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事关1.9亿老人!一封倡议信,揭开独生子女的叹息



速读:2025年10月27日,重阳节前夕,蚂蚁集团AI健康应用AQ发布了一封名为《别让慢性病抢走我们的父母》的倡议书,呼吁全社会将敬老爱老延伸至老年慢病管理这一健康问题。 全世界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日本,也在慢病管理上进行了诸多探索。 曾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多年的北大教师胡泳,撰文呼吁人们更关注和理解慢病患者的真实处境和需求; 许多人脑海里的第一个答案都会是医院,这却是慢病治理的第一大误区。 过去一年,尽管他总多次公开呼吁,可仍然能体会到老人的慢病、子女的照护——这些普遍又利益攸关的事,始终没有被公众认真讨论,“大部分人会被一些经历打动或者说感动,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从逻辑上想得更清楚”。

一个人哪怕幸运避开了所有慢性病,可他的人际关系里一定有人躲不开,但慢性病又是一个令人沮丧的话题,以至于在公共空间里人们常常会回避它。

这次来自AQ的倡议所引发的讨论,某种意义上推开了这些门,看起来每个人都是在讨论自己的经历,本质却是一次集体的“生命教育”。

文|董芊芊

2025年10 月 27 日,重阳节前夕,蚂蚁集团 AI 健康应用 AQ 发布了一封名为《别让慢性病抢走我们的父母》的倡议书, 呼吁全社会将敬老爱老延伸至老年慢病管理这一健康问题。

短短一篇文章, 意外戳中了集体的隐痛 :北京大学 教授胡泳 、作家 六神磊磊、 明星范丞丞、模特胡兵、 主播 罗永浩 、日本 导演竹内亮等名人纷纷 响应, 借此在社交平台谈起了父母患病的经历和对慢性病的感悟。

曾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多年的北大教师胡泳,撰文呼吁人们更关注和理解慢病患者的真实处境和需求 ;作家叶檀从病人的视角指出慢病并不可怕,做好疾病管理同样能拥抱幸福;日本导演竹内亮则从日本曾经历的老龄化社会聊起,呼吁中国公众要更重视老年慢性病问题。

真正让人意外的是, 是这 些 名人 视频和文章下方涌现出一段段自述 —— 网友 们 似乎 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树洞,讲述 起 自己与父母、与疾病之间的故事。

六神磊磊的文章下,点赞最高的留言来自一位黑龙江的女孩。她写道,自己在陪父亲做透析内瘘手术的火车上看到 这篇文章, “ 心里五味杂陈。作为一个母亲早早去世的独生女,爸爸又接连生病,现在要每周请假陪他透析,日子真的难过了 ” 。

紧接着,是一位来自云南的女孩。她的母亲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读到文章时,已在医院陪护 43 天,在 ICU 外焦灼地等待了六天。她写道, “ 现在我还能边看磊哥的文字边陪她散步 ” 。

时政博主九边的文章下,一位来自 广东的男孩回忆了父亲生前被糖尿病折磨的痛苦, “ 去世前一个月,其中一根手指的第 一指节已出现坏死溃烂发黑,其中一只脚也肿大溃烂发黑。他去世前一定很痛苦…… ”

如同 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 AQ 的 倡议揭开了一个早已存在,却被 许多人 忽视的现实 : 怎样让 老人 的 慢性病问题 ,不只被看见,更能被接住。

慢病:如此利益攸关,又如此被忽视

这场讨论中,几乎每位发声者的家庭,都笼罩着 慢病的影子 :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陈季冰提到了父母的高血压,六神磊磊的母亲也是十几年的高血压患者,胡泳的母亲则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数字让这种感受更具 普遍性。据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数据和民政部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 3.1 亿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其中近 1.9 亿长期与慢性病共存。而我国有超 6 成老年人独居或仅与配偶同住, “ 空巢家庭 ” 成为常态,这让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困难加剧 。

不过,年老未必会多病,是什么让我们的父母被慢病纠缠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生薄世宁有过一个观察, “ 我常常在 ICU 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因为糖尿病没管好,血糖飙上去,孩子坐夜车从外地赶来,老人已经昏迷了。那一刻,你会发现,真正让人害怕的,不是衰老,而是明明能预防的病,拖成了灾难 ” 。

这正是慢性病最可怕的地方。它不是骤然来袭,而是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缓慢侵害父母的身体。当你察觉到问题时,或许已错过了最佳防控的时机。

在 AQ 的这次倡议中, “ 这些症状是病了不是老了 ” 登上微博热搜。许多网友才意识到:那些被当作 “ 人老了就这样 ” 的抱怨,可能正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比如,当父母视力模糊、走路吃力、反应迟缓时,我们常以为只是衰老,但那也许是糖尿病在悄然改变他们的身体。

“慢性病不是没被看见,而是被忽视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说,慢病就像一头 “房间里的大象”。人们明知它存在,却依然漠然。胡泳对此感到不解:“慢性病人群如此之广,与人们如此利益攸关,为什么又会被忽视得如此严重?”

他引用美国精神病学家凯博文的结论来说明一个简单的事实——在慢性病面前,无人幸免。慢性疾痛约有几百种之多。据国家卫健委统计,75%的老年人都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在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中,慢性病也不少见。

一个人哪怕幸运避开了所有慢性病,可他的人际关系里一定有人躲不开,但慢性病又是一个令人沮丧的话题,以至于在公共空间里人们常常会回避它。这也是为什么当看到AQ倡议时,胡泳撰文响应称“发出别让慢性病抢走我们的父母乃至抢走我们自身的呼吁,就不仅必要,而且及时”。

胡泳意外成为“照护者”的代言人,始于2024 年他写下的一篇自述——讲述自己如何从北大教授,变成一名照看母亲的“24小时护工”。文章引发巨大反响后,有人说,胡泳的故事,映照出中国4400万失能家庭共同的叹息。

上个月在杭州举办的全国养老院院长大会,连他自己都很意外,“我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养老也没啥关系”。可主办方告诉他,“养老院长也不见得明白照护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希望你给他们讲一下”。

过去一年,尽管他总多次公开呼吁,可仍然能体会到老人的慢病、子女的照护 ——这些普遍又利益攸关的事,始终没有被公众认真讨论,“大部分人会被一些经历打动或者说感动,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从逻辑上想得更清楚”。

如今,胡泳的父母都已去世,但那段经历让他的人生被迫推开了许多“门”——关于衰老与死亡、悲伤与内疚,“可以说每一个门都挺沉重的,推开也不容易,然后推开门进去以后看到的东西也并不漂亮”。

这次来自 AQ 的倡议 所 引发的讨论,某种意义上推开了这些门,看起来每个人都是在讨论自己的经历,本质 却 是一次 集体的 “ 生命教育 ” 。

慢性病才是老龄化社会最难解的问题

慢病到底归谁管?许多人脑海里的第一个答案都会是医院,这却是慢病治理的第一大误区。

全世界对慢病的治理共识是:它最需要的是一整套完整的干预体系,其中也包括了对生活方式的干预。慢病治理也绝非单一主体的责任,而是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在许多发达国家,慢病从来都不只是一桩家事,而是“国事”。比如新加坡政府对居民健康,几乎是强制干预。 “ Healthy 365 ” 就 是新加坡政府推出的一项健康管理 App ,公众通过手机记录步数、睡眠、运动量等数据获取健康积分,用于兑换超市、便利店的代金券。

全世界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日本,也在慢病管理上进行了诸多探索。

比如,日本人的体检是企业必须完成的 KPI 。日本有一项世界罕见的制度 —— 每个员工都必须参加年度体检,由公司埋单,这样大量慢病筛查得以在职场完成。

2008 年 日本 实行了 “ 特定保健指导 ” ,《确保老年人医疗的法律》规定全国 40– 74 岁所有参保人,每个人都要体检筛查腰围、 BMI 、血压、血糖、血脂 ,超标者由健康指导员进行 3 至 6 个月的持续辅导,由 医保 “ 付钱”给这些干预服务。

近年来 , 防治慢性病也成为中国医疗领域的头等大事。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居民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超过 85% ,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 70% 以上。

为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已出台一系列举措推进慢病管理:一方面,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强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动慢病患者下沉基层接受日常照护;还通过健康中国行动等专项计划,在全国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从源头降低慢病发生风险。

然而,中国的慢病管理,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地域发展不平衡、患者需求多元等复杂局面,仅靠政府和医疗体系的推动远远不够,也需要社会多方的协同发力。

成为人人可以信赖的健康管家

当 1.9 亿老年慢病患者的治疗和日常照护成为沉重课题,奔涌而来的 AI 浪潮,正试图照亮无数中国家庭正奋力穿行的漫长隧道。

这不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算法竞赛,而是关乎数亿个家庭的生活日常。

在江西九江的涂山村, 65 岁以上老人有 200 多人,且大多患有慢性病。 00 后的村医吴静怡,也开始用 AI 来补充学习医学知识,帮她为村民诊断常见病症。 AQ 能帮她将部分老人的纸质档案电子化,患者的血压、血糖、用药史等关键数据就能清晰归档。

她还会让 AQ 编个健康顺口溜,让防骗和养生知识更容易被老人记下。

毛洪京医生是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治疗睡眠障碍的权威专家。多年来,他一直在推动将科技与医疗更好融合,并成为首批在 AQ 上线智能体的医生,为患者提供失眠评估、问诊咨询等 AI 服务。从此,这里就像一个 “ 深夜树洞 ” ,成了无数失眠患者的 24 小时急诊室。

无数咨询中,毛洪京团队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求助者 —— 有位 74 岁的县城老人,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与 AI 对话多达一千多次,反复诉说着每晚只能睡 1 到 2 个小时的痛苦: “ 我做梦都想睡着,请你帮我一把…… ” “ 艾司唑林片加酸枣仁胶囊,有没有效果? ”

对话进行到四五百次,老人也开始向 “ 毛洪京智能体 ” 说起自己的孤单,“ 妻子生重病,我也尽力医治了,女儿就是不原谅我……”

这些无助的深夜,除了提供治疗建议,对话框另一端的 “ 毛洪京智能体 ” 也像心理医生一样,为老人提供必要的安慰与疏导: “ 这对您来说一定是非常艰难的时期,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对自己太苛刻。如果您觉得情况特别复杂,寻求专业帮助总是最好的选择…… ”——AQ 没有越位 “ 诊疗 ” ,而是明确 建议并引导其寻求线下专业评估。

这让毛洪京更确信了 AI 的价值。过去,毛洪京的专家号一号难求,即使高负荷工作,一年也只能接待一万个病人。但 “ 毛洪京智能体 ” 上线不到一年,至今已服务超 650 万人次的失眠患者。

AQ 在倡议信中披露的一组数据,也映照了身处慢病困局中的老人们的真实需求 ——抑郁症、高血压、糖尿病,是 AQ60 岁以上用户最常咨询的三大慢病; 12% 的老年人会把药盒拍给 AQ 看,就为了弄明白上面的小字和术语。

还有超过 25% 的失眠咨询,是老年人在深夜零点后发出的。 那些辗转反侧的夜晚,他们或许不想打扰子女,于是只能打开手机,慢慢摸索着用语音问出一个个问题。

10 月 27 日,为助力老年慢性病的长期管理, AQ 还推出了多项新功能:拍一拍血压计、血糖仪即可智能解读数据,并支持健康数据异常的即时预警;推出慢病用药提醒功能,父母和你会定时收到通知,减少忘吃漏吃,避免病情反复;支持健康档案共享给家人,父母的病历和体检报告,子女随时能看、能管、能 提醒。

AQ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 23% 的老年慢病咨询由子女代问。 AQ 产品负责人、蚂蚁集团 AI 医疗总经理刘军伟表示, “ 我们正是希望通过科技让子女即使身处异地,也能更好守护父母的健康”。

据调研机构 Questmobile 发布的最新 AI 应用行业报告显示, AQ 上线 3 个月,作为唯一的健康类应用,已跻身中国 AI 应用榜第 7 位,更凭借三季度月活用户规模超 80% 的复合增长率,成为前十中增长最快的应用。这印证了 “ 健康 ” 在当下中国的庞大需求。

“ 我们依然还在起步阶段,有很多功课需要做,所有的指标都在于,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刘军伟 表示, 未来 AQ 也会推出更多新功能,助力中国慢性病问题的有效缓解。

近年来, 除蚂蚁集团 AQ 外,字节跳动、京东、百度等大厂 , 也纷纷在 AI 医疗领域 加大投入 ,但 面对 中国 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 深度老龄化 等问题所 带来的社会挑战, 这些 或许还远远不够。

AI 能否解答这道全民健康题,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验证 。

(相关问答及信息披露均已获得授权,文中图片来自蚂蚁集团、视觉中国)

(专题)

主题:慢性病|一个|慢病|父母|六神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