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75条热搜,焦虑中前行的预制菜



速读:预制菜是当下快节奏生活的唯一解还是最优解? 10月1日,西贝开始全国调价。

从萌芽到崛起,预制菜在国内的市场规模接近六千亿元,然而,直到2024年预制菜才有一个较为官方的定义。

预制菜风波中的舆情关键词,在食安领域并不陌生,多年前就有过很多讨论,比如对转基因、乳制品等话题的讨论。

预制菜是当下快节奏生活的唯一解还是最优解?争议频破圈背后,是悬而未决的定义、标准、监管。

南方周末记者 宋炳晨 南方周末实习生 陈涵

责任编辑:黄思卓

谁也没有料到,一条不足百字的微博,点燃了一场空前的预制菜讨论。

2025年9月10日,知名主播罗永浩对餐饮品牌西贝公开质疑,称其菜品“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此言论引发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激烈反击。双方在社交媒体上展开多轮交锋,两周内产生75条微博热搜,更将整个餐饮行业“公开的秘密”推至聚光灯下。

截至目前,西贝每一个新动向仍在引发讨论。9月24日,西贝线下门店发起活动,向到店顾客免费发放100元堂食代金券。据企查查,西贝在9月30日成立新公司,经营范围包含“预包装食品销售”。10月1日,西贝开始全国调价,近期西贝又推出消费送券等活动。

政策层面,预制菜国家标准还在酝酿之中。9月21日,国务院食安办表示,已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这不是预制菜第一次引发公众讨论。预制菜这一概念从2022年进入公众视野后,为什么争议不断?产业化步伐加快背景下,为什么公众对预制菜的态度始终在便利与疑虑之间摇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北京的一家西贝门店。南方周末记者 宋炳晨/摄 预制菜是“大势所趋”?

不用切,不用洗,热一热就能吃?

“懒人福音”预制菜,早已是大众餐桌的“老朋友”。预制菜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的美国,随后于1980年代在日本发展成熟,并于1990年代在中国市场兴起。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达2.8万家。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爆炸式增长,尤其是在2024年,全年注册量首次突破万家,同比增长120.43%,达到历史峰值。

从萌芽到崛起, 预制菜至今在国内的市场规模接近六千亿元,然而,直到2024年预制菜才有一个较为官方的定义。

2024年3月,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