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苏童:一个作家不停地改变自己,但逃不过自己的影子



速读:回顾年轻时的写作,有些小说的写作细节已经遗忘,但他对写作环境的记忆颇深。

我年轻时候,小说里的死人太多,后来想让它少下来,因为活着是不容易的。

作家如果不能直面现实,不能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做一次你的表述,会有一种隐隐的内疚。这种内疚,到某一天就化作了他的一个长篇构想。

《好天气》里,我要想做一次完整的,属于我个人的时代观察。

南方周末记者 潘轩 南方周末实习生 马一平

发自:重庆

责任编辑:李慕琰

苏童,当代作家,1963年1月生于江苏苏州,代表作品《妻妾成群》《黄雀记》《碧奴》等。(资料图)

“我是一个反自律的人。”

苏童坐在舞台中央,如此坦白自我。重庆书博会现场,照例有人远道而来,围观这位知名作家。随着暌违多年的长篇小说《好天气》终于出版,他开始在出版社的“鼓动”下频繁在公众面前露面,并保证新作是“写过的最好看的长篇”。

小说断断续续写了11年,字数一度膨胀到100万字。谈及痛苦又波折的创作过程,他多次提到一个比喻:原本计划写365里,写到3650里时发现不止,是36500里。有朋友久久不见书的动向,怀疑他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他在电视节目里说起写作的艰难:“每天中午起床的时候,雄心勃勃,到了凌晨三点钟,睡觉的时候垂头丧气。”

《好天气》以咸水塘为界,划分出塘东、塘西,一个属于城郊,一个算是乡下,塘东以乳牛场为业,负责生,塘西以制棺材的殡葬业为生,负责死。塘东和塘西各有一个名叫招娣的女性,因为塘西招娣的儿子好福的丢失,两个人的命运开始纠缠……

活动第二天,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午后,苏童连续喝掉两杯意式浓缩,抵挡长时间采访带来的疲惫。他回忆,写作过程充满中断感:他习惯写完一段,给自己打分,75 分以上,小说方才通行,沿着线索往下走,否则陷入停滞。写作《好天气》,他数度感觉将自己写进了迷宫。

这两年,他决定快刀斩乱麻,将《好天气》交出。尽管大刀阔斧将小说删减至47万字,但这仍然是苏童有史以来体量最大的长篇小说。

这些年,苏童的作息日夜颠倒,“基本上属于看不见朝阳的人”。年轻时,他凌晨1点睡,早上八九点仍起得来,现在不到中午12点不起床,生物钟“乱七八糟,越老越乱”。他笑着回忆起不自律的节点,始自1993年,他在《钟山》杂志内部调动进专业创作组后,不用上班,“开始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性”。

1984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苏童到南京艺术学院当政治辅导员,主管学生纪律与杂事。他自觉“天生不是这样的人”,白天随便穿双拖鞋上班,晚上则纠集几个学生到宿舍里打扑克,领导把他的举止看在眼里,言谈里尽是恨铁不成钢的口吻,他收敛了一段时间,直至调去《钟山》当文学编辑的机会到来,他“颠颠地就走了”。

也是自那时起,他陆续写出《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和格非、余华等一并跻身先锋小说创作的潮头。

回顾年轻时的写作,有些小说的写作细节已经遗忘,但他对写作环境的记忆颇深。苏童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他当时居住在南京一栋民国时代的“小破楼”里,建筑外立面是西班牙风格,内部则简陋不堪,“地板咔啦咔啦,老鼠、蟑螂到处都是”。阁楼狭窄的空间,不太能容纳他从容行走,需要低头缩腰。

那一带附近住着很多1970年代下放到苏北、1980年代回城的人,搭建了很多窝棚,大多从事铁匠行当。他记得,当时居所附近有一位白铁匠,手艺出色,活儿源源不断。“我一年四季听着敲白铁的,当当当当的声音,写得我七窍生烟。”他在那里写了八年,好多中短篇就是在敲铁皮的声音里头诞生,其中不乏后来声名大噪的《妻妾成群》。

如今,写作环境变得微妙,“离不开自己的一间书房”。过去几年,他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各做了一学期的驻校作家。《好天气》的写作如常,但回到南京的家中一看,哪儿哪儿都不对,“一篇写满字的废纸”。

他惊讶地发现,在外地,语感消失了,写出的“全是庸俗的造句”。“漂泊当中我写不了东西,好奇怪。”坐在对面的作家,胡须里掺着白,语气透露着无奈。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资料图) 一半魔幻,一半现实

咸水塘一带,烟囱林立,各色工业污染烟雾,将天空染成彩色。小说世界有着作家真实生活的投影:苏童从小生活在化工厂的对面,日常被制造樟脑丸的苯酐气味熏染。

工业污染环境,对人感官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苏童因此在小说中创造出一个魔幻的地理空间:白天气时,风中刮满水泥粉尘;黑天气时,空气里是黏腻的碳灰;酸天气,让咸水塘一带风化案频出,导致“我弟弟”常常在晚上跟着鹅梦游。长期置身这样环境下,人们的眼睛会出现白蝴蝶,自此渐渐失明……被工业废水染得五颜六色的咸水塘,吸引无数人跑到这里赴死,塘里出没着亡灵的鬼魂,以及无头的“鬼鹅”。

有朋友问苏童,苏州是不是真的有鬼鹅传说?“我说真没有,但是我以前听过一个说法,鹅有很奇特的生命力,如果你不会宰鹅的话,鹅在没有头的时候还能跑。”苏童说,“这部小说一半魔幻,一半现实,加起来恰好是魔幻现实主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发现,相比苏童过往小说呈现出来的轻盈、灵动,《好天气》通

主题:苏童|《好天气》|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