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著增加慢性病风险的隐秘“杀手”,竟是晚年孤独

孤独或社会孤立的老年人,发生心血管疾病和抑郁症等慢性疾病的风险会显著上升。两者之间存在恶性循环。
在很多老人看来,承认孤独,就等于在别人面前说自己的子女不孝顺。不承认,也就不会去找解决办法,很多时候就忍着。
医生不光要问老人饮食习惯好不好,也要问他是不是经常跟人交流。如果发现社会关系缺失,可以把他转介到社区医院、居委会。
南方周末记者 陈佳慧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佳珩
责任编辑:谭畅
孤独以缓慢、隐匿的方式,长期侵蚀着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视觉中国图
当一个人老去,伴随他的社会关系逐步脱落,他要处理的致命问题是什么?33岁的保镖阿凯和45岁的高校教师于斌,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孤独。
阿凯来自辽宁省大连市,最近,他接到越来越多与老人有关的活儿:假扮他们的儿子、侄子、外甥,替他们出头撑腰,防止独居的老人被欺负、被轻视。(详见相关报道 《扮演临时儿女,“白社会”保镖为老人撑腰》 )阿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些老人孤独到连诉苦的人都没有。
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英才副教授于斌研究老年人孤独已有十余年。2024年,他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社会联系委员会报告的咨询专家组成员,也是专家组里唯一的中国人。
那份发布于2025年的报告《从孤独走向社会联系——迈向更健康的社会》揭示:在2014年至2023年间,全球每6人中就有1人感到孤独。这一数据在老年群体中更为显著,1990年至2022年间,高达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处于孤立状态。
孤独也悄悄吞噬健康,甚至带来过早死亡的风险。该报告提到,2014至2019年间,全世界每年有超过87.1万人的死亡与孤独有关。心脏病、中风、抑郁、焦虑、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病都与它有关。
然而,在国内,无论是公共政策层面,还是家庭与个人的认知中,对孤独和社会孤立危害的重视都远远不够。它不像跌倒那样能立刻看到身体损伤,而是以缓慢、隐匿的方式,长期侵蚀着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 孤独危害健康
南方周末: 你为什么会关注老年人孤独这个问题?
于斌: 我关注这个方向十几年了,一开始它还不是热点领域。实际上,最早关注这个问题的是英国、日本等国家,因为一个国家老龄化越严重,对它的关注度就越高。中国也进入老龄化社会了,所以近几年这个话题在国内也开始慢慢被重视了。
南方周末: 现在有人花钱雇“干儿子”“临时亲戚”陪老人,请保镖假扮亲戚来养老院给老人撑腰,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于斌: 我一点也不惊讶。国外很早就有这种现象,比如日本就出现过雇人当临时家人陪伴老人的情况。当一个人愿意花钱去做这件事,说明这已经成了一种需求,甚至是基本需求。人类是社会动物,我们需要通过社会角色来感受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但退休后,老人失去了这些社会角色,存在感自然会下降。尤其在养老院的老人,他们会希望再次感受到自己作为父母的这种存在感,所以才会雇人来扮演子女。
南方周末: 你的论文里,很多都在研究社会孤立和孤独。它们是什么关系?哪个更可怕?
于斌: 从定义上说,孤独是一种主观的痛苦感受,来源于期望和实际社会关系之间的落差;而社会孤立是一种客观状态,指的是一个人社会联系有限或缺失。衡量社会孤立通常看几个指标:你是不是独居,和子女、朋友、亲戚是否有定期联系,是否经常参加打牌、下棋、广场舞这样的社会活动。
从群体的角度看,社会孤立水平越高,孤独感往往也会越高。比如,一个丧偶、独居,又不怎么参加社会活动的人,他的孤独感一般会比较强。
不过,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有些人虽然没什么朋友、社交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