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对话气候先锋|兴业证券刘志辉:做证券业绿色金融的探索者


速读:截至2024年6月,兴业证券累计帮助企业实现绿色融资规模超2700亿元,提前完成业务目标。 相较银行业主导的绿色间接融资,证券业主导的绿色直接融资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刘志辉认为政策标准逐渐完善的过程中,还需行业先行者通过系列管理和业务创新拓展绿色证券场景,并通过加强外部对话合作,共同提升证券行业在绿色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制度建设方面,为解决行业绿色证券金融产品和业务的界定模糊、不统一、难执行的问题,兴业证券结合研究和实践成果,2020年在行业内率先编制发布《兴业证券集团绿色金融业务评价标准》,从绿色企业、产品服务体系评价标准等多维度明确了绿色证券金融业务的边界,不仅为系统化推动企业自身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还为行业规范绿色证券金融相关业务提供了借鉴。 南方周末研究员康华。 双碳背景下,证券公司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承担着多重责任,包括绿色债券的发行与承销,促进绿色资产证券化,以及开发绿色指数、绿色基金,提供绿色投资咨询服务等,助力中国社会经济加速绿色转型。

相较银行业主导的绿色间接融资,证券业主导的绿色直接融资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刘志辉认为政策标准逐渐完善的过程中,还需行业先行者通过系列管理和业务创新拓展绿色证券场景,并通过加强外部对话合作,共同提升证券行业在绿色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南方周末研究员 康华

责任编辑:孙孝文

双碳背景下,证券公司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承担着多重责任,包括绿色债券的发行与承销,促进绿色资产证券化,以及开发绿色指数、绿色基金,提供绿色投资咨询服务等,助力中国社会经济加速绿色转型。

兴业证券总裁刘志辉认为,证券公司可以通过精准对接企业的绿色转型需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支持,帮助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绿色竞争力。

2018年,兴业证券在集团层面发布《持续推进绿色证券金融业务发展的行动方案》,在行业内率先设立绿色证券金融部,全面推动绿色证券金融业务发展。

2020年,兴业证券在集团层面成立了绿色证券金融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2021年设置绿色融资、绿色投资、绿色研究、环境权益交易四个专项工作小组,形成“四位一体”的绿色证券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的持续创新和深化发展。

2021年,公司提出目标,力争2025年绿色投融资规模达2000亿元,年均增速不低于45%。截至2024年6月,兴业证券累计帮助企业实现绿色融资规模超2700亿元,提前完成业务目标。

系统化创建绿色证券工作体系

南方周末: 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到人才培养,兴业证券为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做了哪些重点工作?

刘志辉: 管理架构方面 ,公司搭建了“战略层-领导层-实施层”三级业务管理体系,成立了战略与ESG委员会、绿色证券金融领导小组、绿色证券金融工作小组,监督、部署和落实绿色金融战略和具体任务。同时设立绿色证券金融部,起到牵头和协调作用,确保绿色金融理念融入公司各项业务场景。

制度建设方面 ,为解决行业绿色证券金融产品和业务的界定模糊、不统一、难执行的问题,兴业证券结合研究和实践成果,2020年在行业内率先编制发布《兴业证券集团绿色金融业务评价标准》,从绿色企业、产品服务体系评价标准等多维度明确了绿色证券金融业务的边界,不仅为系统化推动企业自身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还为行业规范绿色证券金融相关业务提供了借鉴。

考核激励方面 ,公司2019年就将绿色金融指标纳入了集团年度考核,逐步形成一整套适用于证券公司的绿色金融业务考核指标。同时,还建立了一系列向绿色金融业务倾斜的财务资源配套政策,依托年度考核和财务投入两大指挥棒强化内部引导激励。

人才培养方面 ,公司于2021年在行业内率先启动了“绿色金融专员认证培训”项目,截至2023年末已成功培养出138名经过严格认证的绿色金融专员。2024年公司进一步推出了“绿金专员提升计划”,旨在匹配集团绿色金融2.0升级发展要求,从战略、业务、服务、营销等场景提供培训支持,培养既精通证券业务又熟悉绿色金融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风险管控方面 ,公司建立了“识别-分析评估-监督管控”的风险管理流程,将环境气候风险因素融入投行、投资、信用等业务线的尽职调查、审批决策及后续管理。此外,公司还对公募产品投资组合的环境风险敞口进行量化评估,对投融资业务的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通过碳足迹管理加强投融资的绿色约束。同时,公司已连续四年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实现“以披露促管理,以管理促绩效”。

南方周末: 针对高排放的行业,证券公司如何提供更好的绿色金融服务?

刘志辉: 火电、钢铁、水泥等八大高碳重排产业贡献了我国八成以上的碳排放量,淘汰落后产能、完善碳减排管理、加强监管力度是促进低碳转型的主要方式。这一过程中,证券公司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助力高碳行业低碳转型。

一是拓展高碳行业的转型融资渠道。证券公司可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做大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低碳转型挂钩债券、低碳转型债券等转型债券品种规模,积极拓展转型融资服务。

二是创新碳排放权金融产品。证券公司探索在碳排放交易中提供碳信用、碳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推动形成更多基于碳排放权、碳汇的抵质押融资工具,提高碳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及碳资产的价格,帮助积极参与低碳转型的高碳企业获得更多环境权益收益。

三是提升自身气候及转型风险管理能力。证券公司不能只是单纯的降低高碳行业的业务规模及占比,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自身气候及转型风险管理体系,评估低碳经济过渡的实际与潜在风险,提高证券公司转型金融业务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响应转型金融客户的业务要求。

南方周末: 一些绿色生态产业存在“重资产、长周期、高回款风险”的属性,兴业证券如何为此类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刘志辉: 《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中环境保护产业、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是七大类绿色低碳转型产业中两个重要的组成大类,往往由于其自身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溢价低等产业属性,在融资的过程中面临更多挑战。

通常,这类项目需要公益资金、政府资金及商业资金的协同支持,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例如2022年,兴业证券担任海峡环保再融资项目的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完成了总额5.10亿元非公开股票发行,海峡环保是一家深耕水治理的绿色企业。截至目前,兴业证券已助力海峡环保实现IPO上市及可转债、非公开等多轮资本运作,累计募集资金达13亿元,有效支持了企业的快速成长与绿色发展。

南方周末: 公司如何应用数字科技来提升绿色金融的质效?

刘志辉: 我们于2022年9月上线了绿金业务数智管理平台,该平台是证券行业首个绿色金融业务管理系统,集成了三大核心工具:

一是绿色企业画像功能。 通过整合工商、交易所、证监会、发改委等多方数据源,构建全面的企业数据库。基于《兴证集团绿色金融业务标准》,利用大数据进行企业画像,精准识别客户的绿色属性,为企业提供符合其绿色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同时有效助力营销展业。

二是业务实时跟踪管理功能 。实现了绿色金融业务流程的线上化管理,包括储备业务的实时督导、业务信息的留痕与备份、查询统计等。通过这一功能,我们能够做到业务管理各个环节落实到人,促进考核有人可抓、有据可循,提升集团绿色金融精细化管理能力。

三是绿金业务智能报表功能 。覆盖了集团绿色投资、绿色融资、绿色研究以及环境权益交易等各个业务条线,实时根据数据信息变化,自动生成集团绿色金融业务的全景视图,包括累计绿色金融服务规模、服务绿色企业家数、代销绿色产品情况以及测算业务排名等。这些报表为集团绿色金融政策的制定、业务考核以及资源分配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

绿色直接融资政策还需细化完善

南方周末: 如何看待目前绿色金融市场上存在创新产品不足(多为贷款和债券)、创新应用场景较少的问题?公司如何推进相关创新?

刘志辉: 目前市场上的绿色金融产品大多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这两类业务的标准和模式也比较成熟,政策激励十分明确,规模发展非常迅猛。相较而言,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则比较碎片化,相关标准匮乏或分割,例如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碳金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推广与复制。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这些问题也是兴业证券在发展绿色金融之初遇到的最大困难。因此,我们编制出台了业务评价标准,打造全方位绿色金融服务产品体系、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此外,我们也注重加强外部合作,提升证券行业绿色金融发展质量。作为中国证券业协会绿色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中国上市公司协会ESG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公司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政策的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工作。2023年,兴业证券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发布了《中国“双碳”投资地图》,引导全球资本投资于中国的低碳与可持续发展。今年,证标委组织制定了《证券期货业绿色证券业务标准规划(2024-2025)》,对绿色证券业务标准的完善工作进行了科学规划与部署。在证监会及中证协的指导下,兴业证券正全面参与这一标准制定工作,为推动绿色证券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贡献力量。

南方周末: 金融漂绿日益受到欧美发达市场监管关注,从行业角度来看,应该如何避免漂绿?

刘志辉: 一是完善绿色金融业务的相关标准 ,加强对绿色项目的评估和筛选,对绿色项目的可行性、环保性、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二是要做好绿色项目存续期的信息披露 ,加大对资金用途的持续管理监督,提高项目运行的透明度,确保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项目的运行情况、环境效益、资金用途及等信息。 三是加快制定和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 ,明确漂绿行为的定义和处罚标准。同时,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形成合力打击漂绿行为。

南方周末: 为促进绿色金融发挥更大作用,对中国资本市场有何建议?

刘志辉: 一是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现有绿色债券标准虽已较为成熟,但绿色股票的标准尚未成型,对绿色直接融资的全面支持仍有提升空间。二是配套政策亟待强化,相较银行业主导的绿色间接融资,证券业主导的绿色直接融资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三是绿色创新业务亟待加快,需推动转型融资发展,对绿色融资形成有效衔接。四是要健全ESG投资生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企业提升ESG表现,实现高质量发展。五是要提升国际影响力,将中国ESG评价标准进行国际化,而非过度强调将国际标准进行本土化,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ESG评价和估值水平。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