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吴晓南|容老一节课:成名有捷径,生财有大道



速读:容庚先生是我们老师的老师,按辈分是我们师祖。 后来,他居然收到了回信,来信的人是大学者罗振玉,还给他寄了路费。

容老说,这叫什么?他指了指黑板上的十个字说,这就叫成名有捷径。做学问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告诉你们实在话,我一生的成就,就是这两部著作,其他都是充数的。我这一辈子,吃的就是这两本书。

吴晓南

责任编辑:刘小磊

左起:商承祚、容庚、张光裕;1980年于中山大学。

容庚先生是我们老师的老师,按辈分是我们师祖。我们读书的时候,他已经不给本科生授课了。我们班上的戴小京同学曾师从吴湖帆先生,借了老一辈的情谊,常上容、商二老家里请安。当他得知容庚先生要给研究生上课,请得应允,执弟子礼,也去旁听。回来时,兴奋不已,宿舍门一推,便嚷嚷道,“你们知道吧,今天,容老讲课了。”

容老一头白发,一身雪白的唐装,脚蹬黑布鞋,清朗,瘦削,在校园里散步,不徐不疾,风度翩翩。据说,容老原先是喜欢骑自行车的,但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他已经八十多。在中文系学子的眼里,他的身影一现,便是风景。一听他讲课了,宿舍里的同学忽地脑袋都转了过来。

“容老说,今天第一堂课,是想让你们知道,研究学问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看得太重,就做不出事来。”

“什么意思啊?”

“别急,别急。容老说完,他停下来,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十个字:成名有捷径,生财有大道。”

“什么?写什么?”

“成名有捷径,生财有大道。”戴小京一字一顿地把这十个字重复了一遍。

“哇!”众皆哗然。

“容老说,那时他在乡下,就是喜欢那些谁都看不懂的字。后来,自己学,又找到了几个连书上都没有解释过的字,对照着书里注释的方法,记下了自己的想法,积累多了,起了个名字叫《金文编》。”

百度百科:容庚(1894年9月5日-1983年3月6日)。广东东莞人,出身于清末书宦世家。容庚先生诗书家风,从小熏陶,便是六书体例,什么《文字蒙求》《说文部首》等等。就读东莞中学的时候,容庚开始研习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和桂馥的《缪篆分韵》,萌发补辑的想法。他中学毕业后,留东莞中学任教,担负文字学课。容庚一边在东莞中学教书帮补家用,一边编写《金文编》,历时数年完成四册《金文编》初稿。 

“容老说,他后来想了想,还是不过瘾,借了学校的钢板,用了学校的蜡纸,刻了些许章节字,滚筒油印,编印成书,四下寄出。后来,他居然收到了回信,来信的人是大学者罗振玉,还给他寄了路费。”

“容老说,后来他北上,先跟了罗振玉,又到了北京上学。”

百度百科:民国十一年(1922年),容庚北上求学,在天津,携《金文编》稿本晋见著名的考古学家罗振玉,深得罗的赏识,罗谓《金文编》正是他自己“欲做而未成者”,再三叮嘱“务竟其成”。并介绍他见马衡、沈兼士教授,遂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当研究生。民国十四年(1925年),《金文编》书成,罗振玉、王国维、马衡、沈兼士、邓尔雅诸学者为之校订并序。《金文编》是继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之后在编纂体例和方法上有新突破的第一部金文大字典,详备严谨,深得学术界的推崇。民国十五年(1926年),容庚研究生毕业后,留北京大学当讲师。

“容老说,那个时候,国之大事,殷墟考古。在河南殷墟陆续挖出了好些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又陆续运到了北平。都放在故宫保存。青铜器好些有铭文,如何辩识,如何断句,如何解读,谁都不懂。后来,故宫请了所有他们能请到的大学学者,国学大师,前朝的遗

主题:生财有大道|十个字|容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