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吴于人科普作品研讨在沪举行



速读:吴于人科普作品研讨在沪举行原创。 他们指出,吴姥姥现象背后的融媒体模式为科普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思路。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李红林,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季良纲,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负责人任咪咪,以及新闻晨报社会部副主任倪冬、混知文化产品总监王天宠、B站百大UP主唐骋、抖音科普运营经理史炎荣在等,发言中表达了一个共同声音: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为科普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时代。 “吴姥姥现象”及其与“新质科普力”的关联也成了今年这个已连续举办了九年的科普名家作品研讨会爆出的热点。 研讨会上,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张利洁和上海市科协科普部部长富晔分别代表主办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致辞,对“吴姥姥现象”对繁荣科普创作,让科普更大限度地发挥在激发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创新创造力中起到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近年来,“不刷题的吴姥姥”科普创作团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形成了独特的“吴姥姥现象”。吴于人教授以其独特的科普风格,打破了传统科普的诸多限制,从社会意义上讲,吴姥姥的科普作品激发了大众对科学的兴趣。

11月22日,上海科学会堂内,一场围绕“从吴姥姥现象看‘新质科普力’”的吴于人科普作品研讨活动热烈展开。5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科普领域的新现象、新趋势与新挑战。活动中,与会专家把吴姥姥团队融合多种科普创作手法和传播手段,直接和间接地催生了“新质科普力”的科普实践提炼为“吴姥姥现象”。“吴姥姥现象”及其与“新质科普力”的关联也成了今年这个已连续举办了九年的科普名家作品研讨会爆出的热点。

吴于人在主题发言中,以《我的科普之路》为题,回顾了父母对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业经历以及退休后全身心投入青少年物理教育和科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包括运用多媒体融合进行科普,“以让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和有趣”,达到育人目标,影响更多人。吴姥姥表示“科普教育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它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以培养新时代的科学人才为科学普及的第一重要目标”,“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探索无止境,也希望大家明白,科学家探索人类的未知,我们也可以探索我们的未知。久而久之,我们就能激发更大的科学好奇心,提升探索欲,提高探索能力,从而体会到科学也可以很好玩。”

研讨会上,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张利洁和上海市科协科普部部长富晔分别代表主办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致辞,对“吴姥姥现象”对繁荣科普创作,让科普更大限度地发挥在激发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创新创造力中起到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肯定本次研讨活动“从吴姥姥现象看‘新质科普力’的主题体现了主办方和承办者“守正创新”的本意,希望能借此次对“吴姥姥现象”的研讨引出对推动科普教育、科普产业发展的思考,为科普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吴家睿在发言特别提到“吴于人教授及其科普团队所践行的科普方式,所努力实现的科普目标,就是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他们和他们的科普活动正是“新质科普力”的典范。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普时报社社长尹传红在视频发言中表示,本次活动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吴姥姥团队在科普创作和科学教育实践方面的宝贵经验,对于推动科普评论和科普原创的进一步繁荣,会带来特别的启迪和助益。

在嘉宾发言环节,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卞毓麟老师以“从吴姥姥现象引发的思考”为题,就《吴姥姥不刷题-科学真好玩》系列图书的出版,表示这套书是“吴姥姥现象”的一种浓缩,其现实意义至少有三个立面:它是一套优秀的科普读物;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科学入门教材;还是一种很富有启发性的科普工作的示范。”

上海市科技馆馆长、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倪闽景表示:吴姥姥现象标志着一度仅“注重解题,追求高分”的科学教育向本质的回归,事实证明,吴姥姥这种不刷题的学习方式,正是孩子们本来就喜欢的科学教育的正确道路。

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黄艾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李红林,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季良纲,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负责人任咪咪,以及新闻晨报社会部副主任倪冬、混知文化产品总监王天宠、B站百大UP主唐骋、抖音科普运营经理史炎荣在等,发言中表达了一个共同声音: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为科普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时代,这种多媒介的融合,使得科普内容能够跨越年龄、学历等多种界限,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以新的方式生产和传播科学内容,是摆在科普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吴姥姥的科普创新实践及其成效让人们看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是有趣的、好玩的,可以予人智慧。吴姥姥的作品鼓励了更多的青少年,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不再将科学视为畏途,这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在自由交流环节,与会的专家、学者,媒体人也纷纷对“吴姥姥现象”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见解,有的专家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吴姥姥现象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范例。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借鉴吴姥姥的科普方式,将枯燥的科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科学原理。

有的学者则关注科普产业的发展。他们指出,吴姥姥现象背后的融媒体模式为科普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思路。科普产业可以通过打造更多类似的科普IP,开发相关的科普产品,如科普书籍、科普玩具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还有专家强调了科普创作中的社会责任。吴姥姥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如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对创新的鼓励等。在科普创作中,创作者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确保科普内容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积极导向性。

“吴姥姥现象”为科普创作带来了诸多启示,尽管本次研讨会引出的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新质科普力”的概念还有待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深化和完善,但“新质科普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对提升科普创作力、繁荣科普创作、带动科普产业转型升级可能起到作用值得期待。正如吴于人所言“在科普教育的星辰大海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探索者、航行者,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开创科普教育的美好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

主题: