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系”欲吃回头草,收购标的身价已今非昔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北京报道
“中国软件第一股”东软集团(600718.SH)再酿资本运作。
12月16日晚间,东软集团公告称,公司正筹划通过支付现金和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上海思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思芮”)100%股权。
为此,公司股票自12月17日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据了解,东软集团拟现金收购上海瑞应人才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芮屹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持有的上海思芮合计57%股权,拟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大连东软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东软控股”)持有的43%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本次交易预计构成关联交易。据悉,上海思芮不仅是东软控股参股公司,近两年与东软集团也有数亿元的业务往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截至2022年9月,上海思芮估值为8.87亿元。时过境迁,“东软系”如今基于战略转型目标,欲吃“回头草”,可前者的身价与两年前或已不可同日而语。
购回背后
上海思芮成立于2013年11月,公司是一家信息技术及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此前为东软控股旗下公司。
2022年9月26日,人瑞人才(6919.HK)公告称,公司旗下上海瑞应人才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斥资4.08亿元,向东软控股收购上海思芮46%股权。
以此计算,上海思芮当时估值约为8.87亿元。
通过出售上海思芮股份,东软集团得以回笼约4亿资金。彼时,这一动作被视为资源优化之举。
从业务聚焦角度来看,东软集团当时正处于对核心业务板块进行深度梳理与整合的关键阶段,而上海思芮虽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有一定的建树,但与集团当时全力攻坚的智能汽车、智慧城市等方向有所偏差。
时隔两年多,12月16日,东软集团和人瑞人才分别发布公告,宣布签订框架协议,拟将上海思芮股份纳入上市公司体内。
目前,东软集团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东软控股的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是刘积仁,他同时也是东软集团的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据悉,刘积仁的亲属一直担任上海思芮的董事。
因此,与其说是东软集团收回上海思芮,不如说是“东软系”看到了这块业务的价值。
“随着数字化成为时代大趋势,信息技术服务市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东软集团如今选择回购上海思芮的股份,是其转型过程中的最新注脚。”有受访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正如公司董事长刘积仁一贯的态度,“猫有九条命,每五年换个活法”。在过往采访中,他也强调过,东软集团“非常怕死”,因此不断进行战略调整。
2024年上半年,东软集团再次推动重大战略变革,实施了面向管理平台、研发体系、软件生产体系、营销体系、生态、领导力与人才等专项变革工作。此外,公司推动解决方案的智能化、数据价值化、服务化和生态化。
在近期召开的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东软集团高管对外透露了战略变革的最新进展。
其表示,作为东软“解决方案智能化”战略的重点,公司着力推动智能化在实际应用场景的落地,围绕交互智能、认知智能、事务智能、决策智能,全面推进解决方案的智能化,AI产品家族持续扩容,并在客户场景多点落地。
比如,在医疗健康领域,“探索”多模态医学人工智能平台已应用于多家医院的科研课题;病历方面,与武汉中南医院合作推进智能病历生成;知识库方面,已形成AI-CDSS疾病知识库产品;基于大模型的医保智能数据查询分析应用已在新疆建设兵团上线;基于数字人和智能体的公共服务系统已在沈阳医保完成原型开发;开展在人社智用体、数字人、智能经办、智能审核和智能仲裁等方面的应用实践。
在智能汽车领域,东软全自主研发的NaviAgent小模型与车厂大模型结合,已导入全新发布的OneCoreGo®全球车载智能出行解决方案5.0;AI智能车书等小模型应用到云端生成式大模型应用方案也已在车厂推进。
近期,东软集团又发布了多款智能化时代创新型解决方案,包括医院高质量发展解决方案、医疗数据价值化解决方案、城市人力资源发展平台、城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等,融合AI、大数据等技术打造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软件产品领域,今年东软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应用于达利凯普、鞍钢集团等客户。这恰恰与上海思芮的业务有所交集。
战略抉择
东软集团被称作“中国软件第一股”。
1991年,刘积仁在东北大学的两间教室中创办了东软集团,当时所有资产只有两间教室、三台电脑和三万元经费。
1994年,东软集团将软件与制造结合,进入医疗设备领域。1995年,公司进入中国国内尚不成熟的解决方案市场。1996年5月24日,东软集团在上交所上市,是软件公司中最早登陆A股的一家。
在成长阶段,东软集团一方面深入医疗设备领域,其生产的CT等医疗设备不仅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还成功迈向国际。另一方面,在软件与服务融合方面,广泛涉足金融、电信、能源等多个行业的解决方案市场。
近年来,东软集团一直在进行战略转型,在智能汽车、智慧城市、健康管理等新兴领域持续发力,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但业务的多元化带来了管理和资源分配上的挑战,技术创新的快速迭代也要求东软集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多种压力下,财务状况面临挑战。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公司账面货币资金震荡走低,从34.31亿元下滑至2024年三季末的16.51亿元。
近年来,东软集团多次尝试分拆上市,寻求融资“补血”,目前已斩获两家港股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形成“东软系”家族。
其中,东软教育(9616.HK)专注于软件教育和培训领域。2020年9月29日,东软教育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发行价为6.22港元/股。然而,上市后的东软教育股价表现并不理想,截至12月17日收盘,累计下跌逾50%。
熙康云医院(原东软熙康,9686.HK)是东软集团旗下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子公司,提供云医院平台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等。2023年9月28日,东软熙康登陆港股,发行价为4.76港元/股。然而,上市后的东软熙康股价表现同样不理想,累计下跌近80%。
此外,东软集团还曾试图分拆东软医疗在科创板上市,该公司专注于医疗设备制造和医疗服务领域。但在2020年11月27日,东软医疗的科创板IPO申请终止。此后,公司三度递表港交所,但均未成功。
在此背景下,东软医疗选择引入战投——通用技术。
“通用对东软医疗的投资已经全部交割完成,同时,东软集团也与通用达成了全面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医疗信息化、健康养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相互赋能。”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首席投资官王楠近期表示。
而在当前政策鼓励并购重组的大背景下,吸收上海思芮,也是公司审时度势下,资本运作的又一步棋。
记者进一步发现,双方近两年关联交易金额不小。今年4月还签订了日常关联交易框架协议,根据协议,2024年度,东软集团预计向上海思芮采购金额为3.7亿元。而2023年,公司向后者采购总金额为2.97亿元。
10月26日,东软集团发布2024年三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8.91亿元,同比增长10.03%,归母净利润1.52亿,同比增长13.06%。
根据东软集团4月24日公告,截至去年末,上海思芮总资产5.7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3.18亿元。2023年,上海思芮实现营业收入9.42亿元、归母净利润6009万元。另据人瑞人才财报,2023年,上海思芮除所得税前溢利为4303.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6月末,在人瑞人才的账面,上海思芮的商誉高达2.66亿元。
总体而言,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顺利拿下上海思芮,有望与公司现有业务协同,改善财务情况,但标的公司估值或有较大变化。
一位受访并购重组专业人士认为,结合当前信息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上海思芮的估值必将超出此前的8.8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