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万中介费赴日打工:技能实习生的异国“豪赌”
过去,技能实习生所从事的工作,被日本人看作是“3K工作”——危险(kiken)、肮脏(kitanai)、吃力(kitsui),并且会不时发生性侵害、压榨员工、克扣工资等现象。
由于招聘门槛不高,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技能实习生制度被看作是日本政府填补廉价劳动力的一种手段。而在现今少子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进一步出台特定技能制度,则体现了日本从寻求“短期廉价劳动力”到培育“长期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如何规避工作过程中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张霄认为,要尽可能选择规模大、名气高的会社,管理章程、薪资待遇、晋升渠道等较为完善,工作起来更舒心。小企业甚至个体户,很难给予劳动者更切实的保障。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陈相成
责任编辑:姚忆江
从河南老家只身来到异国打工,19岁的王京京在日本生活已四个多月。
花了3万多元人民币“介绍费”,这是自己辛苦攒下的钱。“我是家里第一个出国打工的孩子,最开始长辈并不理解和支持。但现在,我庆幸当时顶住了压力。”她告诉南方周末。
通过技能实习生制度,有数以万计的像王京京这样的外籍劳动者,正在日本工作。
过去,技能实习生所从事的工作,被日本人看作是“3K工作”——危险(kiken)、肮脏(kitanai)、吃力(kitsui),并且会不时发生性侵害、压榨员工、克扣工资等现象。因此,国内外引起的广泛热议,让日本政府对这项制度不断作出调整。
“无论从更新本身,还是执行层面,能够明显感受到技能实习生制度正趋于规范化,外籍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总体向好。”针对相关制度的变迁,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花晓波向南方周末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卞显乐则分析,这体现了日本对外籍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步提高,制度导向从“短期廉价劳动力”向“长期技能型人才”转变。 不看学历年龄,看岗位适配度
尽管只有19岁,但在来日本之前,王京京在国内已有三段完整的工作经历。
“16岁那年在中专学习西餐西点制作,后来经学校推荐到上海工作。每天通勤从虹口到长宁,工作12小时,时薪18元。”王京京说,干了一年,她实在难以忍受,最终果断离职。
之后,她从事过日料门店服务员、家政公司钟点工等职业,但总体过程并不如人意,还因此落下了腰伤。
偶然机会下,王京京从网上了解到日本技能实习生制度。她发现,不少和自己有类似经历的年轻人,能通过这一方式谋求到合适工作。因此,她顶住各方压力,通过中介机构介绍,花费3万多元人民币的“介绍费”只身来到日本。
技能实习生制度在日本已有四十余年历史。1981年,日本开始实行“外国研修生制度”,目的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日本的技术;1993年,升级为“技能实习生制度”,核心变化在于通过技术鉴定,延长外籍劳动者的在日逗留时间;此后,又历经了数次修改和完善,包括增加“特定技能制度”,明确16个行业门类。
目前,王京京就职于栃木县下野市的一家知名食品会社,从事火腿加工相关工作。她表示,技能实习生制度对日语水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