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接地气”的云原生,三赢的KubeSphere让创造力灵活释放
飞象原创(魏德龄/文)“软件定义”的魅力正在愈发凸显,普遍到每个人手机装载的App,极客到用老旧电子产品变身的路由器,生产力到让服务器变身网络中的不同角色。软件正在呈现出定义一切IT世界的态势,让通用硬件展现出无限创造力。
但如何释放这种创造力则是摆在设想与落地之间的一条鸿沟,如同是视窗系统之于PC、Android之于手机,让开发者有展现创作力的舞台,还能让使用者有简单易用的平台,仍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课题。例如如今大热的人工智能业务,在将强大的硬件算力变现的过程中,业界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一个共同的底层承载方式。
最“接地气儿”的云原生
从此前英伟达发布会上黄仁勋对于全栈架构的介绍中就能发现,整个技术栈围绕着Kubernetes云原生架构构成。OpenAI的底层调度平台与计算平台采用的也是Kubernetes。不久前Meta发布的关于GPU训练运维的实践博客中,采用的也同样是Kubernetes。根据调研公司的统计开看,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服务底层承载均以Kubernetes为主。
也就是说,无论是人工智能时代,还是此前的数字化浪潮,在剥离了表层的应用后,底层都有着Kubernetes的支撑。“无论这个世界被谁改变、被谁吞掉,但最接地气,逃脱不出的还是云原生相关的整个技术栈。”青云科技云原生产品负责人于爽在近期举行的KubeSphere媒体沟通会上表示。
云原生成为AI重要承载的背后,与其开源文化的工作方式有着很大关系。以KubeSphere为例,作为在Kubernetes之上构建的面向云原生应用的分布式操作系统,除了常规的社区运营外,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各个城市都出现了很多愿意主动承担相关工作的外部贡献者。在社区中,青云科技也不会刻意制造话题爆点,而是围绕客户需求,科学地使其转化为KubeSphere上的产品能力,以此来吸引社区用户。
“开源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形态去构建你的客户群体,去拉动你的产品能力、需求的一个最好的‘武器’。”于爽表示,青云会持续加大开源的力度与投入。一方面在产品形态上创造更好的抓手,另一方面加大开放力度。
KubeSphere提供了一个涵盖八大开源项目的云原生平台,截止到上个月,累计安装量已达500万以上,外部贡献者累计500以上。项目包括支持多云、多集群分布式部署的KubeSphere容器平台;提供云边协同、边缘设备管理的边缘计算平台EdgeWize;提供集群健康扫描与安全监控的KubeEye;支持全场景、分布式可观察能力的WhizardTelemetry;简化Fluentd和Fluentbit日志管理的Fluent Operator;高效部署Kubernetes环境及云原生组件的KubeKey;支持BGP等协议的开放式负载均衡器OpenELB;以及提供多渠道灵活告警管理的Notification Manager。这些项目协同构建了完整的云原生生态系统,助力企业实现从集群管理到应用交付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与客户需求共成长
在2024年,KubeSphere的商业进展也反映出了客户需求的变化。
最明显的一点在于容器化应用已经开始深入至企业的核心业务中。在金融领域,银行的内部结算、保险公司案例处理器等核心业务,已经开始运行在KubeSphere进行处理。“不仅能用,还要好用。”成为了客户对KubeSphere提出的更高要求。
例如国内某大行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开始探索非常前沿的云原生头部需求,谋划在国内多地多中心通过统一化管理实现交付部署。另外一家银行中已有500多个研发项目开始围绕KubeSphere进行业务构建,除了底层基础设施运维功能外,还包括开发业务、DevOps敏捷等。
边缘云的需求也正在凸显,某银行正在探索云边协同基础架构方案的落地实践,例如对网点柜员的合规性行为检测,通过相应的传感装置对员工操作动作进行捕捉,再结合算法来判断动作是否合理。
除了应对客户日渐增多的深层次需求外,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也为产品功能上提出了更多要求,客户面临多云环境、多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挑战,希望通过云原生平台实现跨云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优化跨工厂的应用分发,降低运维成本。KubeSphere就在今年帮助了某全球顶尖的电池供应商实现了横跨国内外云环境进行统一应用分发的目标,通过纯软件的方式来纳管不同厂商的Kubernetes基础设施。
面向海外市场,KubeSphere采取了轻量化且高效的策略。目前已广泛积累了包括东南亚、土耳其等地区的开源用户,并借助如土耳其GENCUBE这样的本地合作伙伴进行商业转化,实现了如土耳其机场等企业版客户的成功交付。
从上述的客户需求变化与实际应用案例中不难发现,容器云正在多个完全不同的行业领域产生价值,场景遍布金融、电池工厂、机场等。面对持续深化又完全不同的客户需求,KubeSphere需要解决功能复杂度与版本升级开发中的矛盾,才能让使用者依旧享受的简单易用的体验。
“云原生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每一个新的需求产生都是意味着不同的业务场景,KubeSphere团队的人数是有限的,技术能力也是有限的,让工程师无限地学习不同领域的云原生知识是不现实的。”于爽谈到了其中的矛盾,同时也在2024年找到了一条可以化矛盾为无限创造力的道路。
灵活释放创造力的LuBan
500万以上的累计安装量、500以上的外部贡献者、国内多领域的客户、海外市场的合作伙伴,通过开源社区的培育与围绕客户的产研团队,显然KubeSphere已经拥有了一个足以让“软件定义”充分发挥创造力可能的基础。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