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春晚、春运、电子红包,世界非遗版春节也要这样过?



“对于新年俗,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注意,是不是延续了核心的特质,做到守正创新。比如,春节的基调是欢乐祥和,春晚是电视传播技术兴起后渐渐流行起来的新年俗,你能感受到它是希望给观众带来欢乐祥和的氛围。”

2024年12月7日,庆祝春节申遗成功,四川阆中古城街道上的非遗项目送丝蚕表演。视觉中国图

临近年末,人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中国的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作为申遗项目的全称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从事节日研究的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认为,春节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背后隐藏着中国人对生产、生活认知的密码,凝聚着民族传承、文明赓续的共识,应该用守正创新的态度,看待春节的变化和新年俗的出现。 庆祝新年的社会实践

南方周末: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这个项目名称有什么含义?

张勃: 命名是项目申报的关键性问题。如何命名,涉及这个节日本来的名称,以及这个节日的本质。实际上,过新年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新年。而春节,是中国人自己的新年。虽然出现“春节”这个称谓比较晚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公历,中国出现了过两个新年的现象,“春节”这个名称给予

主题:春节|新年|社会实践|新年俗|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