人生中不断起效。他发现,学院邀请专家来讲课时,需要对参与人员做统计,可没有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就只能依靠人工 ,自己学习的力学或工程管理专业课中的一部分知识,恰好能够帮助学院做工作。选座系统、抽奖程序、笔记查重……学院里的大小事中逐渐有了他的身影。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从别家不稳定的服务器,换到了腾讯云。
读研时,万同学记得自己“莫名其妙”进了一个叫做TDP的组织。随着分享和讨论日渐深入,他受邀去深圳参加了一场腾讯云TDP的开放麦。那是他第一次坐飞机,颠簸感带来的更多是激动。能够和一群相似的人在一起探讨,争论,创造,似乎让人生充满了无穷可能。
飞机逐渐升入云层,它感觉自己像一只飞鸟,正在逐渐接近数字世界的梦想。但不同的是,除了个人努力和一腔热血,TDP还带给他海量的知识扶持,和宽广的信息来源。
万同学在活动中进行分享。(图/受访者供)
如今,正在读博的他和一群本科生组建了工作室,完成了晓沅隧道段和昌九高铁昌北机场站,以及正在参与建设上海东站的 数字孪生项目 。对于万同学来说,腾讯云社群像是自己对外了解的一个启蒙和窗口,让自己从一个闭塞的小镇做题家,探知到更大的广阔天地,才有了如今的目标和勇气——把专业课的理论通,过软件开发实现为落地的项目——这是他在整个学生时代努力践行的事。
在他的视角里,自己是一个持续学习、持续分享者,而腾讯云也是一家步履不停、充满活力的公司。“我们这些科研人员研究得到的新技术,可以通过腾讯云提供的基础设施跟工具来实现,然后腾讯云可以通过我们的体验来更新迭代产品,这就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双赢促进局面。”
云,和梦
和其他厂商的开发者平台或者传统的技术社群不一样,在外人眼里,腾讯云TDP是个有点神奇的社群。
它有一个颇具抱 负的名称——“ 腾云先锋 ”。点进官网,工作人员与开发者们笑容洋溢的大头照整齐地排列着。 数十个满员的微信群,每天的聊天记录都是999+,活跃的不像“官方群”。
腾讯云TDP的官网界面。
“他们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题。”运营者小邵表示,自己并非程序员出身,对编码开发也没有经验,但如今和开发者群体打的交道多了,就发现这群人身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共性:对技术非常热爱,也乐于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别人。除了日常的运营活动,很多时候,社群内的交流都是自发的。
主理人王若海,同样也是一个资深的独立开发者。作为早期的腾讯云使用者,王若海最初是抱着吐槽的心态加入社群的。当时,眼前的景象让王若海感到有些吃惊:群友不断地提出bug,产品经理出来逐一解决。他对腾讯云的勇气感到佩服,“谁敢把研发问题暴露在社群里面来?好多社群都是运营顶在炮火前面”。
据元老级运营欧阳洁的了解,吐槽群源于一个腾讯云员工很朴素的想法,“既然有 客服平台,为什么不再建个用于让开发者吐槽的群,直接听到开发者的声音”。一般情况下,用户想要解决云服务器问题,需要靠工单反馈。进了“吐槽群”后,就可以在群里反馈问题,十分高效。
“如果说他的吐槽偏离了技术话题,我会去纠正他,把所有的核心集中在问题的本质上,而不是为了吐槽而吐槽。”王若海“理性”“爱分享”的特质,让他在一众嘈杂的声音中脱颖而出——他成了群内人默认的老大哥,并在腾讯云的建议和邀请下,开始担任腾讯云TDP的主理人。
平日里,他要不断了解、收集社群用户们的反馈,沟通产品经理修bug,还要身兼“开发大佬”,不断在群内技术分享。推动TDP从官方运营的社群,向开发者共治的分享平台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若海表示,“其间经历过大刀阔斧的转型,大家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如今,腾讯云TDP的官方组织架构逐渐完善,活动运营和平台资源也越来越丰富,群内也早已从吐槽的氛围变成了有温度的学习交流。被问及社群有没有什么运营理念和目标,王若海思索了很久,“大家在做事的时候一直是有明确的目标,但好像没有去把它写成文字,做成口号。”
“我也在想,我们的目标、理念、优势到底是什么。但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样让开发者得到实惠,让产品经理觉得我们这群人是有价值的,其实一直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在驱动着我们往前走。”
据2024年开放原子开发者大会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称,我国软件开发者数量超过940万,近一万名开发者正汇聚在腾讯云TDP的平台、社群中,他们在云端沃土相遇,或互相陪伴,或互为指引,共同传递在数字世界探索未知可能的精神。
从孤独探索到找到归属,从解决问题到创造价值,他们的每一步都在诠释着这个群体,最动人的特质:永远好奇,永远分享,永远进化。
回看小金的朋友圈,上面的微信昵称显示为“叁壹肆”,取自π(圆周率)的前三位。他说,自己特别喜欢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永无止境、充满未知和探索可能的状态。“学海无涯,永远有新的东西等着TDPer去发现。”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