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丨刘道玉:大学究竟应该怎么上?
2025年11月7日,武汉大学发布讣告,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7日15时33分在武汉逝世,享年92岁。刘道玉被称为“武大蔡元培”。1980年代,在武大校长任上,他一方面营造了自由开放的校风;另一方面大刀阔斧改革高等教育,学分制、主辅修制、导师制等一系列现代高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均始于他治下的武大。
多年来,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持续思考大学教育及改革。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在南方周末发表多篇讨论教育话题的文章,并在2012年获颁南方周末中国梦践行者。在他看来,大学生应该怎样度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应当达到怎样的目的,是他直到老年之后,才思考出答案的问题。今日,我们重发刘道玉于2020年10月22日在南方周末发表的一篇文章,一起重温这位老教育家的教育思考。
刘道玉
责任编辑:吴筱羽
“大学究竟应该怎么上?”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许人们大不以为然,似乎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套路,照此办理就是了。
什么是成型的办学套路呢?那就是高中毕业后参加统一高考,选择一个满意的专业,按照教学计划,逐门课程听讲、考试直至获得毕业文凭,然后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
这是天经地义的吗?是培育人才有效的途径吗?对此,大学的办学者或是求学者,少有人提出质疑,更没有人敢于打破这个传统的窠臼,去尝试某些新的教学模式,以培育出杰出的人才。 指导学生如何学习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本人,这是旧中国学艺拜师的行话。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高考被大学录取,这也就等于说他们已经跨入了学艺的门槛。但是,他们是否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究竟是取决于名校或名师,抑或是取决于自己的志趣呢?我无不遗憾地说, 现在的大学既没有导师给他们以指导,也没有开设指导他们如何学习的课程,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在迷茫中摸索,而仅仅只是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有的甚至是收效甚微。
《示子通》是南宋大诗人陆游教儿子作诗的一首词,其中写道:“诗为六艺之一,岂能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在逝世的前一年写的,他的意思是说,不能仅仅就写诗的技巧来学写诗,必须勤学苦读,在生活实践中下功夫。他反思了自己学写诗的经历,年轻时只是注意辞藻、形式、技巧,但到了中年才发现这些方法是不对的,转而注重诗的立意、构思和意境的修炼,因而他写出的诗词在文学史上都是不朽的,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
同样的,大学生们的学习,重要的不是专业,也不是按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