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蔡东:城市不只有庞大的一面



速读:在某种程度上,蔡东的小说为失意的市民而作。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他们不够灵活,不够迎难而上,不善于使用工具理性,因而无法嵌合城市庞大机器的齿轮。

在某种程度上,蔡东的小说为失意的市民而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他们不够灵活,不够迎难而上,不善于使用工具理性,因而无法嵌合城市庞大机器的齿轮。蔡东说,她同情自己笔下那些不成功的中年男人:升职失败的美术老师、裸辞的父亲。至少他们身上有理想主义,有拒绝服软的力量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杨旻洁

责任编辑:陈雅峰

蔡东,1980年生,山东人,小说家,执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著有《木兰辞》《星辰书》《来访者》《月光下》等短篇小说集,2025年出版代表作集《河水从北方流淌而来》。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十月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图为蔡东在家中读电子书 (受访者提供/图) 失意的市民

蔡东不打游戏,《黑神话·悟空》是一个例外。抓住她的不是玩法,是火铃草和山风声。图书馆的窗外正传来断续的装修声和鸣笛声。蔡东向远方望去,“在深圳,我好久没听到过纯粹的风声了。城市的声音以噪音居多,那种自然的山风才能重新开启听觉。”

蔡东的小说和生活都在城市中,同时又与它的高歌猛进保持距离。2006年,几乎没有离开过家乡的蔡东从山东南下深圳,找到了一份教大学语文的工作,一直干到今天。

故乡小县城是由几代人亲密交好构成的熟人社会。在蔡东看来,深圳几乎是它的反面。“市声嘈杂,熙熙攘攘,具体到单个的人,又是沉默私密的。”在深圳坐出租车时,蔡东总是紧紧抓住扶手,无法适应这个城市“变态的速度感”。她不喜欢社交,因为看上去人人都友善得体,却永远无法走进彼此的内心。宅家反复观看马普尔小姐和大侦探波罗的剧集,是她最大的乐趣。

这种异质感,转化为文学时却遇到了障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蔡东苦恼于如何书写这个城市。她常对作家好友感叹,“深圳太难写了。”作为一个在经济上快速崛起的城市,它并不像北京、上海那样,有着深厚的文脉传承。作为一个移民,她总感觉自己写的是“外来人的深圳”,而非真正的深圳。

2015年,蔡东开始致力于开拓城市文学的多样性。她对准了深圳中产阶层的精神困境:他们衣食无忧,却“依然绝望,依然扭曲,依然低落,逃跑的冲动强烈涌起却终被深埋,人生朝着平庸无梦的深渊直直地坠落下去”。

在某种程度上,蔡东的小说为失意的市民而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他们不够灵活,不够迎难而上,不善于使用工具理性,因而无法嵌合城市庞大机器的齿轮。蔡东说,她同情自己笔下那些不成功的中年男人:升职失败的美术老师、裸辞的父亲。至少他们身上有理想主义,有拒绝服软的力量。“可惜,在一个失却多样性的窄门里,在一个扭曲的价值体系中,他们未获认同,自己的秤砣又不够分量,摇摇晃晃地,双手互搏着,终至于自己消灭了自己。”《天元》中的陈飞白,因为反感金融职场的狼性文化,一再逃避面试。她写了一首诗《瞄准,瞄准》——成长路上,父母为她报名的各种比赛都需要“瞄准”某些标准才能获奖——但是,“我活着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一次次的不瞄准。”

在课堂上谈到文学和电影中的隐喻时,蔡东常播放电影《孔雀》的片段。

张静初饰演的卫红骑自行车在小镇的闹市中飞驰,灰白的人群中升起一片轻盈的天蓝色。参选伞兵失败后,卫红回归了乏味机械的生活。但在这个梦幻的时刻,她把自制的蓝色降落伞拴在自行车的后座上,迎风张开双臂,品尝着飘扬的滋味。传统的母亲无法忍受女儿在街

主题:蔡东|深圳|城市|小说|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